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光照对芦丁稳定性及抑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羟基结构易被氧化,为了解其羟基被氧化后,是否还具有抑菌、抗癌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芦丁光照处理前后的含量、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和还原能力)、分子结构以及抑菌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芦丁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呈下降趋势,降解反应属于一级反应,半衰期为187.3 d.结构鉴定表明,光照处理芦丁母核结构没有降解,只是A环5、7-OH和B环3′、4′-OH氢解离,芦丁在溶液中以负离子或自由基形式存在.芦丁氧化前后的浓度与抑菌效果均成良好的量效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 2和0.933 0.但氧化芦丁的EC50值(15.58 g/L)与对照(6.34 g/L)相比差异显著(P<0.01).可见,氧化芦丁的抑菌活性明显降低.这进一步表明,芦丁分子结构的细微改变与体外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三者之间的构效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2.
杨丹  刘东方  杜丽琼  黄文力 《环境科学》2018,39(3):1325-1332
采用SBR反应器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主要考察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产生、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及主要组成物质.结果表明SMP是出水COD的主要组分,浓度为71~85 mg·L-1,SMP的产生与微生物对基质的利用、微生物衰亡和胞外聚合物(EPS)的水解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表明大部分SMP相对分子质量小于3×103,所占比例为54.8%~71.7%,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103的组分只占总SMP的一小部分,所占比例为9.3%~14.5%.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出水SMP具有4个峰,分别属于类芳香蛋白质、类色氨酸蛋白质、类腐殖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气质联用(GC-MS)分析表明SMP主要成分为酯类、短链烷烃、烯烃和醇类,所占质量分数分别为39.0%、14.9%、11.7%和7.6%.其中邻苯二甲酸二酯是出水SMP中主要组成物质,所占质量分数为32.0%.  相似文献   
33.
基于VB6.0软件平台的土坝震害评估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快速地对遭受地震影响的土坝工程的破坏状态进行评估,以土坝震害判断模型为基础,采用VB平台开发了土坝震害评估系统,并介绍了系统开发的总体设计和模式,阐述了系统开发中VB与Excel链接、Excel与Access数据导入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4.
福建戴云山脉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研究有机氯农药(OCPs)在福建戴云山脉表层土壤中的残留水平、来源和空间分布特征,采集福建戴云山脉101个表层代表性土壤样品,并用气相色谱(GC-ECD)法分析其20种OCPs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20种OCPs均被检出,除Endrin和β-HCH外,OCPs检出率均在90%以上.HCHs、DDTs、硫丹及硫丹硫酸脂的含量之和占OCPs总含量的79.51%,是主要的污染物.土壤中OCPs的含量范围为2.56~465.99 ng·g-1,平均值为38.00 ng·g-1.与国内外相比,HCH和DDT的残留水平相对较低,属于低污染区域;研究区内硫丹硫酸脂及硫丹存在一定的污染.来源分析显示研究区近期可能存在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输入,硫丹的污染来源于历史使用.不同种植类型土壤对比结果表明,土壤中OCPs(HCHs+DDTs+硫丹硫酸脂+硫丹)的平均含量依次为水田>菜地>果园,果园土壤污染主要源于林丹的输入,DDTs主要为三氯杀螨醇型污染.水田耕作中输入的硫丹类农药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
倒置A2/O-MBR处理城市污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城市生活污水,研究了两点进水倒置A2/O-MBR系统对COD、NH4+-N、TN、TP、出水SS、跨膜压差(TMP)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统对COD、NH4+-N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出水符合GB 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当混合液回流比为200%时,系统出水TN浓度小于15 mg.L-1;正常排泥后,系统对TP的去除率达90%左右;在膜丝未大量断裂前,系统出水SS小于10mg.L-1;随着系统的运行,TMP逐渐增大,不正确的曝气方式会导致TMP迅速增加.膜截留对COD、TP、SS有直接去除作用,由于膜滤出水中没有固体损失,可以精确控制污泥龄,有利于世代周期较长的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在反应器中生长;当污泥浓度增加到6 500 mg.L-1左右,进水量增加0.5倍对出水水质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6.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对区域生态安全产生威胁. 以京津冀坝上地区典型内陆湖泊安固里淖湿地为例,结合1985—2016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生成MVWR指数(modified vegetation water ratio,修正化植被水体指数),基于“杯球”模型量化分析安固里淖湿地稳态转变与生态弹性,并进一步探究湿地稳态转变与生态弹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①1985—2016年来安固里淖湿地于1995年、2004年发生了稳态转变,其RSI(regime shifts index,稳态转变指数)分别为0.973、2.108;1995年发生恢复性稳态转变,使得湿地水量增加、水域面积扩大,植被生长状态有所恢复;2004年发生退化性稳态转变,使得湿地进入严重受损状态,且2004年后湿地干涸的时期持续时间增加. ②就湿地稳态转变的空间分布而言,安固里淖湿地发生波动和剧烈波动的面积达9.26 km2,占比为17.81%,主要分布在湿地外围东部和南部,虽然湿地核心区域发生稳态转变的强度不及湿地外围东部和南部,但是在核心区小的转变仍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使湿地整体发生稳态转变. ③1985—2016年安固里淖湿地生态系统弹性水平呈持续性下降,降幅达37.5%,从干涸中的恢复难度增加. ④气候要素中气温与降水对安固里淖湿地稳态转变均有影响,其中降水的影响更加显著,尤其是受前期降水影响明显,湿地稳态转变与长期的水量变化有关. 研究对湿地较长时间内的稳态转变及弹性状态变化定量化分析,以揭示湿地的退化过程,将生态系统弹性的持续下降作为湿地退化预警的一个信号,可为湿地的管理及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37.
采用GC-ECD测定了天鹅洲长江故道沉积物柱状样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探讨了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特征,结合210Pb同位素定年分析研究该地区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研究表明:20种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总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为1.19~333.67 ng/g(干重),平均值为62.54 ng/g;20世纪60年代末期为该区有机氯农药使用的高峰期,1972年长江截弯取直使来自长江所携颗粒物的污染沉积有所减少,自我国禁用有机氯农药后维持多年较低含量水平,其农药主要为历史残留,至2004年湖区可能仍有部分新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物如林丹的输入.  相似文献   
38.
成都经济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其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GC/MS分析成都经济区土壤剖面中多环芳烃含量及分布特点,得出成都经济区不同高度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检出率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含量范围为0~58.09 ng/g;剖面I中多环芳烃含量随高程增加而减少,多数物质最高值出现在海拔433 m处;剖面Ⅱ中多环芳烃含量随高程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9.
以粉煤灰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活化,再添加适量的固化剂、凝结剂和无机聚合剂并混匀,通过加热、蒸汽养护等工序,制成新型轻质多微孔粉煤灰陶粒,并以此填充于曝气生物滤池中,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该种填料由于会释放出Al3+、Fe3+形成无机絮体,与其它粉煤灰陶粒相比,在系统启动过程中和启动后,具有对各污染物都有更好的去除能力,在进水COD、BOD5、色度和SS平均浓度为954.39 mg/L、255 mg/L、551.4倍和2 297.2 mg/L时,水解酸化-BAF系统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0.8%、89.3%、88.9%和96.7%。处理后出水达到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排放标准(GB4287-92)的Ⅱ级标准。  相似文献   
40.
稻秸对Pb2+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稻秸对废水中Pb2+的吸附特性,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吸附时间、离子浓度、吸附剂用量、初始pH和温度对稻秸吸附Pb2+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平衡及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稻秸吸附Pb2+的过程进行得很快,60 min时去除率达到85.64%,其吸附动力学过程以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最好;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其中以Freundlich模型为最优,与吸附强度有关的常数在2~10之间,吸附容易发生,而使用Langmuir模型拟合最大吸附量的理论值可达13.67 mg/g;随着稻秸投加量的增加,Pb2+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单位吸附量逐渐减小;溶液初始pH对稻秸吸附Pb2+的影响较大,pH在4~6时去除率可达92%以上;稻秸对Pb2+的吸附受温度影响较小,吸附过程具有自发性、放热性和熵增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