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82.
大同火山群位于大同盆地的东部,是火山活动的典型遗存.从3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火山群进行了地貌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初步认定大同火山为第四纪火山.近年来,随着对火山活动时期研究的不断深入,火山活动的年代逐步精确.本文对大同火山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提出了对大同火山研究的进一步思路.  相似文献   
83.
王丽丽  刘笑杰  李丁  孙颖琦 《环境科学》2022,43(3):1190-1200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探究了2018年长江经济带PM2.5污染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PM2.5浓度呈明显的夏低冬高、春秋居中的季节变化、 U形月度变化和脉冲型逐日变化特征,低值区集中在上游的南岸地区,高值区位于中下游的江北地区;(2)流域PM2.5污染存在稳定的空间正相关,局部空间关联格局展现显著的HH型和LL型的空间趋同现象;(3)长江经济带PM2.5空间相关强度随地理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其空间自相关性阈值约为870 km,在该范围内PM2.5空间集聚性较为强烈;(4)自然和人文因子对PM2.5影响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特征,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和人口密度是长江流域PM2.5污染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后对PM2.5污染解释力远超单因子,主导交互因子为产业结构∩海拔高度,反映出长江流域大气污染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84.
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地表灰尘、土壤和行道树叶片累积PAHs的水平差异,探讨了形成这种累积规律的原因与机制.结果发现,同一功能区内,地表灰尘和土壤中PAHs含量较高,分别为8 992~141 723 ng·g-1(均值为54 964 ng·g-1)、9 306~146 689 ng·g-1(均值为56 883 ng·g-1);而悬铃木叶片和小叶黄杨叶片内含量较低,且悬铃木叶片中的含量普遍高于小叶黄杨叶片,含量分别为2 423~32 883 ng·g-1(均值为12 983 ng·g-1)、1 498~19 418 ng·g-1(均值为7 612 ng·g-1).不同功能区之间,地表灰尘和土壤中PAHs总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悬铃木叶片和小叶黄杨叶片对PAHs的累积水平相似.灰尘和土壤中PAHs组分构成具有明显的功能区差异,且高环PAHs含量占主导地位.植物叶片中PAHs组分构成在不同功能区具有相似性,且低环组分占绝对优势,高环组分含量很少.这种累积规律与PAHs的理化性质,以及各介质累积PAHs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5.
采用氨氧化菌Nitrosomonas europaea降解17α-乙炔雌二醇(EE2),考察降解过程中氨氮的作用以及EE2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N.europaea降解EE2属于共代谢过程,氨氮是共代谢发生的必要条件.氨氧化过程产生的亚硝氮会在酸性条件下将EE2硝基化,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降解速率常数与亚硝酸根、H+及游离亚硝酸浓度成正相关.通过控制pH值大于7.5抑制硝基化反应,证实了N.europaea对EE2的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且降解速率常数为0.0069h-1.当N.europaea氨氧化反应导致pH值低于7.5时,EE2的去除存在生物降解和硝基化的协同作用,EE2去除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且降解速率常数为0.0093h-1.同时还发现一种未曾报道过的EE2生物降解产物M613,对于其雌激素效应和毒性还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6.
砷形态转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砷在水环境中的形态转化受到许多物理化学因素的制约,并产生毒害程度不同的环境效应。对多种因素进行研究,寻找将高毒的As(Ⅲ)向低毒的As(Ⅴ)转化的有利条件,并控制As(Ⅴ)向As(Ⅲ)的转化。结果表明,自然敞口放置3d的As(Ⅲ)溶液中没有As(Ⅴ)的出现,As(Ⅲ)向As(Ⅴ)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锰矿、粉煤灰等天然矿物能氧化As(Ⅲ),从而降低毒性。酸性或碱性条件都有利于As(Ⅲ)向As(Ⅴ)的转化,转化率超过90%。温度、可见光、超声波等外界条件对砷形态转化有一定影响。紫外光照射3d后的As(Ⅲ)完全转化成As(Ⅴ),且As(Ⅴ)没有向As(Ⅲ)转化,因此紫外光是降低砷毒性的有利条件。Fe2+能将As(Ⅴ)还原,升高水体砷的毒性;而Fe3+能将As(Ⅲ)氧化,并生成氢氧化物将砷吸附。  相似文献   
87.
喷淋塔的流体力学特性与脱硫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喷淋塔内脱硫过程中的流体力学数学模型,描述了湿式石灰石/石膏烟气脱硫法的脱硫效率与入口烟气SO2浓度、喷淋浆液中SO2浓度、烟气量、循环浆液量、钙硫摩尔比以及脱硫塔结构(截面积、吸收区高度等)的定量关系,重点分析了喷淋塔内液气比、烟气流速、吸收液的流量、喷嘴雾化性能、浆液pH值和烟气温度等参数,并阐述了这些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89.
为了解决传统场域模型在刻画人群疏散过程中的不足,基于自适应共生生物搜索方法来改进场域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室内空间人群疏散优化模型。首先,该模型将路径拥挤度和局部方向拥堵度2个因素融入场域模型,以此构建最小疏散时间的目标优化函数。其次,通过调整动态自适应因子对共生生物搜索的共栖阶段进行扰动,解决优化方法的局部最优问题。最后,根据搭建的真实疏散环境与仿真试验平台,对比分析了改进模型与传统场域模型之间的性能状况。结果表明:传统场域模型在出口处容易造成大量拥挤,而优化模型能够有效实现躲避拥堵;同时优化模型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动态调整疏散策略,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