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86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4 毫秒
91.
"安全"是一个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常讲常新,永不过时的话题. 小时候,"安全"是爷爷、奶奶的唠叨和告诫:上学放学的路上要靠右边行、过马路要注意车辆、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下河游泳……那时对安全的认识只是程式化的应付.长大后,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安全"又从遥远的蒙胧的记忆中变成了具体:绵长的高压线、轰鸣的机器设备、纵横的铁路线、一个个电铲、一列列电机车……从生产岗位走上了管理岗位,从喧闹中步人宁静的工作环境,脑海中仍然长鸣"安全"的警钟,常敲"安全"的木鱼,"安全"一词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92.
介绍了01400尿素合成塔定期检验的有关情况,简述了其深环焊缝中危险性超标缺陷的确认过程度安全评定结果。  相似文献   
93.
<正> 一、前言环境污染物排入河流后,人部分很快由液相转入固相,并随之迁移。在这种转移过程中,会发生多种反应,而吸附是污染物由液相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之一。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河流中的悬浮物是无机和有机的非均匀混合物。溶质在这种复杂的混合物上的吸附是不难测定的,但要区别吸附过程中的各个反应是很困难的,阐明其吸附的机理就更困难了。在研究气—固界面上的化学吸附动力学时,这个问题已经用EloVich方程通  相似文献   
94.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物是柴油机排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微粒捕集器能够将排气中的颗粒物过滤,实现90%以上的净化效率,是国际应对未来机动车排放法规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分析近几年国际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颗粒物的组成以及在微粒捕集器中的燃烧过程,并介绍了微粒捕集器的净化机理、材料技术和再生技术。国际研究表明:(1)颗粒物主要由固体碳、可溶性有机成分和硫酸盐三部分组成,在燃烧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物、官能团、高度结晶碳随着温度升高依次燃烧;(2)壁流式微粒捕集器通过扩散、拦截、重力和惯性四种形式将颗粒物拦截过滤;传统的堇青石、碳化硅材料各有优缺点,可能被新型钛酸铝材料取代;过滤体通过增加入口通道体积的方式增加对颗粒物和灰分的容纳能力;(3)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种类繁多,被动再生技术由于对燃油硫含量由较高要求,因此主要在国外采用;国内主要应采用主动再生技术,同时使用燃油添加剂进行辅助再生。  相似文献   
95.
柴油车尾气排放污染控制技术综述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2  
贺泓  翁端  资新运 《环境科学》2007,28(6):1169-1177
从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和柴油车尾气后处理技术2方面综述了国际、国内柴油车尾气排放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重点论述了柴油车颗粒物捕集技术和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的研究思路和进展,并展望了相关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6.
汽车排气尾流中微粒分布及其变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微粒核化、凝并及凝结模型对汽车排气尾流中微粒分布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粒的核化增加了排气尾流中超细微粒的数量;微粒的凝并和凝结将改变排气尾流中的微粒分布.在核化、凝并及凝结过程同时存在时,核化对微粒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微粒分布的变化主要受凝并和凝结的作用.在排气管出口处,微粒的核化、凝并及凝结过程比较剧烈,微粒分布变化较大;随着距排气管出口距离的增加,微粒演变逐渐减弱.研究工作可以为汽车排放控制策略的确定以及汽车微粒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010年6月的灰霾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灰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程度的灰霾主要出现在10月-次年4月份,其他月份出现较少。风速对灰霾的出现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易出现灰霾的10月-4月中层风速≥10 m/s时不易出现灰霾,此情况约占非霾日的87%,反之则易出现,风速越小,灰霾污染程度越严重。不易出现灰霾的5月-9月除了看中层风速外,还要结合大气边界层高度和天空状况,中层风速较小的情况下,降雨频繁和大气边界层较高时也不易出现灰霾。  相似文献   
98.
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和白桦林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和白桦林中与土壤碳氮元素循环有关的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两个群落中,腐殖质层(A)中6种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淀积层(B)和母质层(C)中的酶活性;(2)白桦林A层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冷杉林A层土壤,而C层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冷杉林明显高于白桦林,但C层的其它4种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3)土壤酶活性的高峰期主要出现在温度较高的7、8月份(冷杉林A层土壤中的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白桦林A层土壤中的蛋白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或是凋落物高峰期的10月份(冷杉林A层土壤中的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白桦林A层土壤中的多酚氧化酶).可见,不同土壤酶的活性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土壤酶的活性(如多酚氧化酶)明显受凋落物动态的影响.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99.
有机物料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环境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是固、液、气三相共存体,氟在土-水-植物、动物界面的转化可通过土壤水溶性氟含量表征。试验选用典型贵州黄壤和石灰土,运用有机质进行土壤污染修复的机理,通过向模拟高氟污染土壤中添加有机物料泥炭和风化煤,采用两因素最优设计,研究两种有机物料对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和风化煤都能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且泥炭的处理效果更好,最佳添加量是1.258g·kg-1。同时表明,黄壤和石灰土环境下氟形态转化的化学机理不同,运用有机质修复氟污染黄壤添加适量就可达到理想效果,而氟污染石灰土还存在其它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改变氟在石灰土环境下的形态及其活性。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