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反渗透膜在分散型农村饮用水深度处理中开发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反渗透膜为主,综合集成超滤、微滤、砂滤、活性碳吸附、紫外线消毒等技术措施.设计安装了适合农村自来水、井水、河水不同饮用水源深度净化处理的3套设备。运行结果表明,设备对于饮用水源中的有机物、微生物、色味臭,以及自来水中的余氯,处理效果非常明显。研究成果为解决分散型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提供了比较好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3.
富营养化水体中菹草光合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H4Cl、NaNO3、KH2PO4配置不同氮磷浓度的试验水,将菹草(Potamogeton cripus)分别移栽于上述水体中,观测菹草在各水体中的生长发育状况,并用水下饱和脉冲叶绿素荧光仪(Diving-PAM)测定菹草光合作用PSII有效荧光产量(Y)、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N)等指标。结果表明:在TN<2mg·L-1,TP<0.4mg·L-1,Chla<118mg·m-3试验水体中,菹草长势良好,株高增加了51.2%、46.6%,叶片数增大了57.7%、58.1%;在营养盐质量浓度很高(TN8mg·L-1,TP0.8mg·L-1)、藻类生物量极高(Chla421mg·m-3)的水体中,菹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并出现死亡。Y、qP、qN的值说明了在TN<2mg·L-1,TP<0.4mg·L-1,Chla<118mg·m-3水体中,菹草叶片吸收的光能更多的参与光化学反应,光合作用增大。高营养盐质量浓度(TN8mg·L-1,TP0.8mg·L-1,Chla421mg·m-3)水体中的菹草叶片将大部分光能用于热耗散,光合作用降低。快速光响应曲线同时也说明各水体中,菹草的最小饱和光强(Ek)都为176μmol·m-2s-1,但高营养盐质量浓度(TN8mg·L-1,TP0.8mg·L-1,Chla421mg·m-3)水体中的菹草叶片的最大光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明显低于其他水体,随着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升高,菹草耐光抑制能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淹水对湿地植物根际氧环境的影响,选择典型湿地植物菖蒲幼苗(株高约15 cm、根长约6 cm)和成株(株高约40 cm、根长约11 cm)在沉积物中培养并完全淹没,利用微型电机控制氧气微光极对菖蒲根中部根际氧浓度及组织内部氧浓度原位测定3周. 结果表明:短期(7 d) 淹水,菖蒲幼苗及成株根际氧扩散层厚度及氧浓度比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在淹水第14天,在幼苗根际未检出氧扩散层;在淹水第21天,成株根际氧扩散层厚度及平均氧浓度仍分别为0.34 mm和11.18%,并保持至淹水试验结束. 淹水组菖蒲的根际氧扩散层厚度、平均氧浓度均随根组织内部氧浓度的下降而降低,其中幼苗3个指标分别由初始的0.22 mm、1.4%和50.3%降至0 mm、0%和32.9%,成株分别由0.64 mm、19.3%和64.6%降至0.34 mm、11.2%和55.3%,表明前2个指标的下降程度显著超过后者;淹水组菖蒲幼苗、成株根组织内部氧浓度主要受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而对照组则受光合作用及气体交换作用的共同影响,淹水能在短期(7 d)内促进菖蒲成株根通气组织的发育,使其孔隙率从28.45%升至32.44%,并有助于维持根组织内的氧浓度水平,根组织内部氧浓度淹水组(65.6%)与对照组(67.1%)无显著差异. 研究表明,淹水胁迫下,根组织内部氧浓度水平是影响菖蒲根氧扩散的核心因素,其中幼苗根组织内部氧浓度显著下降并威胁到自身存活时,其已无氧扩散效应,而成株根组织内部较高的氧浓度使其仍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氧扩散.   相似文献   
25.
原位采集太湖流域典型平原河网地区农户化粪池排污口附近的表层土壤及化粪池出水,人工模拟研究区域典型降雨(夏季30 mm·次-1,冬季5mm·次-1)、气温(夏季27℃,冬季5℃)条件以及排污负荷[TN:(2.35±0.06) g·m^-2 ·d^-1,NH4+-N:(2.08±0.04)g·m^-2· d^-1,TP:(0.21±0.01)g·m^-2·d^-1,COD:(11.14±0.59)g·m^-2·d^-1],并进行室内模拟土柱试验,测算不同季节(夏季和冬季)、不同天气过程(雨前、雨天和雨后)排污口表层土壤对农村生活污水各类污染物的削减率并探讨其削减规律.结果表明:在季节差异上,雨前、雨天和雨后TN削减率均表现为夏季<冬季(P<0.05或P<0.001),NH4+-N削减率则均表现为夏季>冬季(P<0.01);雨前和雨后TP削减率表现为夏季>冬季(P<0.001),COD削减率无显著季节性差异;雨天TP和COD削减率则均表现为夏季<冬季(P<0.01或P<0.001).在天气过程差异上,夏季土壤TN削减率表现为雨后>雨前>雨天(P<0.01),夏季TP和COD削减率表现为雨前≈雨后>雨天(P>0.05,P<0.01),而夏季NH4+-N,冬季TN、NH4+-N、TP和COD削减率在不同天气过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据此划分,夏季雨前、雨天和雨后及冬季TN削减率分别为38.5%、-25.0%、46.0%和50.4%,夏季和冬季NH4+-N削减率分别为91.5%和85.5%,夏季雨天、夏季其余时间及冬季TP削减率分别为63.3%、93.1%和82.7%,夏季雨天及其余时间COD削减率分别为8.2%和66.2%.  相似文献   
26.
水生植物群落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作用显著,但目前人工重建的水生植物群落抗外界干扰能力弱,群落稳定性差,这就需要我们对人工重建的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的生态学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受损群落的修复途径。于2003年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采用物理生态工程进行了水生植物群落的重建研究,对群落演替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持续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水生植物之间发生生态位重叠时,其结果往往是以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随着生态位重叠程度下降,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趋于稳定;而当物种空间位置错开时,生长期相近的物种共存则变为可能,因此在群落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避免同时引入生态位重叠较高的物种,应注意植物间时间序列及空间结构的分离;此外还通过物种间的竞争表现,对几种常见水生植物构建的群落稳定性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7.
大掺量工业废渣普通硅酸盐水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工业 废渣煤 矸石、液态 渣、磷渣 、锰渣、磷 石膏生产 425 R 型普 通硅 酸盐 水泥。 水泥 中工业废 渣的掺 量 达 35 % 以 上, 其 3 d 平 均 抗 压 强 度 达 到 了 2 65 M Pa ,28d 平 均 抗 压 强 度 达 到 了524 M Pa 。该项技 术值得推 广借鉴  相似文献   
28.
基于MODIS数据的山东省秸秆焚烧与空气质量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焚烧释放的各类气体污染物和细微颗粒对空气质量影响极大,是大气污染的来源之一。MODIS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时效性强和空间覆盖宽等优势,利用其数据对秸秆焚烧进行监测,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内秸秆焚烧火点的位置、数量和烈度等信息。采用基于MODIS发展的上下文算法提取火点,并收集研究区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PM_(10)、PM_(2.5)、NO_2、SO_2、CO和O_3 6个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IAQI)数据以及相关气象数据,将山东省17个地市按照"是否沿海岸线分布"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对比分析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差异性。将两类地区每日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对得到的区域所有栅格点的空气质量指数总和与该区域火点数进行时间序列上的相关性分析,进而分析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内陆、沿海地区空气污染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火点数量与空气质量指数总和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分别与AQI、PM_(2.5)、PM_(10)和O_3这4个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火点增多产生的污染物使空气质量指数升高,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同时,沿海地区秸秆焚烧火点与空气质量指数的相关性强于内陆地区火点与空气质量指数的相关性,这表明大气扩散条件是研究秸秆焚烧环境效应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9.
原位采集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典型农户化粪池排口处的表层土壤及化粪池出水,人工模拟研究区域的典型降水(夏季30 mm·次-1、冬季5 mm·次-1)、气温(夏季27℃、冬季5℃)条件以及排污负荷进行室内模拟土柱实验,测算不同季节、不同天气过程(雨前7 d、雨天3 d、雨后7 d)化粪池排口处土壤对农村生活污水氮素污染物的消减率/增加率,并探讨其消减增加规律.结果表明,排污口土壤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05);夏季TN消减率、NO-3-N增加率在不同天气过程(雨前、雨天、雨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夏季NH+4-N消减率和冬季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TN、NH+4-N消减率和NO-3-N增加率均需按季节进行划分,夏季TN消减率、NO-3-N增加率还需按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夏季雨前、雨天、雨后分别为38.5%、-25.0%、46.0%和478.1%、913.8%、382.0%,而夏季NH+4-N消减率和冬季TN、NH+4-N消减率、NO-3-N增加率则无需按天气过程进行划分,分别为91.5%、50.4%、85.5%和276.0%;夏季雨前、雨天及雨后TN消减率与NH+4-N消减率不相关,但与NO-3-N增加率呈显著负相关,冬季土壤中TN的稳定蓄积是冬季雨前、雨天及雨后TN消减率无显著性差异并保持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且其与NH+4-N在土壤中的稳定蓄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在瘦西湖选择中试河段,利用太阳能风能绿色能源,研发了风光电能驱动的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水净化系统。系统由风光互补发电子系统、曝气生物接触氧化子系统、植物生态子系统组成。风光电能驱动的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水净化系统运行正常。按照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进行水质监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与贴近度计算方法,进行了系统水净化功能评价。结果表明,在试验段原水水质低于景观水C类,经该系统水净化后,可以达到景观水B类。系统的开发与实验,探索了利用绿色能源河湖水净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