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篇 |
环保管理 | 7篇 |
综合类 | 34篇 |
基础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3篇 |
评价与监测 | 1篇 |
社会与环境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浙北水稻主产区田间土-水磷素流失潜能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选取嘉善、余姚、德清、余杭 4个具有代表性浙北水稻主产区 ,研究了水田土 水磷素流失潜能及环境意义 .4稻区高水平磷肥投入促进了土壤富磷化 ,土壤Olsen-P积累的同时 ,相应地提高了土壤生物性有效磷、水浸提磷 ,并提高了土壤磷素的流失潜能 .稻区土壤在富磷化过程中 ,存在着土壤磷素的农学意义向环境意义方向演变的趋势 .在非植稻期 ,稻区农田水体 ,包括沟渠水、田表水、排渠水、暗管排水等总磷 (TP)平均超过了易诱发水体富营养化临界值 ,其中溶解磷 (DRP)占总磷 40% ;主要是源于绿肥田表水及部分排渠中的溶解磷对稻区外水体构成了直接危害 .在非植稻期 ,因稻区间农耕措施的差异导致了土壤富磷水平与对应田表水磷素水平不具相关性 ;在植稻期 ,施磷措施促进水田土壤富磷 ,相应地提高了田表水磷素水平 .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究长江中游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2020年6月对长江中游14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并测定沉积物中汞(Hg)、镉(Cd)、砷(As)、铜(Cu)、铅(Pb)、铬(Cr)和锌(Zn)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首先分析了长江中游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CA)、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相结合的途径分析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最后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对重金属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显示,Hg、Cd、As、Cu、Pb、Cr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3、0.77、11.20、36.45、36.40、83.99和124.21 mg·kg-1,其中Cd和Pb的平均含量超过背景值的1.72和1.35倍;PCA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85.16%),结合CA结果显示重金属Cd、As、Cu、Pb和Zn来源一致,Hg和Cr来源一致;PMF模型将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源分成3个因子并得到因子的贡献率,并且工业和生活废水、煤炭燃烧、采矿业3个因子的综合贡献率为41.96%、32.48%和25.55%;地累积指数法(Igeo)评价结果显示,Cd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处于轻度污染程度等级,Hg、As、Cu、Pb、Cr和Zn等6种重金属元素处于无污染等级;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Hg的最高风险等级为中等生态风险等级,位于城陵矶和新厂采样点,Cd的最高风险等级为强生态风险等级,位于牯牛沙水道和武汉上采样点,As、Cu、Pb、Cr和Zn在14个采样断面均属于低生态风险等级.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62.59~138.59,其中处于低微和中度风险等级的采样点分别占总采样点的71.43%(10个采样点)和28.57%(4个采样点),整体上长江中游干流污染不严重;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中游沉积物等级为Ⅰ级,定性评价为优,显示长江中游14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对底栖生物没有毒性作用.综合以上结果,长江中游重金属污染不严重,Cd为重点防治的重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与ArcGIS分析2009—2018年浙江城市生态文明子系统耦合协调性及其空间演变.结果表明:浙江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生态经济与社会有序提升,生态文化成为制约因素;整体子系统耦合协调性实现低级向中级转变;浙江城市生态文明子系统得分与耦合协调性均呈现两点突出、环杭州湾与沿海尚可、浙西南内陆... 相似文献
18.
19.
TTC-脱氢酶还原法可用于藻细胞活性的测定,但藻细胞色素会对测定产生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4mL细胞密度为1.3×10^10个/L的藻样,在提取剂浓度大于60%时,色素在485nm处产生吸光度值迭0.35-0.52,对测定产生较大干扰。采用正已烷进行萃取,可去除部分色素干扰,能将色素产生吸光度值降到0.14-0.32。碱性物质会破坏色素,在乙醇提取剂中加入KOH或NaOH,可将色素产生吸光度值从0.14—0.32降到0.04~0.26,所加碱性物质最佳浓度为0.001M~0.01M,过高浓度会破坏TTC的还原产物三苯基甲腊(TPF)。色素去除的最佳条件是:使用含0.001M~0.01MKOH或NaOH的50%乙醇作为提取剂,提取TPF后,用正已烷进行萃取,色素所致吸光度值可从0.45降至0.04,基本将色素干扰去除。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水质监测效率,获得更为直观、科学的监测成果,指出了环境水质自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环境水质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策略: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站房质量管理,落实设备使用维护,建立自动化、现代化的水质监测机制,以提升环境水质自动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