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75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220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为了研究钢绞线锈蚀对混凝土锈胀开裂的影响,通过加速锈蚀试验得到了6片不同锈胀裂缝宽度的混凝土梁,结合混凝土保护层锈胀裂缝宽度和锈蚀率等测试数据,对比分析了现有普通钢筋锈胀裂缝宽度模型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开裂扩展速率及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建立了钢绞线锈胀裂缝宽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由于钢绞线是由7根钢丝相互捻指而成,钢丝之间会存在缝隙,且截面呈梅花状,与普通钢筋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的普通钢筋锈胀裂缝模型预测钢绞线锈蚀导致的混凝土开裂误差较大,超过53%;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平均裂缝值的误差为12.1%,能够较好地模拟平均裂缝宽度与锈蚀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明确乌鲁木齐市因移动通信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污染状况,对乌鲁木齐市内1 330座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现场监测,结果显示,所测基站电磁辐射强度综合场强的最大值为7. 2μW/cm~2,低于国家规定的环境管理目标8μW/cm~2,对基站的测点结果分析表明,电磁辐射强度综合场强的区间主要分布在0. 2~2 V/m内,数据占比超过92%,表明乌鲁木齐市因移动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小。此外,公众应正确科学的对待电磁辐射,运营商应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合理、规范的架设通信基站。  相似文献   
103.
王磊  湛含辉  王晴晴  吴刚 《环境工程》2020,38(5):1-7,29
针对好氧颗粒污泥培养速度慢、启动周期长等突出问题,通过综述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颗粒化主要影响参数以及促进颗粒化的方法,发现调整反应器的水力剪切力、沉降时间、有机负荷、饥饿期等参数有利于诱导微生物分泌更多的胞外聚合物(EPS),促进初期微生物聚集体的快速形成,从而缩短好氧颗粒化时间。因此,当前快速颗粒化的方法基本上是基于诱导初期颗粒聚集体快速形成或直接投加聚集体的方法缩短好氧颗粒化时。最后,总结好氧颗粒快速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明晰、好氧颗粒化的标准以及培养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4.
采用界面聚合方法将UIO-66纳米颗粒引入复合膜中制备出改性的聚酰胺复合膜,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接触角仪等仪器对材料和复合膜进行测定表征.以去离子水为原料液,1mol/L氯化钠溶液为汲取液进行渗透性能测试.选取BSA及SA作为污染物进行污染实验,并利用自制探针,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定了污染物与膜面的微观作用力.研究发现,相较于原始的聚酰胺复合膜,当UIO-66材料的添加量为0.04wt%时,改性复合膜在FO模式下的纯水通量由10.28L/(m2·h)增大到13.67L/(m2·h), PRO模式下纯水通量由17.68L/(m2·h)增大到20.41L/(m2·h),渗透性能改善效果显著,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能.此外,污染实验发现相较于原始膜,改性复合膜的通量衰减趋势较缓且与污染物之间粘附力都较小,说明UIO-66改性聚酰胺复合膜的抗污染性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05.
在等体积的试验桶中放置相同量的生活垃圾,通过喷洒等量的、不同类型的植物型和生物型除臭剂来进行除臭,采用化验分析及人的嗅觉形式来确定试验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微生物型除臭剂对臭气去除的效果优于植物型除臭剂。在喷洒量为100 m L、质量分数为1.0%的情况下,S-1对H_2S、NH_3、臭气的去除率分别为87.4%,41.4%,99.5%;恶臭强度可维持在2~4 h。在3 000 m~2的填埋场作业面喷洒S-1,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6.
受气候和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气象干旱指数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省地貌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在使用气象干旱指数进行干旱监测前需要评估其适用性.利用四川省34个气象站点1987~2016年间日降水和日平均气温数据,基于SPI、SPEI和2017年新版国标文件中增加的MCI指数,利用时间序列和空间插值等方法主要对四川省1987~2010年间的干旱过程和干旱年份进行了分析,借助建立的RMSE指标和评分法重点研究了多时间尺度指数反映的干旱强度、干旱范围等与实际旱情的符合度.结果表明:(1)总体上MCI最好,SPI与SPEI效果接近;具体月尺度上,MCI、SPI3(3个月)、SPEI 3(3个月)是适用性排名的前三位.(2)川东部盆地适合用MCI,川西南山地适合用SPEI 3,川西北高原适合用SPI 6(6个月)或SPI 1(1个月).(3)SPI、SPEI、MCI指数在川东部盆地的监测误差最小,川西南山地次之,川西北高原最大.  相似文献   
107.
有机与常规种植稻麦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有机与常规耕作方式对水稻、小麦品质差异的影响研究较少。在太湖流域进行有机和常规种植方式下稻麦轮作田间试验,分析比较有机和常规水稻、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其中,营养品质包括4种蛋白质、8种必需氨基酸、10种非必需氨基酸、矿质元素、维生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安全品质包括7种重金属和硝酸盐等。结果表明:有机水稻和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种植方式(P0.05),除胱氨酸、天冬氨酸、色氨酸、蛋氨酸以及小麦籽粒中苏氨酸外,有机稻麦籽粒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种植方式(P0.05);有机水稻籽粒中Cr、As含量和有机小麦籽粒中Cu、Cd、Zn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稻麦(P0.05),特别是有机水稻籽粒中Cr、As含量分别比常规种植方式低42.41%和52.78%,有机小麦籽粒中Cd、Cu含量分别比常规种植方式低50.00%和18.42%。有机水稻、小麦籽粒中总黄酮含量高于常规稻麦,而有机水稻籽粒中硝酸盐含量则显著低于常规水稻(P0.05)。以上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有机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稻麦的安全品质,但在营养品质上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8.
新型水溶性丙烯酸树脂最近由武汉现代工业技术研究院研制成功。该产品是以丙烯酸酯类单体在醇类溶剂中经加热聚合而成。该产品无毒、无刺激性气味、无腐蚀性 ,具有碱溶性强、固含量高、光泽度高、制造成本低、生产设备简单、干燥快、干后耐水性强等特点。利用该产品作为连接料可生产水性内外墙涂料、乳胶漆、装饰性水性油漆、印刷用水性油墨等 ,生产的产品不但质量稳定 ,光泽度高 ,附着力好 ,干燥快 ,不掉色、变色 ,而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生产过程可降低有害物质( VOC)的排放 ,起到保护环境和保护人体健康的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 ,今年我…  相似文献   
109.
为深入探究不同瓦斯吸附压作用下的煤岩力学行为及声-电荷反演规律,完善冲击-突出复合灾害的预测预警方法,以阜新孙家湾矿168工作面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载荷-声-电-应变复合监测系统对不同瓦斯吸附压力作用下的试样的力学特性、破坏特征、冲击-突出特征及声-电信号反演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瓦斯吸附压力增大,瓦斯煤岩冲击倾向指标均降低,应力峰前调整逐渐增多,煤岩峰值破坏时间延长,煤体内部损伤、软化程度及破碎程度升高,煤体动力灾害存在冲击向突出转化的可能;监测获得的声-电荷高幅值信号在时间序列上与煤体应力状态呈现较好对应关系,能够反演瓦斯煤岩的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0.
将自制高强度PVA亲水化改性复合膜应用于倒置A2/O-MBR工艺中,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系统对COD、氨氮、总氮、总磷及浊度的去除效果以及膜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回流比条件下,COD、氨氮、总磷等去除率变化不大,分别大于90%、95%、80%;回流比对总氮的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回流比为100%时去除率较低,当回流比从100%增加到300%时,去除率相应增大,在膜的高效截留作用下,膜出水浊度始终小于0.05NTU,控制膜通量为(12±0.5)L·(m2·h)-1,连续运行52 d,未对膜进行任何清洗,膜污染平均速率为13.22 Pa·h-1,膜污染进程缓慢.经FTIR分析,多糖和蛋白质是膜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多为亲水性物质.膜与污染物之间的微观作用力的测定表明LB为膜主要污染物,与FTIR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