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40篇
安全科学   165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448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中国省域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机理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含碳排放研究是探索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论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与城镇居民消费数据核算2002—2012年中国大陆30个省(除港澳台、西藏外)的城镇居民隐含碳排放,在分析城镇居民隐含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运用LMDI-Ⅰ加法数量分解模型分析城镇居民消费隐含碳排放的驱动机制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除吉林省外,其余各省的隐含碳排放呈增加趋势;消费水平提高是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高值主要聚集在北部沿海地区;人口规模对隐含碳排放变化具有双向效应,其强正向作用区与人口分界线所划分的东半壁逐渐趋于一致;导致多数省份隐含碳排放量下降的决定因素是隐含碳排放强度效应,空间差异不大;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贡献不大,但其空间演变特征较为复杂。总之,各省隐含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存在差异,未来减排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72.
在对福建省三明市96户林农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林改前后影响林农林业收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改前影响林农林业收入的主要因素有林地离公路距离、林地投入、经营类型和施肥次数,林改后影响林农林业收入的主要因素为户主受教育程度、林地面积、林地投入和投工数.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73.
草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分调节、水土保持、初级生产、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保护)和社会经济价值(如牧业生产、牧民生计维持、牧区文化传承等)。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恢复是草原资源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根本基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草原主体功能从生产转向生态,草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凸显。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过程中,对标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的总体战略,聚焦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理念,提出基于地理分异和功能特征的草原分区方案,是推进草原资源高质量管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利用文献调研、专家问卷调查和会议咨询等方法,构建以“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绿色发展”为主导思想的中国草原分区体系,提出生态地理单元分异原则、主体功能优先原则、产业布局协调性原则、历史传统相结合原则、行政边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区、亚区和小区三级分区体系的主要指标、命名方式、功能判定及产业布局的厘定方法,将全国草原分为5个区(内蒙古高原草原区、西北山地盆地草原区、青藏高原草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山地丘陵草原区、南方山地丘陵草原区)、47个亚区、2899个小区,并给出了不同分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分区结果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和时代性,可以为新时代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74.
英国的污染土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染场地所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成为土地功能恢复和污染控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对英国的资料调研与实地考察,分析英国“棕色土地”的监测、利用与监管,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以及健康基准值与土壤污染指导值及污染土地风险评价模型等污染土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体系。分析结果对于我国污染土地的风险管理,土地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5.
邯郸市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通过对邯郸市环境空气中PM2.5样本进行采集和成分检测,分析了该地区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并结合气象要素(风速、温度)、气态污染物(O3、NO2、SO2、CO)、SOR(硫氧化率)、NOR(氮氧化率)对其主要来源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总水溶性无机离子(TWSII)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秋、冬季高于春、夏季.SO2-4、NO-3、NH+4是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在TWSII中所占的比例为夏(93.2%)冬(85.6%)秋(85.5%)春(84.0%).春、夏、秋三季PM2.5呈酸性,冬季显碱性.此外还分析得到,SO2-4在四季中均以(NH4)2SO4的形式存在.NO-3在冬季以NH4NO3的形式存在,其余季节中以NH4NO3、HNO3等共存.绝大部分Cl-在冬季以NH4Cl的形式存在,其它季节中以NH4Cl、KCl等的形式存在.均相反应是SO2-4的主要生成途径,夏、冬季也伴随有非均相反应.NO-3的生成以均相反应为主(春、夏、秋),在冬季均相反应与非均相反应同时存在.应用因子分析法解析出4个主因子,其中,工业、燃煤、交通、生物质燃烧等综合源是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76.
地膜覆盖对蔬菜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以位于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辣椒-萝卜轮作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通过1 a的田间原位观测,研究地膜覆盖对菜地生态系统土壤的水热条件、CH_4排放通量及各土层CH_4剖面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春夏辣椒种植季的土壤温度(P0.01),而在秋冬萝卜种植季则改变不明显(P0.05);覆膜种植土壤含水率在萝卜季显著高于常规种植(P0.05),而在辣椒季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整个观测周期内,覆膜和常规种植条件下,土壤CH_4的排放通量均无明显变化规律,CH_4排放通量的均值分别为-7.64μg·(m~2·h)~(-1)和-9.00μg·(m~2·h)~(-1),整个观测期CH_4净吸收量分别为0.54 kg·hm~(-2)和0.64 kg·hm~(-2),表明地膜覆盖在一定程度上能削弱土壤作为CH_4汇的能力.在各土层CH_4浓度观测方面,发现两种种植方式在整个观测周期内各土层CH_4浓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表现为:10 cm20 cm30 cm,覆膜土壤CH_4浓度在20 cm、30 cm深土层显著低于常规种植(P0.05),而在1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覆膜种植土壤CH_4的排放通量与5 cm地温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含水率之间显著负相关(P0.05),而在常规种植条件下,CH_4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5 cm地温及土壤含水率均无相关性;两处理10 cm、20 cm土层CH_4浓度均与地表CH_4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30 cm土层CH_4浓度与地表温度及5 cm地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各土层CH_4浓度与土壤含水率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77.
复理层     
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地向斜-造山带中,都发育有所谓的“复理层”(flyseh)或“复理式互层”(Flysch-type alternation)地层。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发育有浊流沉积物及其有关的地层,厚度可达数百米,有时数千米。但在地向斜-造山带沉积物中,仅分布于一定层序的范围内,反映地向斜发生分化后,造山运动开始时期,或其进一步发展时,沉积盆地比较急速的沉降。  相似文献   
878.
基于CALIOP的安徽沿淮地区霾天气溶胶类型及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ALIPSO卫星气溶胶廓线数据、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2012—2013年安徽沿淮地区霾日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分布.基于后向轨迹及聚类分析,获得沿淮地区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传输方向,并进一步利用卫星类型掩码产品(VFM)及EC再分析资料,对不同来源的气溶胶类型、气溶胶垂直分布及导致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淮地区消光系数随高度减小,霾日近地面消光系数为0.53km~(-1),约为晴空日的2.5倍.污染性天气主要为本地污染积累(占比为46%),其次为长三角区域污染带及京津冀等地污染传输作用影响.在静稳天气背景下,850 h Pa暖平流形成逆温层易导致沿淮地区本地污染,大陆污染型气溶胶为主要成分,近地面受低压上升气流影响,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略有抬升,聚集高度为0.4~0.8 km.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0位势高度等值线西伸北进,长三角区域整层大气均被高压控制,易产生污染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聚集在近地面且浓度随高度减小.而在冷空气南下早期,850 h Pa冷平流易将京津冀地区污染传输到沿淮地区,气溶胶类型为大陆污染型气溶胶和污染沙尘型气溶胶,在1~2 km处高污染浓度最高,高于近地层.  相似文献   
879.
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空间分布、污染受体类型、污染因子、污染原因及行业特征6个方面对2011—2017年我国3203件突发环境事件及其中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7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一般环境事件是主要事件级别,占比为95.50%;华东地区是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发...  相似文献   
880.
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完善,也是新时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理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区别和联系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用途管制和产权设置要求的自然资源资产确认方法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负债确认方法,初步构建了"主表+分表+基础表"的报表体系,设计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总体情况表、当期实际供应表和当期实际供应流向表三张主表。通过报表编制,反映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以及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各项所有权权利实现情况,以期为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