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18篇
安全科学   110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52篇
基础理论   40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31.
芦苇化感物质对藻类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藻类渗出的K+、Mg2+、Ca2+浓度为表征,以ICP-MS检测为手段,研究了芦苇抑藻化感物质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eathyl-2-methyl acetoacetate, EMA)对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和普通小球藻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经煮沸完全破坏细胞膜时K+渗出量为1 .45、1 .59 μg·(109 cell)-1, 当EMA浓度为2 mg·L-1时, 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K+渗出量为1 .38、1 .40 μg·(109 cell)-1,当EMA浓度为4 mg·L-1时, 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K+渗出量为1 .44、1 .58 μg·(109 cell)-1,离子渗出量达到完全破坏细胞膜最大渗出量的95%以上. EMA浓度为4 mg·L-1时,普通小球藻的细胞内K+渗出量为0 .64 μg·(109 cell)-1, 仅为完全破坏细胞膜后K+渗出量的31 .5%. EMA对Mg2+、Ca2+的渗出量的影响规律与K+相同. EMA破坏了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细胞膜,但对普通小球藻的细胞膜透性没有显著影响.这是EMA选择性抑藻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32.
以原油汽车罐车油罐爆炸事故为背景,通过分析这起事故的成因,提供了调查此起油罐爆炸的思路,并提出预防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433.
臭氧-紫外预处理对高有机物原水混凝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以腐殖酸为模型污染物,分别考察了臭氧氧化、紫外照射及臭氧-紫外联合预处理过程对高有机物原水混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预处理方式均对原水中的溶解性腐殖酸具有明显的矿化作用.紫外及臭氧-紫外联合预处理还对后续的混凝过程具有强化作用.随着臭氧投量的增加和紫外照射时间的延长,混凝过滤出水的TOC和浊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当臭氧浓度(O3/C)达到9.0 mg/mg时,预处理对腐殖酸的去除率可以达到47%,过滤出水TOC含量为3.5 mg/L,浊度为2.6 NTU;紫外光照射3 h可去除原水中52%的溶解性有机物,其出水TOC为2.0 mg/L,浊度低于1.0 NTU.臭氧-紫外联合预处理后的混凝效果要明显优于二者单独作用的系统.在联合预处理系统中,当预臭氧浓度(O3/C)为1.0 mg/mg紫外照射时间为1 h时,过滤出水TOC为2.6 mg/L,且浊度低于1.0 NTU.不同预处理条件下的矿化作用主要是通过.OH实现的,同时.OH还对溶解性腐殖酸的团聚结构产生破坏作用,使其稳定性降低,从而促进了混凝过程对有机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434.
不同来源溶解态腐殖酸与Cu2+作用的荧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荧光等高线图以及其所确定的荧光峰荧光强度随溶液化学条件的变化,研究不同来源溶解态腐殖酸与Cu2+作用的荧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态天然腐殖酸中主要存在二类发射荧光的有机物官能团能与Cu2+发生络合作用。位于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71~281 nm和335~351 nm的荧光峰1所代表的有机物官能团是与Cu2+发生络合配位的主要点位;pH值为4~6时,其络合受pH值影响较显著;而受溶液离子强度影响较小。位于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23~246 nm和335~371 nm的荧光峰2所代表的有机物官能团与Cu2+的络合作用受溶液pH值影响较小,受溶液离子强度影响较显著。溶解态商品腐殖酸荧光峰1′所代表的有机物官能团与Cu2+的络合作用荧光特性,与天然腐殖酸荧光峰1所代表的有机物官能团和Cu2+络合作用荧光特性相似,在pH值为3~7时,其络合受pH值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435.
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城市燃气输配系统的故障树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失效分析。针对系统的事件发生概率不确定情况,将模糊数学引入到故障树分析方法,给出了输配系统的模糊故障树安全评估方法。计算表明,该方法用于输配系统的安全评估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36.
文章分析了目前长庆油田站场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对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以得到优质的中水,从而回收利用。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水质监测,COD、氨氮、浊度的去除效果好于GB 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中冲厕、绿化等用水要求。通过中水回用,形成"给水→利用→处理→循环利用"的中水回用模式,既节约了新鲜水,又减少了污水排放,保护了油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37.
在充分理解吸收日本JMA滤波器设计特点的基础上,由单自由度动力平衡方程入手,利用两高通滤波器相减可得到带通滤波器的方法,通过调整平衡方程参数进行了滤波器的设计,通过对日本滤波器进行模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且通过双向递归的方法解决了时域递归方程中的相位畸变问题,最终完成中国仪器烈度滤波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438.
反硝化抑制石油集输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的现场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庆油田采油四厂艾家湾作业区集输系统中硫化氢气体浓度较高的问题,采用生物竞争抑制技术对该石油集输系统中H2S进行了处理和现场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井生物前端抑制可以使集输系统中沉降罐、污水罐中H2S气体浓度由最初的268mg/m^3降低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要求的10mg/m^3以下。在实验周期内,系统中的反硝化细菌的数量随加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从最初的3000cfu/100mL增加至600000cfu/100mL,而此时系统内的ORP值由硫酸盐还原菌生存的最佳微环境(-300~-350mV)升高至反硝化细菌生存的最佳微环境(-50--100mV)。16SrDNA测序结果表明,反硝化微生物种群和数量增长很快,并得到适宜于艾家湾作业区集输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抑制的反硝化微生物主要是耐盐芽孢杆菌、产碱假单胞菌和奈瑟菌。完善了集输系统中硫酸盐还原菌次生H2S的生物抑制技术,证实了处理技术与实施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39.
将A2/O生物处理单元与MBR相结合构建了的处理能力为2 000 m3/d的A2/O-MBR工艺,并应用于缺水地区校园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回用。该系统运行稳定,运行阶段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100~200 mg/L、NH4+-N为19~33 mg/L、TN为25~43 mg/L、TP为3~5 mg/L和低碳氮比的情况下,出水水质优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 18920-2002) 的要求,且全部用于杂用及校园绿化等。经分析该工艺运行成本为0.96 元/m3,每年可节省自来水73万t,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40.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中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速离心法、超声法、阳离子交换树脂法(CER)、加热法4种方法提取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HMBR)中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利用化学分析方法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EEM)和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对4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60℃,30 min加热提取效果最好,而且对细胞破坏小.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图表明4种方法对于类富里酸均有较好的提取效果;对于类腐植酸和类蛋白质,热提取法优于其他3种方法.凝胶渗透色谱法分析表明4种方法提取的EPS分子量(MW)分布变化差别不大,分子量分布范围为100~1 000 000,主要集中在100 ~ 10 00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