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365篇
基础理论   83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1.
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温带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温带森林土壤是影响陆地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源和汇,土壤温湿度的交互作用是影响温室气体吸收与释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针对温带森林土壤的温湿度变化对温室气体的影响研究甚少。本研究用自动控制温湿度的人工气候箱模拟不同温度(5、10、15℃)和土壤水分含量(最大田间持水量的20%、40%、60%、80%)环境,比较研究3种我国温带典型森林土壤CO2、N2O、CH4的通量动态变化及其综合增温潜势(GWP)。结果表明: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增加会导致3种森林土壤的CO2和N2O表现为排放源、CH4为弱吸收汇。其中,阔叶林和针叶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变化幅度相近,针阔混交林的排放通量波动范围较小于二者;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土壤的N2O排放通量变化幅度相近,而针叶林土壤的排放通量波动范围明显高于二者;阔叶林土壤CH4吸收通量随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增加的幅度较其他2种林型显著。3种林型土壤GWP受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512.
513.
铜绿微囊藻与附生假单胞菌静态吸磷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磷饥饿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和附生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进行静态吸磷的比较研究,并分析不同温度对吸磷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和附生假单胞菌都有快速吸收外界磷的能力,铜绿微囊藻的最大吸磷速率为1.11mg/(mg穐),附生假单胞菌最大吸磷速率达到4.79mg/(mg穐).静态吸磷在1h内基本达到平衡,铜绿微囊藻最大磷含量为1.03%,附生假单胞菌最大磷含量能达到3.01%,提高温度有利于铜绿微囊藻和附生假单胞菌对外界磷的吸收.在铜绿微囊藻和附生假单胞菌竞争吸收外界磷时,附生假单胞菌的吸收速率和细胞内最大磷含量均明显高于铜绿微囊藻.  相似文献   
514.
一般情况下,PH4,7,9的缓冲剂分别由0.05M邻苯二甲酸氢钾、0.025M混合磷酸盐。0、o1M硼砂溶液制成。通常情况下,产品只给出0,5,10,15,.....95℃的PH理论定位值,但是PH值与溶液温度不成线性关系,不能满足实际情况要求。例如:在0~25℃,PH为4的溶液PH值变化较大,作  相似文献   
515.
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世界共识,也是中国需要。在通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进程中,如何评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了解中国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以及中国优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该研究以2015—202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为主要载体,探究全球SDGs评估和进展情况,并以从世界看中国的视角分析中国落实SDGs的成效以及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以期为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可能性路径,并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经济集聚性特征,SDGs实现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质性。从世界看中国,目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展较稳定地处于世界中上游水平,2022年中国SDGs得分为72.4,在163个国家中排第56位。具体而言,中国在“无贫穷”“优质教育”及“负责任消费和生产”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并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短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516.
以长兴县入太湖的泗安塘-合溪-乌溪河网为研究对象,将入湖河网划分为水源区、河网区、西苕溪区和入湖区,于2018年8月和2019年1月分别对长兴县入太湖河网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空间聚类法、水质标识指数对水质的时空分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兴入太湖河网不同片区氨氮(NH3-N)和总氮(TN)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呈现枯水期较丰水期高的特征,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总磷(TP)则呈现丰水期较枯水期高的特征。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质指标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现水源区>西苕溪区>河网区>入湖区的分布特征,入湖区是污染物聚集的主要区域。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长兴入太湖河网主要以Ⅱ类和Ⅲ类水为主;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DO)、CODMn、NH3-N、TP指标均优于Ⅲ类水标准,TN是入太湖河网的特征污染物,且在丰水期和枯水期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达到2.24,3.49 mg/L。因此,进一步削减氮污染是缓解其河网富营养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17.
基于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数分布仪(SMP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X-荧光(XRF)方法,于2022—2023年在南京市开展了部分大气新污染物的在线监测,并利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估其健康风险,进一步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对污染物及其健康风险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中新污染物浓度与其他地区报道的可比,且在遭遇污染过程时显著升高,锰元素的升幅最大(116.3%)。各类新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均在安全阈值之内。PMF共分解出大气新污染物的5类来源,其中,超细颗粒物(UFPs)主要来自交通源(49%)、光化学(23%)和工业源(28%);重金属主要来自工业源(74%),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则由工业源(52%)、交通源(25%)和燃烧源(13%)贡献。南京市大气新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由工业源主导,而致癌风险则分别来自交通源、轮船源和工业源。  相似文献   
518.
悬浮液-流动注射-氢化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沉积物中的P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把悬浮液进样与氢化发生相结合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沉积物中Pb的方法。控制悬浮液的粒径在0.088mm以下,用磁力搅拌器搅拌以保证悬浮液分散均匀稳定,方法中以盐酸作介质,K3Fe(CN)6为氧化剂,采用水溶液标准作标准曲线测定了沉积物中的Pb,该法的线性范围为0~200μg/L,检出限为0.26μg/L,回收率为92%~107%,精密度小于6.5%。将此法用于标准物质的分析,测定值均在标准值范围之内,结果令人满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19.
随着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环境背景值的研究在我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背景值研究数据量很大,要求统计的项目也多,需要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来处理所得到的大量数据。本文拟就在土壤中元素环境背景值数据统计处理中遇到的一些大家所关心的统计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元素含量分布类型检验 土壤中元素含量波动范围较宽,其分布有些遵从正态分布,有些遵从对数正态分布或其他各种形式的偏态分布。对于分布类型的检验,已有多种方法,各有特点,检验效率各不相同,对一组数据各种方法检验的结论有时也不相同。针对具体问题,使用何种检验方法为好,也无公认一致的看法。鉴于这种情况,通常是同时采用多种检验方法,根据各  相似文献   
520.
系统仿真方法在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受到国际上普遍重视,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统计,现在全球有4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00年时全球将有50%的人生活在城市,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城市狭小的地区引起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变得更为迫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其目的是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