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基因芯片筛选氯化汞对大鼠脑神经毒性差异表达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汞神经毒性差异表达基因和探讨汞神经毒性分子机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了大鼠皮下注射0.5mg/kg的HgCl2 1h后脑中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基因表达谱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742条,上调基因562条,下调基因180条.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中有免疫应答及解毒作用相关基因、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相关基因、细胞信号传导基因、神经传导基因、细胞增殖与分化基因、细胞调亡等多种基因.分析结果提示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汞神经毒性有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相关基因,为深入阐明汞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2.
焦化厂周边PM10-梧桐叶片-土壤介质中PAHs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焦化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梧桐叶片、土壤3介质中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相关性,连续1 a采其周边PM10、梧桐叶片及土壤样品,利用美国EPA8000系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M10、梧桐叶片、土壤3种介质中PAHs总量年平均值分别为101.11 ng/m3、79.45 ng/g和121.53 μg/g;PM10中苯并(a)蒽、苯并(g,h,i)、荧蒽、苯并(a)芘等高环数的多环芳烃占明显优势;在梧桐叶片中萘、苊、苯并(a)芘和苯并(g,h,i)的含量较高;土壤中苊烯、芘、苯并(a)蒽等3和4环的PAHs占较大比例. 5月梧桐树叶中只含有苊和芘,而且浓度较低,分别为0.16 ng/g和0.63 ng/g;7、8月梧桐叶中PAHs总量显著提高,从39.19 ng/g上升到150.94 ng/g.通过相关性推断,焦化厂PAHs主要来源为复合污染; 梧桐叶片中PAHs各组分浓度与土壤和PM10中各组分的浓度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43.
德兴铜矿周边地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德兴铜矿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和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德兴铜矿周边各功能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Cu、Cd污染,Pb、Zn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各功能区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别,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Cu、Zn全量、生物可利用态Cu含量有显著线性关系,而与Cd、Pb无明显相关;土壤酶活性和生物可利用态Cu呈负线性关系,而与残渣态Cu有正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显示,土壤酶信息系统的第1、第2主成分可反映酶活性总变异的96.27%,根据第1主成分对功能区酶活性的分类结果与土壤生物可利用态Cu含量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土壤酶活性指标可以反映土壤生物可利用态Cu含量.  相似文献   
44.
为了构建针对石油运输泄露导致的海洋环境中萘等多环芳烃污染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需获得高效稳定的分泌抗萘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本文以2-萘丁酸-KLH为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间接竞争ELISA测定小鼠血清效价,用细胞融合筛选技术筛选抗萘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捕获ELISA测定小鼠免疫球蛋白亚型。结果显示,实验小鼠免疫血清效价最高能达到1:80000,经过HAT筛选、复检和亚克隆后得到5个能分泌抗萘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细胞株上清液效价最高能达到1:15625,抗萘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亚型均为IgG1,Kappa轻链。本方法成功构建的杂交瘤细胞株能稳定高效分泌抗萘单克隆抗体,抗体亚型符合免疫学检测的特性,为萘的ELISA检测方法建立及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试纸条的研制提供了稳定高效的单克隆抗体源。  相似文献   
45.
上海市典型疏浚泥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上海典型疏浚泥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本研究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黄浦江、长江口、内河航道疏浚泥中Hg、Cd、Cu、Pb、As、Cr和Zn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从大到小平均值分别为20.05、17.49、8.82、5.71、4.68、1.74和1.13,均属轻微生态危害;从采样区域来看各区域重金属的Eir均小于40,属轻微生态危害;从采样点来看,除内河航道和长江口个别点Cd(1个点)和Hg(4个点)Eir>40,属于中度生态危害或强生态危害,其余均为轻微生态危害.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的评价结果来看:疏浚泥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内河航道、长江口和黄浦江码头前沿的ERI分别为81.4、57.7和52.5,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46.
快速检测软骨藻酸的间接ELISA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抗原、一抗、二抗的最佳稀释倍数、温育温度与时间、包被条件及其显色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的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结果表明:抗原、一抗和二抗(HRP-IgG)最佳稀释度分别为1∶12800倍、1∶400倍和1∶3000倍;最佳包被条件为4℃包被12 h;抗原抗体最佳反应温度为37℃,反应时间为60 min;二抗最佳反应温度为43℃,反应时间为30 min;最佳显色条件为室温不避光显色20 min.该方法的样品加标回收率高达86.8%~103.2%,其最低检测限(LOD)为4.86 ng·mL-1,光吸收值(OD值)的变异系数(CV)在2.46%~7.08%之间.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工业和养殖业中铜和四环素的滥用,导致了一定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为探究铜与四环素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选择斑马鱼作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铜及其与四环素的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并进一步探索了其可能的致毒机制。结果表明:铜在低浓度下(10%致死浓度LC10=2.5 μg?L-1,10%效应浓度EC10=0.1 μg?L-1)明显延迟了斑马鱼胚胎的孵化、卵黄囊吸收、头部、鱼鳔和体长等生长指标的发育,同时在心脏区域引起明显细胞凋亡效应。幼鱼体内总铜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低浓度下铜的生物利用度相对更高。基因表达结果显示环境浓度的铜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和心脏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斑马鱼胚胎的神经发育和心脏发育异常。铜和四环素的联合暴露实验结果表明二者的复合污染类型为拮抗作用,且两者相互作用可以形成络合物。综合以上结论,说明环境浓度的铜可能通过细胞凋亡、分子水平的变化等方式对水生生物的早期生长发育产生危害,如延迟生长发育、神经及心脏发育异常,另外铜可通过和四环素等环境中其他污染物的结合改变铜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  相似文献   
48.
为探究纳米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选取斑马鱼胚胎为受试生物,考察了纳米银对斑马鱼胚胎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比较了纳米银与银离子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作用和机理。实验将受精后4小时(4 hpf)的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纳米银和银离子溶液中至96 hpf,观察并记录了胚胎的死亡、孵化和畸形等指标。应用吖啶橙(AO)染色实验研究了胚胎暴露之后的细胞凋亡情况,并且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纳米银和银离子均能导致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增加和孵化率降低,并且引起孵化延迟。纳米银和银离子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96 h-LC50)分别为11.75 mg·L-1和0.054 mg·L-1。银离子毒性远大于纳米银毒性。暴露的斑马鱼胚胎均表现出体长变短和卵黄囊肿大的畸形。AO染色结果表明,纳米银和银离子处理组胚胎的躯干和卵黄囊部位存在细胞凋亡信号。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1.93 mg·L-1纳米银显著提高了斑马鱼胚胎caspase9的表达(P0.05),而0.006 mg·L-1的银离子就能显著上调COX-2a(P0.01)和COX-17(P0.05)基因的表达,同时0.036 mg·L-1银离子增加了斑马鱼体内p53基因的表达(P0.05)。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纳米银可能通过caspase通路诱导细胞凋亡进而影响斑马鱼胚胎的生长发育;而银离子不但影响氧化系统基因通路,还能通过p53诱导凋亡进而阻滞斑马鱼胚胎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9.
黄俊  衣俊  强丽媛  程金平 《环境科学》2016,37(5):1968-1977
纳米银由于其独特的抗菌特性广泛应用于工商业领域.通过研究3种不同粒径和包裹物的纳米银对典型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毒性效应,进一步丰富纳米银对藻类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结果表明3种纳米银对硅藻细胞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效应,其毒性大小依次为10 nm-OA10 nm-PVP20 nm-PVP.在细胞毒性方面,相同粒径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包裹的纳米银比油胺包裹(OA)的纳米银毒性更小;而相同包裹物的10 nm和20 nm两种尺寸的纳米银的毒性效应主要取决于其在水环境中的粒径和浓度,在浓度小于500μg·L~(-1)时,大粒径的纳米银毒性更大;在浓度≥500μg·L~(-1)时,小粒径的纳米银毒性更大.在光合毒性方面,50μg·L~(-1)的10 nm-PVP显著上调3Hfcp A的表达(P0.05)和显著下调D1的表达(P0.05),10 nm-OA在浓度为500μg·L~(-1)显著上调3Hfcp A的表达(P0.05),而20nm-PVP处理组没有显著性变化,说明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对小粒径PVP包裹的纳米银更敏感.本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是由粒径大小、包裹物类型、暴露介质以及暴露浓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纳米银的粒径越小毒性越大,粒径对纳米银的毒性效应影响很大;而包裹物通过影响纳米银在水介质中的粒径大小间接影响纳米银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50.
长江口污染物种类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长江口水环境状况,通过查阅文献、参考海洋公报对长江口海域的监测数据等方法.确定了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主要污染物种类,并分析近几年各污染物变化趋势.同时,针对长江口特殊的地理位置.探究造成其水质污染的各主要途径,结果发现路源输入、大气沉降、内源释放等是导致水环境恶化的关键污染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