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201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西苕溪流域不同土地类型下磷素随暴雨径流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最具代表性的5种土地类型,利用野外人工降雨装置(3m2),模拟天然大暴雨(降雨强度2 nm·min-1),研究了不同形态磷素随暴雨径流水相及沉积物相的迁移过程,对比了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条件下磷素的迁移特征并估算流失速率.3次平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中总磷的流失量桑林最大,高出水田和松林的5倍.地表径流水相中的悬浮颗粒态磷占水相总磷的绝大部分,溶解态磷的流失量菜地和桑林接近,高于松林,且远大于水田和竹林;地表径流水相溶解态磷主要以溶解态无机磷的形式流失,松林的流失量和流失速率远高于其他4种土地类型.各土地类型的地表径流沉积物相总磷流失量都随时间段的推移呈近似线性的下降趋势,桑林、菜地和竹林的流失量相对较大,松林最小.单位面积、表层10cm土壤的总磷流失量界于2.57~4.89g·m-2.地表径流水相总磷流失速率为0.45~4.11mg·(m2·min)-1,沉积物相高达72.82~135.96 mg·(m2·min)-1,桑林流失速率最大,松林最小.  相似文献   
12.
腐殖酸与稀土元素的作用及体系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稀土元素(La3+,Ce3+,Ho3+,Yb3+)标准溶液对湖泊沉积物腐殖酸进行非连续滴定,研究二者之间的络合反应能力及其结合产物在水溶液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腐殖酸结构中的活性点位在与三价稀土离子作用时表现出两种不同类型,在机制上采取两级络合反应。体系中沉淀生成与否主要取决于腐殖酸对稀土离子的容纳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 1998— 2 0 0 0年 ,利用土壤溶液提取器和大型原状土柱渗漏装置 (面积 0 18m2 ,2m深 )田间观测了北京地区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期间的NO-3 N淋失 .设置对照和常量氮肥水平两个处理 .土柱渗出液的NO-3 N平均浓度 ,对照处理为 35 0mg L ,常量施氮土柱为 5 5 6mg L ;NO-3 N淋失通量 ,对照处理为 1 3g (m2 ·a) ,常量施氮土柱为 2 0g (m2 ·a) ;氮肥表观淋失百分数分别为 10 %、0 86 %和 0 5 4%,受年降雨变化的影响非常明显 .常量氮肥施用条件下 0— 2 0 0cm土壤提取液和土柱底部渗出液的NO-3 N浓度 ,都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 10mg L ,因此 ,常量施氮水平引起的硝态氮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不容忽视 .  相似文献   
14.
湘江江水中重金属转化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湘江江水悬浮态和溶解态金属浓度的变化、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及对制约湘江江水重金属进入沉积物的地球化学作用结果表明,在湿热的湘江流域气候环境条件下,河流水体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作用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即Fe/Mn水合氧化物的吸附沉淀作用较强,又受区域地质条件、岩石性质的影响,表现为较强的碳酸盐的地球化学作用,但不同金属的地球化学趋向不同,铅易以碳酸盐形式、铜主要依靠有机质的结合作用进入沉积物。  相似文献   
15.
水休中重金属元素的生态效应和运动规律与其存在的形态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该地区主要水系乌鲁木齐河中下游、头屯河、水磨河及位于四宫的乌市排污水中重金属Cd、Zn、Pb和Cu的物理化学形态及其分布特征。应用UV照射分离有机物,ASV法测定,获4元素的总量、悬浮颗粒态、溶解态及溶解态中不稳定态、稳定无机态和稳定有机态的含量。并对这些形态的形成、分配比和分布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应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富集和准确测定水中ppb数量级的Cr(Ⅲ)与Cr(Ⅵ)。水样以逆流方式连续通过阴(717~#,SO_4~-型)、阳(732~#H~+型)树脂柱,使Cr(Ⅵ)及Cr(Ⅵ)分别交换在阴、阳柱体的最下层,然后分开淋洗。阴柱上加入小体积还原 性酸液将CrO_4~=还原为Cr(Ⅵ)迅速洗脱,阳柱上只加少量酸液即可将Cr(Ⅲ)完全洗脱,回收液中的铬含量用DPC比色法测定。本文通过官厅水样中Cr(Ⅲ)与Cr(Ⅵ)的回收实验证明此方法适用于环境样品中不同价态铬的分离与测定。  相似文献   
17.
湘江水体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和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湘江水体污染防治途径,近年来对湘江进行了全面的污染调查:包括对水体重金属的浓度,形态的分离分析,同时测定了江水的主要理化特性(见表1),湘江的水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下游氮、磷含量变化及其输送量的估计   总被引:69,自引:10,他引:59  
根据在1997和1998年内对长江干流大通站河水的3次采样分析,结合该站1962~1990年的水质资料,对长江下游N、P含量变化及其输送量进行研究.总氮、总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2.2m g·L-1和0.11~0.15m g·L-1,N 以NO- -N 为主,约占76% ,其余主要为溶解有机氮和颗粒氮;P以颗粒态为主,占95% 以上.从5、6月到8月,NO--N含量是逐渐降低的,DON含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PN、PP及TP含量也有所增高.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大通站溶解无机氮(DIN)和PO3-4-P含量还在不断上升,N、P含量的上升与流域化肥施用量变化趋势一致.1998年夏季洪水期间,约有79.95万tN和8.36万tP从大通站向下游输送,其中DIN与生物有效磷(BAP)比值远高于浮游植物生长的P限制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模拟研究了地表水及土壤水介质中Cr(Ⅵ)在硫系统作用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在通常的pH及夏、秋温度和厌氧还原条件下进行动力学实验,采用了流动注射技术分析测定.初步确定了在一定的温度及pH条件下,当Cr(Ⅵ)与硫化物浓度相近时,二者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二级反应,其反应速率与Cr(Ⅵ)及总硫化物浓度的一次方乘积成正比.其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pH升高却产生较为复杂的变化,总的说来,在pH5.5—7.0范围内速率常数较大.而在pH>7时反应很慢,近于停止了.当硫化物浓度远大于Cr(Ⅵ)时,二者之间的反应为准一级反应,Cr(Ⅵ)的还原速率与Cr(Ⅵ)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其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pH5.0—7.8范围内速率常数随pH升高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有效态稀土元素提取剂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0.01mol/LHCl,0.05mol/LHCl,1.0mol/L NH4Oac(pH7.0),1.0mol/LNH4NO3(pH7.0),1.0mol/LHOAc/NH4Oac(pH4.8),1.0mol/LNH4Cl(pH7.0)6种提取剂对20种土壤中有效态稀土元素测定结果的比较,以及将测定结果同土壤特性、土壤中稀土元素形态进行相关分析,并通过黑麦草土培试验进行了生物评价,确定了1.0mol/LNH4NO3(pH7.0)为提取土壤中有效态稀土元素的最佳提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