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基于炼油化工过程复杂,设备众多,某一设备的监测变量发生扰动可能会传播至其相邻设备引发出一系列故障链。现有方法多是针对某一设备进行监测与诊断,以期降低事故后果,而忽视了对过程风险传播路径的预测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因此,提出一种基于传递熵与核极限学习机的炼油化工过程风险传播路径分析方法,该方法针对某一工艺扰动,分析其在风险发展过程中的扰动传播过程,基于传递熵分析法建立炼油化工过程风险传播推绎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KELM的风险传播搜索方法,预测风险传播路径;将该方法应用于分馏塔冲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辨识出未来一段时间内风险的可能传播路径,以便操作人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保证过程安全及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72.
采用固相萃取-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化工废水中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N-甲基二乙醇胺和N-丁基二乙醇胺等5种有机醇胺类化合物。通过试验,对固相萃取、离子色谱条件进行优化,优选C_(18)为固相萃取填料,使方法在1.10 mg/L~26.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的检出限为0.72 mg/L~1.02 mg/L。废水样品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4.0%~101%,测定6次结果的RSD为1.7%~12.0%。将该方法用于医药化工企业废水的测定,结果部分醇胺类化合物检出。  相似文献   
73.
回流式无膜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提高脱氮效率、降低MFC运行成本,设计了一种新构型回流式无PEM膜的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生活污水,回收电能。研究了该系统的启动情况及稳定运行时的污水脱氮效果和产电性能。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后,输出电压0.53 V,反应器内阻406.8Ω,最大功率密度201.9 mW/m3。连续进水、停留时间12 h、回流比为1及阴极连续曝气条件下,COD去除率85%以上,氨氮去除率93.94%,总氮去除率44.96%,总氮去除较作参比的A2/O系统提高8.17%。  相似文献   
74.
以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PBTCA)为稳定剂,通过FeCl3.6H2O与NaBH4反应,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稳定纳米级零价铁颗粒(P-NZVI),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颗粒平均粒径为73 nm。考察了Cr(Ⅵ)溶液初始浓度、pH、NZVI投加量、温度等条件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并与同等条件下不加稳定剂制备的纳米铁(N-NZVI)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r(Ⅵ)的去除率随温度和纳米铁投加量增加而升高,随pH和Cr(Ⅵ)溶液初始浓度升高而降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P-NZVI对Cr(Ⅵ)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N-NZVI,表明改性后纳米铁在地表水原位修复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5.
以木糖为碳源采用间歇培养方式,对木糖厌氧发酵产酸进行研究。考察木糖浓度和初始pH值对木糖厌氧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木糖浓度的增加,总产酸量得到提高,但木糖利用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当木糖浓度为5 g/L时,其利用率为100%,15 g/L时利用率为73.9%,此时挥发性脂肪酸(VFAs)为9.22 g/L。木糖的分批投加可有效促进产酸,尤其是促进乙酸浓度的提高。pH为5.0和6.0左右时,VFAs主要成分为乙酸和丁酸;而pH为7.0~9.0时,乙酸含量明显增高,在pH值为8.0的条件下乙酸含量占总VFAs的80.1%。在pH=8.0时经过8 d左右的发酵,VFAs浓度可达9.34 g/L。  相似文献   
76.
2005年11月1日<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为能够在安全秩序管理和安全技术防范领域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标,我们公司组织一批安全顾问、安防专家针对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进行综合研究,结合<条例>有关安全管理规定进行全面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的安全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实际应用的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并通过实际应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7.
除经济增长外,人口也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甚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期,人口是影响环境污染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再次成为焦点.根据托达罗模型和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当城市预期收益高于农村预期收益,而城市尚未来得及为农村转移人口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时,由农村转移至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工业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进一步加重城市的生活污染,致使城市同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78.
79.
超临界水氧化方法处理含酚废水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在亚临界及超临界条件下,在间歇式、连续式反应器中研究了温度、压力、停留时间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反应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停留时间的延长,苯酚的去除率提高;在很短的停留时间内,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6%以上。对苯酚氧化中间产物的研究证明了该技术的氧化彻底性。  相似文献   
80.
根据径流小区观测, 对澄江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灌草丛和次生林都有较好的调节径流和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在相同的降水量下,坡耕地总产流量分别是人工林、次生林、灌草丛的1.58,12.45和5.52倍;而从产沙量来看,坡耕地的产沙量也远大于其余几种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的总产沙量分别是人工林、次生林和灌草丛的8.41,53.06和41.90倍.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中的总氮、总磷的输出量差异显著,总氮、总磷输出趋势都表现为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次生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侵蚀泥沙中的总氮、总磷输出量同样为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次生林,且坡耕地的输出量远大于其余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相关分析表明,径流中带走的总氮量大于泥沙,磷的输出主要是以泥沙结合态为主,泥沙是磷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