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96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利用Andersen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集青岛市不同空气质量下的可培养生物气溶胶,分析了其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并利用Spearman’s相关性分析了可培养生物气溶胶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中的颗粒物质量浓度〔ρ(PM10)、ρ(PM2.5)〕、气体污染物质量浓度〔ρ(O3)、ρ(SO2)、ρ(NO2)〕和气象参数(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可培养真菌和细菌气溶胶浓度范围分别为133~1 113和13~212 CFU/m3.真菌气溶胶浓度与ρ(SO2)、ρ(PM10)、ρ(PM2.5)均呈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细菌气溶胶浓度与ρ(NO2)、ρ(SO2)呈负相关,而与ρ(O3)、温度呈正相关.风速对可培养生物气溶胶浓度的影响较小.以AQI(空气质量指数)中ρ(PM10)为依据,将研究时间段空气质量划分为4个空气污染等级.在不同污染等级下,真菌气溶胶均呈对数正态分布,粒径主要分布于2.1~4.7 μm.低污染时细菌气溶胶呈偏态分布(粒径>4.7 μm),高污染时粒径分布发生改变.初步推断,随着空气污染等级的升高,可培养生物(真菌+细菌)气溶胶总浓度增加,但单位颗粒物上的浓度变化较稳定.ρ(PM10)是影响可培养生物气溶胶浓度及粒径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如海 《绿叶》2013,(3):49-55
化石能源以及以化石燃料为驱动的生产生活模式正是当前雾霾问题的罪魁祸首。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石炭纪储存的碳资源上,可是,人类为此正在面临气候变化、化石能源枯竭的问题,这足以毁灭整个人类文明,危及地球生态。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经济中的比例,最终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毫无疑问,太阳能光发电(光伏)是迄今最理想的能源生产形式。光伏产业能否迎来大发展,不仅关系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将决定性地影响未来的环境形势。  相似文献   
33.
从壬基酚(Nonylphenol,NP)污染严重的李村河口底泥中分离纯化出可实验室培养的真菌,以高浓度NP为环境选择压力筛选出了一株目标菌株,18S rDNA确定其归属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实验室内研究了该菌株对NP的生物降解过程,LC/MS分析其代谢产物,据此提出了NP可能的生物降解路径。菌株的生长曲线表明NP能促进其生长,该菌株3 d对5 mg/L NP的降解率为71.4%,7 d的降解率达到87.2%,14 d则达到了92.2%。LC/MS分析确定了NP四种代谢产物,分别是2-甲基-1-苯基丁醇、3,5-二羟基苯甲酸、苯二酚和苯甲醚(或苄醇)。提出了两种NP可能的生物降解路径,Ⅰ是最终转化成苯二酚,Ⅱ是最终转化成苯甲醚或苄醇。  相似文献   
34.
尚志海  刘希林 《灾害学》2014,(2):158-164
在目前的灾害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热点研究领域,但是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灾害风险研究的相关成果,首先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进行了探讨,提出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其本质是不利影响,其作用对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其次,总结了现有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包括风险特征类、风险要素类、风险情景类三大类,认为风险评估应该围绕风险管理目标而进行;最后,认为风险管理必须要体现与风险共存的理念,重视风险沟通与可接受风险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可接受风险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5.
论述了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溢流消毒处理的必要性。提出采用粪大肠杆菌群数≤104个/L作为污水消毒的卫生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达到CSO紧急消毒要求的几种氧化性消毒剂最佳投加量为次氯酸钠30mg/L,次氯酸钙25mg/L,二氧化氯20mg/L(均以有效氯计);二氧化氯>次氯酸钙>次氯酸钠>双氧水。  相似文献   
36.
为有效提高剩余污泥溶胞效率并减少剩余污泥产量,采用水力空化与臭氧反应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剩余污泥溶胞。系统探究了二者协同作用下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有机质的释放、胞外聚合物(EPS)的解聚,分析污泥形态结构和各类溶解性有机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臭氧浓度为(160±10) g/m3,水力空化联合臭氧处理135 min后,污泥的挥发性悬浮固体和总悬浮固体去除率分别为79.12%和68.55%,DDCOD达到90.67%,ρ(NH+4-N)由(3.15±0.07) mg/L增加至(42.75±0.21) mg/L,蛋白质和多糖总量分别提高了627.05%和957.28%。剩余污泥经水力空化联合臭氧氧化处理后,粒度扫描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其颗粒较原泥显著变小;三维荧光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有效增强污泥溶胞效果,在促进污泥溶胞和减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7.
鲍协文  海非路 《环境技术》2000,18(3):12-15,40
作者在三年的反证后发现,近五年来,市场上叫卖防电磁辐照的小商品,纯属伪科技,撑得百姓不得安宁。为了还科技之本来,特研写本文,好让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电平的量值及趋向,知道如何判别环境电平是否安全,避免在无知中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38.
主要阐述了扑火人员在扑火中应具有的安全装备 ,扑火中的注意事项 ,火场上的自救方法及生活安全等。  相似文献   
39.
本文初步研究了以草甸土、亚沙土、黑土、江沙、氧化塘底质五种渗滤材料净化城市混合污水的效果.旨在为深入开展土地快速渗滤技术处理城市混合污水实用技术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
沸石颗粒在污泥絮体中的形态及其对污泥泥水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投加沸石粉提高了活性污泥的泥水分离性能。通过对沸石颗粒表面生物膜和投加了沸石粉的活性污泥絮体生长过程及成熟形态的微观观察,结果表明沸石颗粒不仅可以作为微生物载体长成生物膜,而且成为菌胶团核心和污泥絮体骨架,改善了污泥絮体的颗粒结构,从而增强了絮体强度,提高了絮体密度,降低了污泥塑性。研究结果表明沸石粉适宜的投加量为4g/L;在活性污泥中投加4g/L沸石粉后,SVI从193降低到155,污泥比阻从27.36×1012m/kg降低到5.67×1012m/kg;在沸石粉含量小于10g/L时,随着沸石粉含量的增加,污泥呈现压缩沉淀时界面沉速和出现压缩沉淀的时间持续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