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006篇
  免费   18628篇
  国内免费   41461篇
安全科学   40565篇
废物处理   6888篇
环保管理   25562篇
综合类   127917篇
基础理论   25658篇
污染及防治   34656篇
评价与监测   14156篇
社会与环境   11462篇
灾害及防治   9231篇
  2024年   2489篇
  2023年   8047篇
  2022年   8077篇
  2021年   7376篇
  2020年   8360篇
  2019年   9514篇
  2018年   10695篇
  2017年   6500篇
  2016年   7187篇
  2015年   9132篇
  2014年   14879篇
  2013年   11948篇
  2012年   16754篇
  2011年   18126篇
  2010年   13170篇
  2009年   13824篇
  2008年   16252篇
  2007年   15060篇
  2006年   14236篇
  2005年   11982篇
  2004年   10898篇
  2003年   10453篇
  2002年   8609篇
  2001年   6982篇
  2000年   5599篇
  1999年   3425篇
  1998年   2087篇
  1997年   1843篇
  1996年   1901篇
  1995年   1747篇
  1994年   1669篇
  1993年   1350篇
  1992年   1475篇
  1991年   1233篇
  1990年   1193篇
  1989年   1682篇
  1988年   1624篇
  1987年   1501篇
  1986年   1176篇
  1985年   1120篇
  1984年   1076篇
  1983年   1007篇
  1982年   822篇
  1981年   678篇
  1980年   481篇
  1979年   280篇
  1978年   188篇
  1977年   94篇
  1976年   86篇
  1974年   10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广东省沿岸海域藻华发生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收集了1980—2017年广东省沿岸藻华发生数据,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藻华发生区域主要集中于珠江口附近、大鹏湾和大亚湾水域,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不同区域的藻华种类差异明显,广东西部多发硅藻藻华,广东中部多发甲藻藻华,广东东部多发金藻藻华。且各地区主要藻华种类的发生也呈现出不同的年际和季节差异,广东沿岸中部地区每年几乎都有藻华出现,其中大鹏湾海域在2000年以后无硅藻藻华发生,大亚湾海域在2002年之前以硅藻藻华为主,2002年以后以甲藻藻华为主;而东部和西部在2000年以前几乎无藻华发生,直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频繁出现藻华。西部地区(湛江海域)夏季多发硅藻藻华,中部地区的珠江口春季多发有毒藻华,大鹏湾春季多发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藻华,大亚湾夏秋季节多发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藻华,广东东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可在全年出现。综上,广东省藻华原因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和季节特征,因此需要对不同地区的藻华发生情况和可能诱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研究,采取区域化的管理,以期能够更合理高效地利用和保护广东省的海洋资源。  相似文献   
970.
合理评价海水入侵对于地下水含水层管理和居民生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海水入侵评价应用较广泛的为包含单一因子和基于统计分析的多种水化学方法。本文综合阐述了海水入侵评价中所用的水化学指标、原理与方法,包括在国内评价体系中少见的一些方法,并以珠江口地下水含水层为例,对比了各种指标的有效性,评价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结果显示,以Cl-和TDS作为简单直接的单因子可以快速评价海水入侵,尤其对于大范围的海水入侵评价十分有效。而和Ca2+,HCO3-,SO42-等变化有关的指标具有地域性,在研究区对海水入侵的指示并不是十分敏感。在复杂评价因子中,与离子交换有关SAR,BEX以及GQISWI与Cl-相关性较高,可以较好的指示海水入侵及水岩相互作用。经过分析,受到地下含水层和地表水道双重介质入侵的影响,研究区海水入侵范围在过去几个年代有向北推进的趋势。本研究对于高速经济发展下的沿海地下水含水层管理和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