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136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172.
针对钻探取芯的传统勘察方法探测地下岩土体结构特征信息存在精度低、信息不全面等问题,利用钻孔多属性测试技术,通过分析光学成像和声波波速等钻孔孔内多属性测试数据与地层结构特征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获取孔内声波波速和孔内摄像等数据,并得到地下岩土体的工程地质信息。基于钻孔多属性测试技术,研究了地下岩土体精细化分层、结构面定量描述的技术方法,阐述了岩体质量分级、岩土体动弹性力学参数和场地土类型的分析过程,并引入了孔壁岩体质量指标(WRQD)评价岩体完整性,总结归纳了基于钻孔孔内多属性测试的地下岩土体工程地质信息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准确性,可为地下岩土体工程地质信息分析提供了一种多手段综合勘探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3.
174.
范恩荣 《环境技术》1996,14(4):34-36
详细介绍高效小尺寸电捕尘器研制过程,这种电捕尘器不仅体积小,捕尘效率高,气流速度快,而且可以用于多种工业部门。为企业带来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5.
过硫酸盐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化学氧化(ISCO)修复.过硫酸盐在地下含水层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其运移受地下含水层介质和氧化药剂输送技术参数的影响,过硫酸盐影响半径(即地下水中1 g/L过硫酸盐的边界处)预测与评价的技术难度大.本研究围绕ISCO过硫酸盐单孔连续注射情景,采用FEFLOW软件,开展了过硫酸盐在砂质、粉质含水层等代表性场地含水层中运移数值模拟研究.考虑了11个涉及地下含水层介质、氧化剂消耗和输送技术参数的影响,筛选了相关的参数及其组合项,分别表征地下水弥散、过硫酸盐衰减及二者复合作用对含水层中过硫酸盐影响半径的影响.基于模拟结果数据,构建了地下含水层中过硫酸盐影响半径时空演变的综合模型,涵盖了氧化剂注射作用、地下水弥散、过硫酸盐衰减及二者复合作用的影响,其拟合优度R2为0.990(n=2 083),对流-弥散方程的模型外部验证结果 R2为0.992(n=11).参数敏感性分析显示,地下含水层介质的有效孔隙度、过硫酸盐注入流量及注入时间、含水层厚度等参数对扩散阶段过硫酸盐影响半径的影响较大,它们的影响随扩散...  相似文献   
176.
干湿交替会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等N2O主要的产生过程,频繁的干湿交替在以海南为代表的热带水稻种植地区十分常见.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应用广泛,然而当前关于生物炭在琼北地区水稻土频繁干湿交替过程中减排效果研究并未深入.本试验以海南琼北地区典型水稻土为供试土壤,以400℃厌氧条件下炭化的玉米秸秆生物炭为供试生物炭,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试验设置干湿交替条件下不添加生物炭(AWD1),干湿交替并添加2%生物炭(AWD2),干湿交替并添加4%生物炭(AWD3),持续淹水不添加生物炭(CF1),持续淹水并添加2%生物炭(CF2),持续淹水并添加4%生物炭(CF3)共6个处理,进行为期30 d的25℃恒温避光培养.结果表明:①不同水分条件下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均可减少酸性水稻土中N2O的排放(P<0.05,下同),AWD3处理N2O排放总量为0.43 mg·kg-1,相比AWD1处理减少了68%;②玉米秸秆生物炭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添加生物炭处理相对于不添加生物炭处理在培养结束后土壤pH平均提高了0.5个单位,同时提高土壤NH4+-N含量,但会导致Eh的降低;③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氨氧化细菌(AOB)丰度,显著提高了nosZ基因丰度,降低了(nirK+nirS)/nosZ的比值,抑制了硝化过程,同时促进了反硝化过程N2O的还原,从而降低了N2O排放.结果表明,干湿交替过程添加生物炭有利于减少水稻田土N2O排放,在琼北地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7.
合理施氮是获得较高目标产量和降低因氮环境污染的重要策略.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分施次数对玉米产量及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并探讨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与N2O排放的关系.本试验设空白(CK,不施尿素)、一次性施氮(S1,将0.5g·kg-1尿素一次性施入土壤+硝化抑制剂)、二次分施(S2,将0.5g·kg-1尿素分40%和60%两次施入土壤)和三次分施(S3,将0.5g·kg-1尿素分20%、40%和40% 3次施入土壤).结果表明:①施氮促进土壤酸化,氮分施次数造成土壤酸化程度的显著差异,氮分施次数越多,土壤酸化越强.施氮显著提高鲜食玉米果穗产量及茎秆生物量,但氮肥分施次数对土壤pH影响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植物对氮的吸收利用程度也存在着差异.S3处理显著降低土壤pH的同时,也降低了植物氮吸收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也造成了高的N2O累积排放量.与S3处理相比,S1和S2处理分别增产了40.21%和42.55%,其N2O累积排放量也分别显著降低了79.4%和20.9%.② N2O排放与AOB和nirK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AOB和nirK是N2O排放的主要贡献者.S1处理显著降低了AOB和nirK基因丰度,降低N2O排放,S2和S3处理施肥后显著增加了nirKnirS基因丰度,降低了nosZ基因丰度,促进了N2O的排放.氮分施次数影响氮转化过程的功能基因,从而影响N2O排放.由此可见,尿素配合DCD一次性施入不仅能保证玉米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还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海南地区鲜食玉米种植过程推荐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78.
该文通过优化土壤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加速溶剂萃取/净化方法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采用丙酮-二氯甲烷混合溶剂(1∶1,V/V)为萃取溶剂,萃取温度80℃,循环2次;经硅酸镁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该法对土壤中20种硝基苯类化合物有良好的分离效果,选择不同浓度基体加标得到的回收率为73.0%~108%,相对标准偏差在1.8%~8.4%之间,方法检出限为2~10μg/kg。  相似文献   
179.
不同施肥模式对热区晚稻水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由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原位观测主要集中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往往被忽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海南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对于准确评估我国农田土壤CH_4和N_2O排放及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5个处理:空白对照(CK)、常规施肥(CON)、优化施肥(YH)、优化施肥与缓控释肥配施(ZYH1)、优化施肥、缓控释肥和有机肥三者配施(ZYH2),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晚稻生长季CH_4和N_2O排放动态特征,并估算全球增温潜势(GWP)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CK、CON、YH、ZYH1和ZYH2处理的CH_4晚稻生长季累计排放量分别为175. 70、60. 30、63. 00、62. 80和56. 60 kg·hm~(-2),相应处理的N2O晚稻生长季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 78、3. 40、1. 03、1. 44和0. 44 kg·hm~(-2). ZYH2的产量较CK、CON、YH和ZYH1分别提高了29. 69%、11. 81%、6. 74%和10. 36%,GWP较CK、CON、YH和ZYH1分别降低了64. 80%、43. 23%、12. 93%和15. 15%,同时,GHGI分别降低了76. 49%、52. 52%、20. 54%和23. 8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Eh是驱动CH_4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综合产量及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而言,优化施肥+羊粪有机肥+缓控释肥处理(ZYH2)是当地值得推广的减肥模式.  相似文献   
180.
大气是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utants,POPs)监测的重要环境介质,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是准确表征大气中POPs赋存水平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发展很快。本文介绍了大气中POPs的两类采样方法:主动采样法(active air sampling,AAS)和被动采样法(passive air sampling,PAS),总结了新型吸附材料和新型采样器研发的成果,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采样方法的特点,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获得的POPs监测数据,并提出今后应用不同POPs大气采样技术在监测数据可对比性研究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