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为探讨道路工程建设与环境因子对紫茎泽兰入侵的生态效应,在滇缅国际通道沿线选取34个样点采集了107个样方,分析了通道沿线紫茎泽兰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公路所在路段、公路类型、公路建设年限、公路工程用地类型及样点与公路的距离等道路因子显著影响紫茎泽兰的存在度(p<0.01或P<0.05),但这些因子不影响紫茎泽兰的丰富度(p>O.05);工程用地类型及离公路的远近显著影响紫茎泽兰的优势度(p<0.05).②大理-丽江段紫茎泽兰的存在度明显低于保山-大理、芒市一保山和瑞丽.芒段(p<0.05),省道沿线紫茎泽兰的存在度明显低于高速公路、国道和乡村公路(P<0.05);弃土场和高架桥用地的紫茎泽兰存在度和优势度明显高于其它工程用地类型(p<0.05);紫茎泽兰的优势度随着与公路垂直距离的增加而明显下降(p<0.05).③紫茎泽兰的分布受经度、纬度的限制,但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无关;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总磷与紫茎泽兰的存在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紫茎泽兰容易在贫瘠的土壤环境中生存和扩展.④植被类型与紫茎泽兰的丰富度和优势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迹地次生灌丛或草地、弃土场荒地等受人类干扰较大的植被或生态系统容易受到紫茎泽兰入侵的影响;灌木盖度与紫茎泽兰的丰富度和优势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自然灌丛覆盖较好的植物群落能够较好地抑制紫茎泽兰的入侵和扩展.  相似文献   
22.
纵向岭谷区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与扩展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用A RC I/NFO软件,对纵向岭谷区内典型公路沿线1km、2km、5km和20km缓冲带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扩展强度指数,研究了公路沿线土地变化及公路的扩展效应。研究表明:①各缓冲带内均存在林地向耕地和草地退化的现象;②研究区自然状况完好,林地与草地所占比例之和均超过土地总面积的80%,但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性;③景洪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排序为La2k0m>La5km>La2km>La全区>La1km,保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于景洪,排序情况La1km>La2km>La5km>La全区≈La2k0m;④公路的扩展效应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扩展效应不显著。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公路扩展效应的影响阈为公路周边1~5km。  相似文献   
23.
以陶粒为载体,利用甲烷、氧气和养分制备出新型甲烷氧化基质--复合陶粒基质.以水分、孔隙度、碳氮比、NO3-浓度为影响因素,以复合陶粒基质的最大甲烷氧化速率(Vmax)为目标函数,进行L16(45)正交试验.以正交试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F值)为权重分配依据,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复合陶粒基质的甲烷氧化能力评分机制.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24.
青藏高原的放牧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计意义,但目前正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威胁。为寻找改善现状的着力点,有必要探究青藏高原放牧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县为例,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地方志与文献资料,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下,运用描述系统演变的扰沌模型,分析共和县放牧社会—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与经济相关的家庭生计—市场子系统目前处于平稳积累资源阶段,与生态相关的草—畜子系统处于释放阶段的早期,社会子系统处于偏离正常轨迹的重组阶段。草—畜子系统的情况恶化并将为更大时空尺度的社会子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未来要注意防止家庭畜牧生产与畜牧业市场的过度连接,维护畜牧产业链上的获益公平,提升牧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程度;注重草地治理,提升基层监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合作社优化畜群结构从而与草地匹配,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牧民社会适应外来变化。  相似文献   
25.
尼泊尔坐落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北临中国,西、南、东三面与印度接壤,国土面积有147 181平方公里.尼泊尔的地形地貌主要以山地为主,除了南部与印度边界地区狭长的平原和一些散布在中部气候温和的谷地外,尼泊尔几乎全都是高山与丘陵,而且地势崎岖,层峦深谷相间.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尼泊尔境内气候形态差异显著,全国以海拔分为5个气候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处于海拔1 200米以下;温带处于海拔1200~2400米;寒带地区处于海拔2400~3600米;次极带处于海拔3600~4800米;极带气候属于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  相似文献   
26.
草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分调节、水土保持、初级生产、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保护)和社会经济价值(如牧业生产、牧民生计维持、牧区文化传承等)。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恢复是草原资源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根本基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草原主体功能从生产转向生态,草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凸显。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过程中,对标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的总体战略,聚焦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理念,提出基于地理分异和功能特征的草原分区方案,是推进草原资源高质量管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利用文献调研、专家问卷调查和会议咨询等方法,构建以“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绿色发展”为主导思想的中国草原分区体系,提出生态地理单元分异原则、主体功能优先原则、产业布局协调性原则、历史传统相结合原则、行政边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区、亚区和小区三级分区体系的主要指标、命名方式、功能判定及产业布局的厘定方法,将全国草原分为5个区(内蒙古高原草原区、西北山地盆地草原区、青藏高原草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山地丘陵草原区、南方山地丘陵草原区)、47个亚区、2899个小区,并给出了不同分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分区结果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和时代性,可以为新时代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7.
针对准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问题,在淮河/太湖流域选择有代表性的44个市(县)开展了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公众意见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结果:对于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落实。因此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实现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局面。  相似文献   
28.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对漫湾水电站建设前后区域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风险指数的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确定漫湾水电站的建设对区域景观生态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漫湾水电站建设期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水平显著升高,随着水电站的运营,在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后,高风险区域面积相对减小;2)漫湾水电站建设前后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值在空间上具有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水电站建设及运行后人类干扰等随机因素对生态风险的影响相比建设前增大.选取综合地形指数(CTI)、坡度位置、与漫湾电站的直线距离、与河流的距离、与主干道的距离、海拔高度作为变量,分别与各栅格单元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作相关分析.水坝建设前生态风险与河流等自然环境显著相关;水坝建设期间生态风险度的相关因子众多,作用复杂;水坝建成后生态风险度与距漫湾水电站的距离、海拔高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9.
生物覆盖层基质对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覆盖层甲烷氧化是填埋场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覆盖层基质性能对其甲烷氧化能力影响较大。选用≤1mm堆肥物(1#基质)、≤1mm堆肥物+陶粒(2^#基质)、≤1mm堆肥物+陶粒(3#基质)、1~2mm堆肥物(4#基质)、2~3.2mm堆肥物(5#基质)等5种不同类型的生物覆盖层基质,在实验室内模拟研究填埋场生物覆盖层的甲烷生物氧化状况,旨在为筛选垃圾填埋场甲烷高效氧化的生物覆盖材料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粒径对基质氧气传输能力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基质的甲烷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纯堆肥物基质(1#、4#和5#基质)几乎没有甲烷氧化能力,堆肥物+陶粒(1:1(v:v)的复合基质(2#、3#基质)的甲烷氧化效率高达100%。堆肥物一陶粒复合基质为甲烷氧化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改善了生物覆盖层内的气体传输性能,是一种适宜的填埋场生物覆盖层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30.
云南省公路路域绿化护坡植物的生态区划与选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参考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水热因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依据,以整体植被景观为参照,以局部环境背景为基础,以有利于公路建设、参考行政区划确定区域界线的原则,将云南全省公路路域分为滇西北北温带寒温针叶林、亚高山草甸区等7个区,西部高山峡谷杉木林、稀疏灌木草丛亚区等17个亚区,德钦维西长苞冷杉、川滇杜鹃、白刺花、扭黄茅、狐茅小区等30个小区.一级分区的7大生态地理单元从宏观上反映了云南全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气候和植被类型的经向、纬向地带性及各生态区域的海拔梯度、地貌特点及土壤类型;二级分区的17个亚区综合反映了一级分区内局部生境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微地形环境影响下的植物组合类型;三级分区的30个小区概括反映了全省地县市级行政区域界限与主要护坡绿化植物分布区域的叠合关系.根据植物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物种特性,甄别选择了适于不同生态小区环境背景下生长的乔、灌、草等绿化护坡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