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3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耕种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田2种土壤耕作强度(深翻耕和浅旋耕)和3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抛秧和插秧)下的CH4排放规律,以探讨稻田土壤耕作强度和水稻栽培方式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稻栽培方式下,深翻耕和浅旋耕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土壤耕作强度对稻田CH4季节排放总量的影响受水稻栽培方式的制约:抛秧方式下,浅旋耕与深翻耕处理相比,稻田CH4排放量减少31.37%(P0.05);而直播和插秧方式下,2者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水稻栽培方式显著影响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直播稻田CH4排放大致呈现"双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低;而移栽稻田(抛秧和插秧)CH4排放大致呈现"三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高。与深翻耕抛秧相比,深翻耕直播和深翻耕插秧稻田CH4排放分别减少23.31%和42.51%;而浅旋耕方式下,3种水稻栽培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降低土壤耕作强度,以浅旋耕代替深翻耕,可以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CH4排放。与水稻移栽相比,水稻直播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具有一定的CH4减排潜力,但仍需加强中后期田间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12.
亚热带土壤氮素反硝化过程中N2O的排放和还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采集于江西鹰潭的45个发育于不同成土母质和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样本,在密闭、淹水、充N2的严格厌氧条件下进行了28d的培养试验(30℃),在培育过程中,定期测定NO3--N(加入量为200mg·kg-1)含量和培养瓶上部空间N2O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N2O含量(N)随培养时间t的变化可用方程N=A×(1-exp(-k1 t))-B×exp(k2 t)拟合(A表示培养过程中N2O总排放量;B为常数;k1和k2分别为N2O排放速率常数和还原速率常数,拟合值和实测值之间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84±0.11).不同土壤之间培养期间N2O总排放量(A)的变异可以用培养7d内被反硝化的NO3--N量和N2O排放率(A值与28d内被反硝化的NO3--N总量的百分比)进行解释(R2=0.829,p<0.01).被反硝化的NO3--N量则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含量或有机氮矿化量控制,N2O排放率则随k2的增大而呈指数下降(p<0.01).由此可见,在该实验条件下,还原N2O能力强的土壤,在相同量的NO3--N被反硝化的情形下,排放的N2O可能较少.但影响k2值的主要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赵维  蔡祖聪 《生态环境》2011,(10):1387-1394
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温度30℃的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采自江西的15个第三纪红砂岩母质发育的自然土壤(灌丛和林地)和农业利用土壤(茶园、旱地和水稻)进行了56 d实验室培养,研究了土壤NO3--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及阶段特点。结果显示,发生净硝化作用的14个土样NO3--N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表现"J"型增长和"S"型增长2种模式。"J"型增长模式的6个土样,67%为自然土壤,其NO3--N质量分数增长具有15~35 d的延滞期,符合指数方程N=N0e kt(P〈0.001),N0值与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的指数关系(P〈0.05)。"S"型增长模式的8个土样,88%为农业利用土壤,NO3--N累积无明显延滞期,符合Logistic修正模型N=Np/(1+e2.e-rt)(延滞期td=0,P〈0.001),由模型获得的土样最大硝化速率vm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全碳质量分数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达到最大硝化速率所需的时间tm与风干土的NO3--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农业利用措施,特别旱作种植可消除亚热带土壤硝化作用的延滞期,从而使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快速转化成为硝态氮,增大硝态氮淋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江西红壤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红壤水稻土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较大,土壤脲酶和脱氢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经过20 a施肥管理及水稻种植,土壤酶活性及生物量有很大提高;但是B IOLOGTM生态测试板测定结果显示,施肥使微生物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有所减少,施P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大于未施P土壤,采用秸秆还田处理的群落物种均一性高于未采用秸秆还田处理。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期试验资料对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估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吴乐知  蔡祖聪 《生态环境》2007,16(6):1768-1774
分析了文献报道的我国26个长期试验站点29个长期试验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并据此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农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的可能变化范围。收集的长期试验涉及水稻土、红壤、黑土、棕壤、潮土等15种土壤类型。选择每一长期试验的不施肥对照(0类)、有机碳含量增长最慢或下降最快(I类)、增长最快或下降最慢(II类)、纯化肥NPK平衡施肥(III类)4种处理进行分析,分别代表极端耗竭、不合理施肥、增长潜力和常见施肥情景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对照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变化速率平均为-0.06g·kg-1·a-1;I、II、III类处理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率分别为-0.008g·kg-1·a-1、0.29g·kg-1·a-1和0.05g·kg-1·a-1。据此推算,在极端耗竭情景下,过去20年全国农田表土有机碳贮量减少419Tg;在I、II或III类处理情景下,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分别为下降99Tg、增加1.56Pg和增加208Tg。II类和III类处理情景的有机碳储量变化量差值表明,我国农田表层土壤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农田生产-畜禽养殖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应对太湖严峻的水体富营养化现状,从源头上降低面源污染负荷,基于物质流分析法与质量守恒原理,研究了常熟市辛庄镇农田生产-畜禽养殖系统的氮素流动通量、流动效率及环境负荷,并用实测值进行了参数校正. 结果表明:2000—2012年,辛庄镇农田生产子系统的单位面积氮素流动通量呈下降趋势,而畜禽养殖子系统的单位面积氮素流动通量则在42.5~50.9 kg/hm2范围内持续波动. 氮素利用率与氮素循环利用率均较低,氮素环境损失率较高,系统损失的氮素中有54.5%进入周围水体. 2000年以来,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对辛庄镇环境氮负荷的贡献率分别在38.8%~50.2%与25.4%~35.8%之间波动. 辛庄镇农田施氮量为310.8 kg/hm2,人畜排泄氮量为61.1 kg/hm2,分别远高于全国平均值(197.2和18.6 kg/hm2). 过量施用化学氮肥与畜禽粪便的大量排放是辛庄镇环境氮负荷加重的主要原因. 辛庄镇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了太湖水环境修复的难度. 建议调整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结构,推广科学施肥与生态养殖,将农田生产与畜禽养殖结合形成产业链,以此减轻氮素环境负荷.   相似文献   
17.
种稻盆钵土壤烷排放通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华  蔡祖聪 《农村生态环境》1999,15(1):10-13,36
通过温度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冬作处理时后茬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通量及土壤温度、土壤Eh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结果表明:连续晴天甲烷通量和土壤明显的昼夜变化,最大值出现在下午4时左右,最小出现在凌晨4时左右,  相似文献   
18.
氮肥对土壤氧化大气甲烷影响的机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综合评述了氮氧化甲烷的抑制机制。包括:(1)竞争甲烷单氧化酶的竞争抑制机制,(2)代谢产物的毒害抑制机制,(3)外源盐引起的微生物生理缺水抑制机制和(4)氮素周围作用引起的抑制机制。提出了氧化菌竞争利用土壤空气有限O2的竞争抑制机制,即氨氧化菌利用更多的土壤有限氧气→产生优势氨氧化菌→形成优势菌群→限制甲烷氧化菌繁殖和功能发挥的氨长期抑土壤化大气甲烷的机制,并认为这种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19.
焚烧麦杆对稻田CH4 和N2O 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3 种麦杆处理方式(不还田、均匀混施和原位焚烧)进行田间试验,观测稻田CH4 和N2O 的排放情况,以探讨原位焚烧麦杆对稻田CH4 和N2O 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原位焚烧显著增加稻田CH4 排放量,同时显著减少稻田N2O 排放量;与均匀混施处理相比,原位焚烧显著减少稻田CH4 排放量,二者的N2O 排放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氮厌氧矿化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淹水密闭培养法研究了太湖地区六种典型水稻土在不同温度下的有机N厌氧矿化过程.结果表明,在28天的培养实验中,当温度设置为1535 ℃时水稻土的矿化量为全N含量的3.33%9.06% ( N 48105 mg·kg-1).随温度升高土壤矿化量增大,在30 ℃时达最大值.温度和土壤类型的差异造成矿化量的差别.选用有效积温式、One-pool、Two-pool和Special模型对有机N矿化进行了拟合,非线性拟合表明Special模型对矿化过程拟合最好,Two-pool模型等同于One-pool模型,不具意义.运用不同温度下One-pool和Special模型中的速率常数得到的Arrhenius方程能较好反映温度效应.温度效应系数Q10 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差别较大,显示了易矿化部分与有机氮整体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