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278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6 毫秒
91.
低温条件下生物除磷系统的强化启动和运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比试验对冬季低温条件下生物除磷系统的启动和运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1)温度对生物除磷系统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有机物的酸化水解而间接产生作用的;(2)通过人工投加HAc使污水中VFA≥80mg/L时,可以顺利启动生物除磷系统;(3)设置独立水解酸化池,可以提高生物除磷效果,在进水COD=150~300mg/L、磷酸盐=5mg/L时,出水磷酸盐≤1mg/L;(4)低温条件下按照水解-外循环ERP-SBR方式运行时,在磷酸盐浓度高达10mg/L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出水磷酸盐浓度≤0.5mg/L。  相似文献   
92.
滇池水体中透明度的遥感定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利用滇池 1999年 4月 14日陆地卫星TM数据与准同步全湖面监测资料 ,对滇池全湖水体透明度与不同波段遥感值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度分析 ,并据此建立了TM图像遥感透明度水质模型 ,该模型被成功地应用于滇池水体透明度的遥感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93.
六氯苯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沉积物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某化工厂排污沟渠中受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HCB)、锌和镍复合污染的实际沉积物为对象,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增溶解吸效果和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的强化迁移效果。解吸实验结果表明:OP-10对HCB增溶解吸效果较好,对重金属离子的解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电动力学修复发现,随电渗析流进入沉积物中的OP-10很快的吸附在靠近阳极沉积物上,从而阻碍了助剂的输送并影响HCB的迁移,而靠近阴极区域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迁移会促进HCB的去除。沉积物pH变化引起的重金属沉淀是制约锌迁移的主要因素。镍的整体迁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4.
袁强军  张宏星  陈芳媛 《环境科学》2020,41(10):4661-4668
为了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长期运行稳定性,采用低碳氮比(C/N)条件下逐步增加碳氮负荷的进水方法,分别在反应器A和B中接种好氧颗粒污泥,考察其长期运行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处理性能及应对冲击负荷的稳定性.其中A反应器的碳氮比一直维持在2,而B则由4逐步降至2.结果表明,在4℃存储30d的好氧颗粒污泥,经过25d的培养,其活性基本恢复,A、B反应器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4+-N)的去除效率均达到90%以上.在其后的稳定阶段,B反应器COD和NH4+-N去除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完全硝化;而A反应器COD去除率仅80%左右,虽然NH4+-N去除率最终也达到90%以上,但仅实现短程硝化.在冲击负荷阶段,A和B反应器COD去除率仍维持在80%以上,但是NH4+-N去除受到很大冲击.A反应器NH4+-N去除效率恶化,B反应器仅实现了部分硝化.整个运行过程,好氧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受到的影响不大,A和B反应器的污泥容积指数(SVI30)分别维持在60 mL ·g-1和75 mL ·g-1左右,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在5g ·L-1和3.7g ·L-1左右.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B反应器相对于A反应器丰富度和多样性更高.同时B反应器具有更高丰度的Zoogloea属,在颗粒中能产生更多的胞外蛋白促使颗粒结构更稳定,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以上结果表明,与C/N为2的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相比,C/N为4的系统脱碳硝化效果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更有利于颗粒污泥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5.
水解酸化-两级接触氧化法处理中药废水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水解酸化 两级接触氧化法处理中药废水 ,可使出水达到二级排放标准。结合工程实际 ,介绍中药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和调试情况。该工艺运行费用低 ,且操作简单 ,易于维护 ,可为类似水质中药厂的污水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以2006年研究区域TM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等为基础,在GIS平台上通过栅格运算生成了潮白新河下游流域非点源污染潜在敏感区分布图,并划分了敏感区类型。  相似文献   
97.
典型多环芳烃对红树林区硅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种典型多环芳烃对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区优势藻的毒性效应.所选藻种为浮游藻中肋骨条藻和附着藻菱形藻,经分离、纯化和培养;所用的典型多环芳烃为菲和荧蒽.结果表明:丙酮对两种藻的不可见效应浓度值均为0.3%(v/v),菲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急性毒性试验的72 h半数生长抑制浓度(72-EC50)分别为0.95 mg/L和0.32 mg/L,而荧蒽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的72-EC50分别为0.17 mg/L和0.09 mg/L.中肋骨条藻对菲和荧蒽的耐受性比菱形藻强,菲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的毒性比荧蒽弱.  相似文献   
98.
为研究滇中地区典型工矿业城市大气干湿沉降元素特征及健康风险,选择安宁市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间采集的大气干湿沉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干、湿沉降中TN、F、Cr、Ni、Cu、Zn、Cd、Pb、P、As和Hg这11个指标含量,计算了大气年沉降通量,并采用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了其对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大气干沉降物中除Cr、Ni和As,元素F、Cu、Zn、Cd、Pb和Hg的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安宁市表层土壤元素含量,其分别为5.82、3.00、28.27、57.53、2.83和1.08倍;湿沉降物中F和TN平均含量超过地表水Ⅴ类水标准值;2 TN年沉降通量最高,8种重金属元素的年沉降通量从小到大依次为:Hg-6,不存在致癌性风险或风险较小.因此需加强对区内工矿企业大气重金属排放的严格管控.  相似文献   
99.
陈茜茜  陈秋兰  宋伟  陈猛  袁东星 《环境化学》2014,(12):2136-2143
在亚热带冬、夏两季室外自然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环境浓度下乙草胺、丁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在河水和海水基底中的非生物降解(水解+光解)行为,并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非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室外实验结果表明,冬季(气温12.30—26.98℃,平均17.47℃)乙草胺、丁草胺和异丙甲草胺在河水中的非生物降解半衰期(t1/2)为64—131 d、水解t1/2为105—346 d、光解t1/2为159—410 d,海水中非生物降解t1/2为89—193 d、水解t1/2为77—277 d、光解t1/2为417—630 d;夏季(气温20.77—30.37℃,平均27.22℃)3种目标农药在河水中非生物降解t1/2为4—20 d、水解t1/2为7—54 d、光解t1/2为7—32 d,海水中非生物降解t1/2为10—50 d、水解t1/2为23—67 d、光解t1/2为17—192 d.目标农药在海水中的残留持久性远高于河水;超纯水条件下,光解在目标农药的非生物降解中占主导地位;河水中的光解速率快于海水.室内实验发现,硝酸盐促进了3种目标农药的水解,同时对乙草胺和丁草胺的光解也起到促进作用;p H升高促进了异丙甲草胺的水解和光解速率,但是抑制了丁草胺的水解和乙草胺、丁草胺的光解;腐殖质添加浓度为10 mg·L-1和20 mg·L-1时促进了3种目标农药的水解,但在浓度达30 mg·L-1时则抑制了乙草胺的水解及异丙甲草胺的光解.总体而言,3种目标农药在实际水环境中的降解半衰期均较长,其降解机理和毒性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
采用多步连续-湿法-化学方法,分离提纯了于2010年7月和12月在厦门近海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获得3类高分子有机质,即腐殖酸(HA)、干酪根和碳黑(KB)和碳黑(BC)。以扫描电镜(SEM)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观察沉积物原样及高分子有机质的形貌特征,结合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厦门近海沉积物中高分子有机质的来源。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原样沉积物中存在多种海源物质(如钙质硅藻和圆筛藻/冠盘藻);而在KB样品中同时发现类似于陆地植物的木质碎片以及来自海洋的藻胶鞘,暗示了其来源是海源与陆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厦门湾近海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以陆源影响占优势,其比例在58.32%至84.45%之间;δ13C值整体上显示为夏季的贫于冬季的,这与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中陆源C3植被和海源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长有关,同时还有排海污水及化石燃料煤燃烧后或者运煤船只洒落的碎屑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