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评价区域或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对环境压力的大小,提出了一种新的、由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标准、区域面积和区域或行业GDP构建的综合指数,即环境压力指数.利用环保部、国家统计局的观测数据对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气环境压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地域性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 工业仍是造成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大气环境压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的关联性,需要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2.
高光谱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研究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以北京大学"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试验场"为试验区,采集草地植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 VC)和相应样方冠层高光谱反射率数据,并对比研究了高光谱反射率三种变换形式(小波能量系数、主成分和植被指数)与VC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三种变换形式中,植被指数模型(R2大于0.8,RMSE小于等于0.018 8)优于基于小波变换和主成分分析的VC模型;经过对高光谱数据进行小波分解获得的第二和第四小波能量系数与VC之间存在显著的对数相关(R2分别为0.811和0813;RMSE分别为0.019 9和0.019 8);以多个小波能量系数作为自变量的VC多元回归模型明显优于基于主成分的多元线性回归,R2和RMSE分别提高0.058和0.030;将高光谱EVI模型与TM-EVI数据相结合生成的试验区VC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北部和南部植被覆盖度高(分别>75%和>55%),中部相对低(15%~55%)的特征,与其土地利用/覆被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63.
利用模糊集理论建立一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的公路客运站安全管理工作。分别通过评价语言变量和权重语言变量将评价指标体系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及权重全部转化成三角形模糊数,克服定性与定量指标不具有可比性的缺点,使评价更客观、精确。基于最优度概念,将权重模糊评价矩阵转化成模糊单一评价矩阵,避免传统模糊数之间比较的复杂性和不精确性。考虑到评价者在模糊评价环境下对风险的态度,将乐观系数引入评价的过程。采用TOPSIS方法计算出评价方案的综合评价分数并进行排序。结合桂林市10个客运站安全管理工作评价实例,通过改变权重值对评价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方法概念清晰,计算过程直观与简单,评价结果公正与合理,不但可在交通系统内推广,同样也可适合于其他各领域模糊环境下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64.
农业灾害统计是认识和分析农业灾害问题的主要环节,做好这一工作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我国农业灾害统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在新时期为推进我国农业灾害统计工作,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统计规范性的建立,改进传统的农业灾害统计方法、流程,并完善农业灾害统计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65.
岩溶地下水的δ13 CDIC值主要是受土壤碳库和碳酸盐岩碳库的δ13 C所制约。本研究选取两个气候条件完全不同的南方广西桂林、北方山西汾阳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取样测试分析两个地区岩溶地下水的δ13 CDIC值,发现北方汾阳岩溶地下水的δ13 CDIC范围为-7.53‰~-12.25‰,平均为-9.84‰;南方桂林岩溶泉水的δ13 CDIC范围为-9.22‰~-15.99‰,平均为-13.06‰;北方岩溶水比南方偏重3.22‰。结合两个地区所处的气候环境条件分析,北方暖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区,C4植被发育,C3/C4比例低,土壤碳库的δ13 C重;南方亚热带湿润季风区C3植被发育,C3/C4比例高,土壤碳库的δ13 C轻。因此气候条件不同引起生态条件的差异而造成南北方地下水δ13 CDIC的不同。这为利用同位素方法研究地下水对气候条件变化的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为了研究海南昌化江典型海岛型河口海域生物体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状况,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了33种海洋生物体内16种优先控制PAHs的含量,并探讨了PAHs组分、来源和潜在的食用风险.结果表明,底层鱼类(湿重,下同)、甲壳类和中上层鱼类生物体PAHs总量范围分别为5.52~787.98、 12.18~154.64和10.20~199.79 ng·g~(-1),平均含量分别为83.21、 64.72和89.48 ng·g~(-1).各类生物体中PAHs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昌化江河口海域生物体PAHs污染处于中低水平.来源分析结果显示,33种海洋生物体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源(石油燃烧和生物质燃烧)和石油源,且底层生物受到燃烧源影响较大,而中上层生物受到石油源影响较大.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苯并[a]芘(BaP)含量处于欧盟规定的限值范围,昌化江河口海域大部分生物处于食用安全范围内,但长期食用这些海产品可能会有潜在的健康风险(1.0×10~(-5)≤ILCR1.0×10~(-4)).  相似文献   
67.
为了解西南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镇生活灰水排放特点、产生量及物化特性等,采取问卷调查和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南地区8个市、9个农村示范村镇的生活灰水进行调研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调研的西南农村地区外排的生活灰水日平均产生量为(8.99±0.84)L/(cap·d)。不同农村地区生活灰水的水质指标p H、SS和TP平均浓度较为接近,而COD、NH_3-N和TN平均浓度却存在一定差异。调研农村地区外排污水主要为厨房、洗涤及洗漱污水,且厕所污水直接排放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生活污水对农村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为恶臭、环境卫生和水体污染。超过50%的村民表示有必要处理生活污水,且愿意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在10元/(户·月)之内为宜。  相似文献   
68.
一些发酵型异化铁还原细菌同时具有异化铁还原与产氢的能力,该类细菌在环境污染修复的同时能够解决能源问题,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以海洋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细菌Enterococcus sp. ZQ21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形态Fe(Ⅲ),分析菌株ZQ21异化铁还原与产氢性质。结果表明,当氢氧化铁和柠檬酸铁为电子受体时,菌株ZQ21以柠檬酸铁为电子受体时Fe(Ⅲ)还原效率较高,其酶活性分别为3.66 U和4.40 U。同时,菌株ZQ21在异化铁还原培养体系中具有产氢能力,以柠檬酸铁和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发酵培养时,体系累积产氢量分别为(1395.30 ± 4.79)mL/L和(174.30 ± 3.23)m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3.20 ± 2.09) mL/L]。通过液相发酵产物分析,在柠檬酸铁和氢氧化铁不同形态Fe(Ⅲ)培养条件下,菌株ZQ21分别表现出乙醇型发酵和丁酸型发酵产氢代谢类型。菌株Enterococcus sp. ZQ21具有异化铁还原和产氢能力,进一步拓宽发酵型异化铁还原细菌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9.
广西特有植物瑶山苣苔的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山苣苔(Dayaoshania cotinifolia W.T.Wang)是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2004-2006年对瑶山苣苔资源现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瑶山苣苔的濒危原因及解濒措施.结果表明,人为原因是导致瑶山苣苔濒危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昆虫对瑶山苣果实的捕食显著减少了种子数量;第三,瑶山苣苔同有的生物学特性限制其种群数量增加.为更好的保护瑶山苣苔,作者建议采用就地保护策略,即建立金秀老山自然保护区独木桥和青年工区两个瑶山苣苔保护点,有效地保护该种群及其分布生境;同时加强瑶山苣苔的科学研究,实施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70.
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文章首先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类型进行阐述,然后对近30年来的气象灾害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研究,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粮食产量与受灾程度呈周期性波动,受灾程度与相应年份的产量为负相关.从时间序列来看,1997年,2000-2001年和2003年全国总受灾程度较为严重,均超过5×107hm2,成灾面积均为3×107hm2.2004年灾情有所缓和.从全国受灾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我国灾损较为严重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按区域划全国灾害受损程度依次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此外西南地区四川也较为突出.气象灾害中以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最为严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二者所占比重为70%~85%.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对于防御气象灾害,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趋利避害,保障农业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