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安全科学   321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452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纳米ZnO粉体吸附非标柴油有害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用纳米ZnO粉体对非标柴油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去除。在投加粉体量为非标柴油质量20%,研磨时间为8h的条件下,氧化锌粉体能有效吸附非标柴油中有害物质,通过ICP分析发现,纳米ZnO粉体对Ca、Na、Pb等有较强的吸附效果,第一次吸附量分别达到15.236mg/g、8.506mg/g、2.06mg/g,平均吸附率分别达73.41%、80.76%、70.14%;粉体的SEM和IR分析表明,纳米级粉体具有优越吸附性能主要是因为其具很高的比表面能以及粉体表面含有羰基、羟基等多种官能团;取吸附后粉体经环己烷洗涤,在300℃下煅烧后进行X射线和EDS分析,并重复吸附实验发现,粉体吸附性能仍然良好。  相似文献   
972.
以水力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试验研究序批式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动态生物膜滤饼层阻力、凝胶层阻力以及膜基材固有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序批式反应方式导致动态生物膜各部分阻力及相应贡献率有明显的变化;动态膜处于浸没状态时,阻力主要来自滤饼层,贡献率为52.4%,出水过程中随着膜组件逐渐露出水面,动态膜总阻力依次变小,滤饼层阻力减小,贡献率最终降为5.46%,而凝胶层阻力却增大,贡献率增至44.9%,完全出水时,膜基材固有阻力成为生物膜主要部分,贡献率为69.1%;MLSS在4 700~9 400 mg/L范围内,动态膜阻力基本保持稳定;高气水比和低污泥浓度可以显著降低动态生物膜运行阻力。  相似文献   
973.
针对三频信标高精度探测的特点,开展了部分比较和模拟工作,结果表明采用三频信标获得的TEC精度高于双频信标。电离层CIT成像的结果显示,采用三频信标能够探测出较小尺度的电离层扰动,而双频信标对小尺度扰动的探测结果往往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974.
饮用水是人体暴露重金属的重要途径之一,准确评估人体经饮用水暴露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对其采取有针对性地健康风险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并准确识别兰州市西固区人群经饮用水途径对重金属暴露的健康风险,本研究于2015年7~9月(非采暖期)和2015年12月~2016年1月(采暖期)开展现场入户调查,采集当地0~5岁和6~17岁儿童的饮水和用水样品,并开展人群饮用水行为模式问卷调查.通过饮水和用水中Cd、Cr、Pb和As的浓度分析,结合儿童饮用水暴露行为模式特征,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开展儿童饮水和用水重金属暴露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水体中Cd、Cr、Pb和As的浓度均未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用水重金属的浓度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而饮水较小.饮水和用水中4种重金属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水平范围分别为2. 82E-08~2. 43E-02和7. 55E-09~3. 62E-05,均处于可接受风险水平;但饮水中重金属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均高于用水.同一时期0~5岁儿童用水重金属暴露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均低于6~17岁;而0~5岁儿童饮水中重金属暴露的致癌风险低于6~17岁,非致癌风险却高于6~17岁.研究表明该地区饮水/用水重金属暴露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危害,精细化的暴露评估方法可减少健康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75.
为研究电化学技术对硝酸盐氮的去除作用,本实验以TiO2纳米管(TiO2-NT)为基体,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Bi-TiO2纳米管阵列电极(Bi-TNA).同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电极涂层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并分析了电流密度、pH、初始浓度对硝态氮去除、亚硝态氮和氨氮转换、总氮去除及氮气选择性的影响.最后分析了Bi-TNA电极对硝态氮去除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单因素水平下,最佳操作条件为:硝态氮浓度为50 mg·L-1,电流密度为30 mA·cm-2,pH值为8.5.Bi-TNA电极对硝态氮的还原过程都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976.
使用WRF-CMAQ模式模拟广东省2021年3月25~27日区域O3污染过程,模拟效果良好.在珠三角范围内O3污染消退时,韶关市出现了异常O3污染.以韶关为主要关注对象,针对珠三角地区向韶关的O3输送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利用CMAQ模式中的过程分析(PA)与来源解析(ISAM)对污染传输与发展过程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3月25日珠三角地区产生的O3污染气团在高空残留,25日夜间至26日上午输送至韶关并下传,高空水平输送至韶关上空的O3有66.1%下传,物理输送过程起主导作用;26日来自广州、东莞、清远、佛山的O3比25日增加了12倍,区域输送是韶关市异常O3污染的主要贡献,广州市与东莞市是区域输送的主要源地;韶关市地处盆地,易受到域外输送影响,O3污染防治应注重区域的协同减排,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977.
可变模糊评价的实质是多模型组合评价.针对可变模糊评价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加权可变模糊评价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样本进行计算,得到各样本在不同模型下的级别特征值;然后基于得到的级别特征值数据,利用熵权法求得4种模型的权重,进而得到最终综合级别特征值,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最后,以煤矿安全评价为例进行了方法的验证.研究表明,改进方法可行、有效,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78.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筑物是一个集人员与财产于一体的系统,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介绍了集对分析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引入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评价中。在不考虑系统指标权重与考虑系统指标权重条件下,讨论了建筑物火灾危险性评价步骤。同时,将建筑物火灾危险性的评价结果与集对势相结合来判断建筑物火灾危险性态势。结果表明,某建筑物在不考虑指标权重与考虑指标权重两种条件下均处于“一般安全”等级,但后者的安全等级程度更低,两种情况的态势均属于微同势,也说明了该建筑物需要进一步采取安全措施,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其安全程度,从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9.
填海造陆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高儒  许学工 《生态环境》2011,20(4):761-766
填海造陆是沿海地带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方兴未艾。作为大规模的人类干扰活动,填海造陆必然对海岸带系统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需要从自然地理过程的各个要素和人类社会组成的环境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中,寻求填海造陆的科学方案,实现海岸带的有序利用。文章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填海造陆对于土地、水文、生态及气候、原料源地等多方面的环境效应及其关联。结果发现:(1)填海造陆对环境的负效应在种类上多于正效应;(2)填海造陆的影响范围遍及从海到陆的整个海岸带区域;(3)填海造陆效应具有从短期扰动事件到长期生态和物理过程的宽域时间尺度;(4)填海造陆各个效应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和促进机制。未来应加强填海造陆对陆地滨海地区的影响,对气候和海洋地貌等长期自然过程的效应,以及各方面环境效应间的正负反馈机制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80.
通过采样分析,结合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碳数据,对庄浪县农田耕层(0~20 cm)土壤近30年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6.80 g·kg-1,2011年为8.90g·kg-1.近30年有机碳含量增加了30.9%,表现为碳汇效应.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农田面积约占庄浪县耕地总面积的90%.②在现有管理措施和农田投入下,黄绵土有机碳的稳定水平约为11.0 g·kg-1.有机碳积累量呈现出离稳定值越远变化越大、离稳定值越近变化越小的规律.③近3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受海拔高度、初始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海拔高度对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大,初始有机碳含量、土壤类型、产量及有机肥用量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次之,坡向对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