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5篇
综合类   12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硫杆菌浸出废旧MH/Ni电池中重金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艳  吴锋  辛宝平  李丽 《生态环境》2007,16(6):1674-1678
生物淋滤法具有对环境友好、反应温和、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主要用于回收难浸提矿石中有用金属及城市污泥有毒重金属脱除。应用氧化硫硫杆菌和氧化亚铁硫杆菌对废旧MH/Ni电池电极材料中重金属进行了生物淋滤处理可行性及工艺技术研究,考查了初始pH值、电极材料投加量、温度及底物单质硫添加量对金属Ni、Co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硫杆菌可以浸出电极材料中的重金属Ni和Co,初始pH值及温度对生物淋滤过程金属Ni、Co浸出率影响显著。在初始pH值1.0、电极材料质量分数为1.0%、温度30℃、底物单质硫质量浓度为4.0g·L-1条件下,经过20d生物淋滤,废旧MH/Ni电池中金属Ni和Co浸出率分别为95.7%和72.4%。  相似文献   
32.
在15~35℃内,探索温度对生物淋滤浸出废旧MH/Ni电池中重金属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体系pH下降及SO2-4浓度上升的速率越快,电极材料中重金属Ni和Co的浸出率也相应提高.在35℃条件下,Ni的浸出率为98.0%,Co的浸出率为77.9%.  相似文献   
33.
黑曲霉吸附弱酸性艳蓝RAWL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黑曲霉吸附弱酸性艳蓝RAWL(简称染料)的机理,通过红外光谱和化学修饰的方法,考察了黑曲霉对染料吸附性能的pn响应模式,表征了黑曲霉干粉菌体表面的主要官能团组成及不同官能团对吸附染料的贡献。实验结果表明:在强酸性(pH不大于2)条件下黑曲霉对染料的吸附效果最好;黑曲霉干粉菌体表面含有氨基、羧基和磷酸根;经脂质脱除、磷酸根酯化修饰、羧基酯化修饰、氨基甲基化修饰后对染料的吸附性能不变,而乙酰化氨基在酸性体系中失去质子化能力,对染料的吸附性能下降51.6%,说明低pH条件下氨基质子化导致带正电的黑曲霉干粉菌体与带负电的染料之间的静电引力是吸附染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一种染料母液废水的吸附脱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辛宝平  徐文国 《化工环保》2004,24(Z1):60-62
选取10种廉价材料对活性染料母液废水进行吸附脱色,结果显示,7种生物质材料脱色效果相对较好,其中橡树叶脱色效率达14.6%.选取橡树叶进行操作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低pH有利于染料的吸附;脱色率随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高;吸附剂的一次投加优于多次投加;改性处理后脱色效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35.
黑曲霉对水溶性染料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黑曲霉对6种水溶性染料废水进行吸附脱色,当染料质量浓度为100mg/L时,6种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均达到88%以上。对培养液的光谱分析表明,染料废水的脱色是由吸附引起的。考察了氮碳源种类、碳源浓度、培养基pH和染料浓度对染料废水吸附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H4)2SO4和葡萄糖是较好的氮碳源,葡萄糖质量浓度为2.5~10.0g/L时,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脱色率增加;当染料质量浓度为50~200mg/L时,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脱色率下降;pH对脱色率有一定的影响,但pH为4~9时,脱色率均较高。对吸附了染料的菌体进行解吸,发现甲醇是较好的解吸溶剂。  相似文献   
36.
用草酸青霉生长菌体吸附模拟废水中络铜活性染料.结果表明,生长菌体对5 种活性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用孢子悬液接种模拟染料废水(5%,体积分数),当起始染料浓度为200 mg/L 时,5 种染料的平均去除率达93.3%;起始染料浓度为400mg/L 时,活性翠蓝KN-G 和活性翠蓝M-GB去除率分别达99.7%和99.9%.生长菌体对染料的吸附涉及细胞壁的吸附和细胞内的积累,染料分子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转移导致细胞内染料的积累;菌体细胞壁的结构变化及其显著增厚,既为染料在细胞壁上的吸附提供了空间,也为染料分子由细胞壁向细胞内的转移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