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综述了二噁英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特性, 以及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厂二噁英排放浓度水平,及其周边环境空气和土壤中二噁英污染浓度水平、人群暴露途径、剂量和健康影响。指出,现有研究显示,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排放的二噁英浓度在合理范围之内,垃圾焚烧厂周边人群二噁英暴露量普遍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容许标准,但也有研究发现,垃圾焚烧会导致周边环境介质中二噁英浓度水平增高。提出,应重点关注垃圾焚烧排放二噁英的长期低剂量暴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再生水作为生态或景观补水的重要来源,受纳水体水质下降是制约再生水回用的瓶颈。以浙江省宁波市受纳再生水的陆家河为研究对象,分析受纳再生水河道在生态集成技术修复后水体水质的变化特征,探讨生态修复工程的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生态修复工程运行后,显著改善受纳再生水河道的水质,氨氮、COD、总磷、CODMn、BOD5等污染负荷年平均削减率分别为69.0%、16.7%、34.3%、7.8%和34.3%。通过对再生水回用参数的研究,当再生水日进水量为4 000~6 500 m3,进水的总磷浓度控制在0.6 mg·L~(-1)以下时,能够使研究河段水体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静态经济评价表明,研发的强化消解-生态涵养-生态观测3步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工程投资小、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佳,具有较好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3.
从40余项国家大气固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地方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筛选出已制定企业边界限值的36种大气污染物,提出适用于限值分析的方法,基于周围环境目标值(AMEG)设置了参考区间,对比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的差异。结果表明,36种大气污染物可分为3类:1)出现在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制定和发布年限较长标准中且限值较为宽松的8种污染物;2)限值未受嗅阈值影响的13种污染物,其中12种污染物的限值与AMEG估算结果的8.4倍较为接近;3)限值受嗅阈值影响的15种污染物,其中部分污染物的限值接近AMEG估算结果,部分限值接近嗅阈值。参与对比分析的255种化学有害因素中,我国和美国的TWA相等的有44种,占比不超过20%,差异在±1倍之内的约占85%,在±5倍以上的约占7%。研究显示,现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企业边界限值有效保护了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应对制定和发布年限较长且限值较为宽松的标准,以及限值高于嗅阈值的标准开展研究,分析限值的合理性。在制定企业边界大气污染物限值时,应广泛收集更多来源的职业接触限值数据并分析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34.
铅大气污染物环境保护标准限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铅因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其大气污染物标准限值的合理性倍受关注.论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铅大气污染物环境质量与排放标准,通过计算提出基于保护环境空气质量的排放标准理论限值及建议限值.分析发现,目前国际上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限值为0.00015~0.0015 mg·m~(-3),但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年均浓度限值0.0005 mg·m~(-3);建议我国今后修订标准时对铅年均浓度和季均浓度限值进一步加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铅环境空气质量季均浓度限值水平已显落后;国际上目前各类排放源铅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在0.04~2 mg·m~(-3)之间,金属冶炼源等主要源的排放浓度限值在1~2 mg·m~(-3),其他排放源均在0.5 mg·m~(-3)以下;我国铅、锌熔炼源正在执行的排放浓度限值(8 mg·m~(-3))较为宽松,而其他源的铅大气排放浓度限值与国际上的限值基本一致.通过计算认为,保护公众健康的铅大气污染物的理论排放限值为1.2~2.4 mg·m~(-3).考虑到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建议铅、锌熔炼源的铅大气污染物新建企业排放浓度限值为2 mg·m~(-3);其他源的新建企业排放浓度建议限值为0.5 mg·m~(-3).经过过渡期,现有企业应达到新建企业的排放控制要求.铅的企业边界浓度排放限值是保护企业边界附近公众健康的有效屏障,但鉴于铅的污染特性,对于具体建设项目应加强环评力度,提出更具体明确的排放控制要求,并加强对企业周边环境敏感点的环境监测等,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35.
高碳铬铁渣基微晶玻璃体系调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升高碳铬铁渣再利用附加值,采用高碳铬铁渣制备微晶玻璃。首先在分析高碳铬铁渣成分的基础上,结合热力学软件计算,研究确定微晶玻璃体系、各成分含量范围、原料种类及配比,并通过拉曼光谱等方法研究实验制备得到的基础玻璃及微晶玻璃成品,分析微晶玻璃体系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以辉石类晶体及霞石为主晶相,以高碳铬铁渣及废玻璃为主要原料的微晶玻璃,经过物料配比调整,可有效减少桥氧键的数量,降低体系聚合度,进而降低黏度,解决了高碳铬铁渣高熔点、黏度大带来的工艺问题。微晶玻璃成品的XRD图谱表明,高碳铬铁渣成功制备出了辉石霞石复合体系微晶玻璃,与热力学计算结果相一致,验证了设计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6.
彭犇  岳昌盛  黄世烁  张梅  郭敏  胡天麒 《环境工程》2015,33(4):100-102,69
钢渣是来源于炼钢过程的废弃物,其矿物组成与水泥熟料相似,但钢渣中含有较高的f-Ca O,是限制钢渣在建材领域应用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利用CO2改性技术对钢渣进行了改性处理,并通过热力学分析对改性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热力学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O2作为改性气相对钢渣物相组成具有显著改性效果,改性后钢渣中f-Ca O含量可以降到1%以下。  相似文献   
37.
多重环境因子对氟胺磺隆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宁慧  单正军  石利利  郭敏  许静  孔德洋 《环境科学》2012,33(12):4400-4405
氟胺磺隆作为普遍使用的一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已经对土壤和作物造成了危害,其环境行为受很多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影响.为探明不同环境因素对氟胺磺隆在土壤中降解程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不同土壤类型、水溶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对氟胺磺隆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类型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氟胺磺隆的土壤降解速率.土壤微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和DOM的增加均有利于氟胺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并且土壤pH的降低,也会促进氟胺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其中,土壤微生物是影响氟胺磺隆土壤降解的主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将为一些生物和物理化学因子调节氟胺磺隆在土壤中消散提供初步数据.  相似文献   
38.
环境样品中乙虫腈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提取、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建立了环境样品中乙虫腈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稻植株、稻壳和稻米中乙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最低检测量为0.0l mg· kg-1,稻田水中为0.01 mg·L-1.在该方法条件下,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稻壳和糙米中乙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2.8%~103.6%,相对标准偏差为1.3%~12.5%.  相似文献   
39.
有的行人为了图方便,横穿马路被车撞死;有的安装工人为了图方便,不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从高处坠落致死;有的科研人员配制溶液时不戴护目镜,强酸强碱溅入眼内导致失明,给人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相似文献   
40.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OPFRs)作为多溴联苯醚等溴代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BFRs)的替代品被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广受关注。目前针对OPFRs的生物毒性研究仍相对有限,需要更全面调查其在多环境介质中的暴露状况、环境归趋、生物毒性效应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才能综合评价其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因此,综述了OPFRs对水生生物、哺乳动物和人类等多种生物体的急性毒性、生殖与发育毒性、神经毒性、脏器毒性、基因毒性与致突变性和内分泌干扰性。OPFRs的多种生物毒性已得到证实,但相关致毒机制研究尚不完整深入。最后对OPFRs的进一步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促进开展OPFRs的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