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53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71.
以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粉、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铈、纳米碳化硅和纳米四氧化三铁等纳米颗粒物(NPs)为代表,研究其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s对PS中的磷脂和蛋白组分均有吸附作用,其中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四氧化三铁分别对磷脂和蛋白组分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率为89.3%和82.5%.NPs的存在会导致PS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这当中纳米二氧化硅的效果最为显著.纳米碳化硅和纳米二氧化硅等颗粒物会引起PS膜的π-A等温线的内缩/外扩,且颗粒物浓度越高,表面压力变化越明显.此外,PS也会对NPs的水合动力学直径和Zeta电位产生影响,导致其分散状态变化.由此可见,NPs可通过改变PS的组成和界面性质而具备危害人体健康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2.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减污降碳的双重压力下,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协同减污降碳,是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研究利用减排量弹性系数评估SO2、NOx、烟粉尘与CO2排放量变化的协同性,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广东省经济结构转型对协同减污降碳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从生产端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量较大;从消费端看,建筑业同时排放了大量大气污染物和CO2. ②2007—2017年生产结构变化和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变化对减污降碳的影响存在不协同性,未来可通过优化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产品结构促进协同减污降碳. 研究显示,应以生产结构和最终需求产品结构转型为重要抓手,提高广东省减污降碳的协同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3.
使用低频、高声强的声波作为声源,以聚醚多元醇燃烧模拟涂料燃烧烟气,研究了声波频率、声波强度和团聚时间对烟气中固体颗粒物去除的影响。在声波频率800 Hz、声波强度140 dB、团聚时间1~3 min的条件下,对烟气的固体颗粒去除效果明显,团聚后粒径为4~10μm,照度显著提高。结果表明声波对于室内火灾烟气中颗粒物有较好的去除作用,能有效提高火场能见度,有利于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74.
为探究闽江上游土地利用方式对溪流沉积物磷的分布及潜在释放能力的影响,利用IVANOFF法,重点研究闽江上游不同流域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有机磷(OP)形态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建溪和沙溪流域的沉积物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要高于富屯溪流域,这应与建溪和沙溪流域附近农田和居民区较多、富屯溪流域周围多以林地为主有关;②3个流域沉积物中TN含量及建溪和富屯溪流域沉积物中的TP含量均有上游中游下游的规律,显然是溪流上游多山地、林地,而中下游人类活动多造成的;③3个流域沉积物有机磷形态都以非活性有机磷(NLOP)为主,表明闽江上游总体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小,其形态相对比例在不同流域的沉积物中的变化较大,而在同一河流的不同地段中变化则较小;④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有机磷形态与分布有明显影响,其中有机质(OM)、TP和TN的影响最为明显,但对不同流域沉积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为保障闽江上游水质,应加强对流域附近的生活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5.
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最好的方法是活性炭处理方法,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能够对废水中的其他物质进行净化,以达到去除废水中杂质的作用,分别采用粉末形状活性炭、颗粒形状活性炭、纤维活性炭对化工企业排污废水进行净化处理,通过对废水中的COD、氨氮浓度、废水浊度、pH值净化进行对比分析。纤维活性炭净化速率最快,净化所需时间最短,对化工企业排污废水中COD净化容量最高、浊度去除率最高,但对氨氮浓度和pH值没有明显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6.
为探究水铁矿(Fh)对不同品种水稻吸收砷(As)和镉(Cd)的调控效果,以常规稻黄华占(H)和杂交稻Y两优9918(Y)为供试水稻进行盆栽试验,根据是否施加Fh设置两组处理,一组为对照土壤,分别种植常规稻黄华占(H-CK)和杂交稻Y两优9918(Y-CK);另一组施加质量分数为1%的Fh,分别种植常规稻黄华占(H-Fh)和杂交稻Y两优9918(Y-Fh). 结果表明: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Fh较稳定,不易被还原溶解,且能有效吸附孔隙水As、Cd;H-Fh处理孔隙水As和Cd浓度较H-CK处理分别降低了76.3%和31.0%,Y-Fh处理孔隙水As和Cd浓度较Y-CK处理分别降低了73.7%和57.8%. 施用Fh可促使水稻根际土壤As、Cd由非稳态向稳定态转化,且Fh对常规稻黄华占根际土壤As和Cd的稳定化效果更显著. H-Fh处理非稳态(非专性吸附态、专性吸附态和弱结晶铁氧化物结合态)As含量较H-CK处理分别降低了100.0%、30.8%、14.7%,结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As含量升高了36.7%,Y-Fh处理非稳态As含量较Y-CK处理分别降低了9.9%、18.2%、14.9%,结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As含量升高了29.2%;与H-CK相比,H-Fh处理可交换态Cd含量显著降低了31.5%,而Y-Fh与Y-CK处理相比,所有Cd形态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 施加 Fh使常规稻黄华占精米As含量较其CK显著降低了44.6%,但对杂交稻Y两优9918精米As积累没有产生明显抑制,且Fh对两个水稻品种精米Cd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因此,在对As、Cd复合污染稻田进行安全利用过程中,Fh可作为减控水稻As积累的有效投入品,但作用效果随不同水稻品种根际As有效性变化出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7.
城镇污水处理行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城镇污水处理和减排的重要作用,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本研究基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及排放因子法,构建了污水处理温室气体核算模型,并应用于国内典型的某厌氧—缺氧—好氧工艺的污水处理厂。研究结果表明,开发的模型能够有效识别出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较高的环节,该环节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电耗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甲烷排放,其在整个温室气体排放系统内占比高达93.09%。污水处理厂可以采取减小曝气量的措施使溶解氧达到2 ~ 3 mg/L,从而降低污水处理系统曝气电耗;另外,优化泵及鼓风机的运行,选用变频调速水泵等措施,可以降低污水提升环节能耗,达到温室气体间接减排的目的。污水处理厂还可以采取甲烷产能回收利用措施,将CH4燃烧产生的能量作为污水处理系统内的能源供应,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能耗,而且可以实现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减量化。  相似文献   
178.
本研究认为,创新支撑了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同时也是水污染治理企业间出现分化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产业集聚、环保法规与产业政策共同作用,打开了宜兴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创新局面;而制度性障碍则成为当前水污染治理行业创新过程中的主要不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9.
为了解犬牙僵虾虎鱼体内河豚毒素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12年1月至12月,对湛江港地区犬牙僵虾虎鱼毒性变化进行了一周年的跟踪监测,利用质谱定量检测其体内的毒力,研究其毒性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犬牙僵虾虎鱼体内河豚毒素毒力呈季节性变化,每年的春、秋季毒力较高,其中春季3月是全年毒力最高的月份,整鱼毒力达0.300×10-6。对犬牙僵虾虎鱼各部位毒力作进一步分析表明,河豚毒素在犬牙僵虾虎鱼各部位的积蓄程度不一,3月犬牙僵虾虎鱼河豚毒素主要积蓄于性腺,毒力达0.433×10-6,其次为鱼肝、鱼头,毒力最低的部位为鱼身;7月犬牙僵虾虎鱼毒素主要积蓄于鱼皮,其次为鱼肝、鱼头,毒力最低的部位仍为鱼身;3月、4月及6月至10月河豚毒素在鱼头的积蓄明显高于鱼身,毒力最高时期的3月鱼头毒力达0.356×10-6,2月和11月河豚毒素在鱼身的积蓄高于鱼头,2月鱼身毒力达0.325×10-6。  相似文献   
180.
中国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有很多的生境、自然资源以及水质修复措施被开发出来,而生态修复后的监测、成效评估等研究内容相对较少。在分析国内外生态修复概念的研究进展基础上,从生态修复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以及数据获取方法等4个方面对生态修复后的效果评估的当前研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国内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加强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并对今后中国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