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68篇
安全科学   179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77篇
综合类   663篇
基础理论   97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6 毫秒
771.
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类型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仁鑫  郭伟  付瑞英  赵文静  郭江源  毕娜  张君 《环境科学》2013,34(11):4447-4454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Glomus etunicatum(GE)和Glomus versiforme(GV)对新排、风化和自燃这3种类型煤矸石上玉米(Zea mays L.)生长、矿质营养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重金属吸收的影响,旨在为草原生态系统煤矸石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3种煤矸石上2种AM真菌均与玉米成功建立了互惠共生关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36%~54%.接种GE和GV均显著增加了新排和风化煤矸石上玉米植株的干重,接种GV显著增加了自燃煤矸石上玉米植株的干重;接种AM真菌不同程度促进了玉米对N、P和K的吸收,降低了C∶N∶P计量比,符合生长速率假设;接种对植株地上部和根部重金属Cu、Fe、Mn、Zn浓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GE和GV在3种类型的煤矸石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菌根效应,GV更适于新排煤矸石和风化煤矸石的植被恢复,GE更适于自燃煤矸石的植被恢复.试验初步证明AM真菌对于增强玉米适应不同类型煤矸石复合逆境,以及在草原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煤矸石废弃地上重建植被均具有一定潜在的作用,应进一步验证野外自然条件下AM真菌对不同类型煤矸石山的实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772.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Glomus versiforme对稀土尾矿上大豆(Glycine max)生长、矿质营养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吸收的影响,旨在为稀土尾矿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AM真菌G.versiforme与大豆成功建立了互惠共生关系,具有较高的菌根侵染率,平均为67%.接种G.versiforme显著增加了大豆植株地上部和根部的干重,显著提高了大豆植株中P和K的含量,降低了C∶N∶P计量比,符合生长速率假设.接种G.versiforme显著降低了大豆地上部Fe和Cr的浓度,增加了根部Cd的浓度,未显著影响其它重金属的浓度;同时,显著降低了大豆植株地上部和根部轻稀土元素La、Ce、Pr和Nd的浓度.试验初步证明AM真菌对于大豆适应稀土尾矿复合逆境,以及在稀土尾矿上重建植被具有潜在的作用,应进一步验证自然条件下AM真菌的作用潜力.  相似文献   
773.
近50 a来海南岛不同气候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均匀分布在海南岛的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59-2008年温度和降水资料以及海南岛气候区划成果,研究海南岛近50 a来不同气候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50 a来海南岛各气候区的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东北区及西南区温度上升最为明显,其次是中部山区、东南区和西北区。在年际尺度上,不同温度指标的增幅大小排列为:年平均最低温度(Tmin)>年平均温度(Tmean)>年平均最高温度(Tmax)。在季节尺度上为:秋季和冬季>春季和夏季。不同气候区各季节的增温幅度地区间差异与年际尺度相似。各气候区的年平均温度都有突变发生。其中,西南区的突变时间为1972-1974年,西北区为1979年,东北区为1987年,东南区为1985-1990年,中部山区为1990年。各气候区累年平均降水量差异较大,以中部山区降水最为丰沛,西南区相对较少;各气候区在年际尺度上的降水波动较大,除西南区外,年降水量距平都未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干季和湿季的降水量对年降水总量的贡献率以湿季最大,为80%,干季较小,为20%;干季多小雨,湿季多大雨。在干季,中部山区降水的贡献率最大,其他气候区相对较小,而湿季却相反。各气候区大雨和暴雨的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50%;西南区为大暴雨及特大暴雨多发地区。  相似文献   
774.
利用2011年丰都县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PM10浓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各种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M10污染程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处于低值,冬季处于高值;降水量、温度、风速、湿度、风向对PM10浓度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75.
模拟太阳光作用下间甲酚的水相和冰相光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模拟太阳光作用下间甲酚的水相和冰相光转化规律.考察了不同浓度的H2O2、NO-2和NO3^-对间甲酚光转化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条件下间甲酚光转化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在模拟太阳光作用下间甲酚在水相和冰相中均可以发生光转化,间甲酚的冰相光转化速率小于水相.在本实验条件下,H2O2和NO2^-促进了间甲酚在水相...  相似文献   
776.
毛细管渗滤沟污水处理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污水渗滤处理系统,它以生态原理为基础,利用了大自然的天然净化能力,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小规模污水土地处理工艺,适合于污染源分散的农村地区的牛活污水处理.传统的毛细管渗滤沟虽然能够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去除,但足装置长时间的运行会出现氧气不足、土壤层板结和滤料下漏等问题,影响装置的稳定性和去除率,进而限制了毛细管渗滤沟的推广运用. 本文提出了新型改进型毛细管渗滤沟,通过添加蚯蚓改善土壤层结构,防止板结和提高通气率.滤料下面通过铺设新型无纺布材料防止下漏,同时对改进型毛细管渗滤沟的污水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77.
西安城市路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西安市东西和南北方向各两条交通主干道,采集道路两侧的表层土壤样品,通过X-Ray荧光光谱仪测定其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西安城市路边土壤中Co、Cr、Cu、Mn、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均高于陕西土壤元素背景值和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中,Cu、Pb和Zn的富集程度高,累积量大,As、Mn和Ni累积量相对较小.地累...  相似文献   
778.
针对新疆油田稠油废水的水质特点,结合克拉玛依地区戈壁、荒漠地自然环境特征,研究建立油田废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模式,设计"复合流人工湿地—兼(好)氧组合生物塘—生态滤池"(WPF)复合人工湿地系统,介绍WPF系统的工艺流程、结构设计,并进行了经济评估。  相似文献   
779.
以微生物定性和定量数据类型作为原始数据矩阵,采用陆地扩散模型(PCNM)、不对称分层分支扩散模型(MEM)和单一方向扩散模型(AEM)对北运河浮游微生物群落中优势和稀有组分空间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优势组分基于不同类型扩散模型的拟合度明显高于稀有组分.AEM模型与优势组分空间分布拟合度较高,不同类型模型在拟合稀有组分的空间分布方面不具有显著差异.与MEM模型相比较,本研究中的优势组分和稀有组分的PCNM模型与AEM模型具有更高的协同解释率.基于定量数据矩阵的优势和稀有类群拟合模型精度均高于定性数据矩阵,表明高度人工化的城市河道水体优势和稀有组分微生物扩散作用均独立于环境选择起作用.这与方差分解过程中优势和稀有组分单独空间解释率分别占到了18.3%和7.4%,与单独的环境解释率分别是18.6%和7.6%的分析结果一致.优势组分具有显著的地理衰减模型,TN、TP等关键环境要素与扩散变量协同作用是主导优势组分多样性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780.
选取酯类液晶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仪-质谱仪联用(GC-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了不同酸浸参数对其分解转化及产物类型的影响,利用ECOSAR毒性评估软件评价了酸浸产物的毒性及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液晶酸浸分解转化率随硫酸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分别最高可达46.3%、25.33%、35.41%,且对比发现转化产物类型不受酸浸参数变化影响;酯类液晶在硫酸强氧化作用下分解成含有酰基、羧基、羟基等自由基的化合物,这些自由基再进一步结合,最终生成液晶中间体及小分子有机物,酯类液晶酸浸产物包括氰基联苯酚、环戊酸,2-乙酰基-5-甲基-、3-壬烯酸、4-戊基苯酚这4种物质,分解产物类型与液晶结构有关;酸浸产物除环戊酸,2-乙酰基-5-甲基-外,均为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需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