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02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洪涝灾害作为城市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首先从自然、经济、基础设施3个方面利用随机森林模型以数据驱动的方式筛选出了影响城市洪涝脆弱性的12项关键指标并据此构建了城市洪涝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随机森林和熵权法计算指标体系权重,构建基于随机森林(RF)和可变模糊集(VFS)耦合的城市洪涝脆弱性评估模型(RF-VFS)。最后,以长江流域特大城市南京市为例,进行洪涝脆弱性评估,得到了影响南京市洪涝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从完善城市洪涝管理政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应急措施3个方面提出了降低城市洪涝脆弱性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南京市洪涝脆弱性与汛期降雨量、硬地面积、地均GDP、城市道路网密度等指标呈较强关联;近20年南京市洪涝脆弱性等级呈上升趋势且高等级的年份出现频率愈加频繁,尤其是近5年洪涝脆弱性等级较高,研究结果与实际调研情况相符。该研究能为南京市相关管理部门加强洪涝管理和降低洪涝脆弱性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对其他城市的洪涝灾害管理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2.
以污水厂二级出水中小分子有机物强化混凝去除为目的,提出了连续投加混凝工艺(CDC),并以水杨酸为模型小分子有机物,研究了初始pH值对CDC工艺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铝离子与水杨酸的络合特性.结果表明,初始pH值6时CDC工艺的去除率最高,比常规混凝工艺提升了13.8%.但是初始pH值5和7时CDC工艺的提升效果较小.三维荧光结果表明,不同pH值下水杨酸和铝离子的络合特性不同.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喷雾质谱结果表明,pH值5时CDC工艺前期主要生成1:1络合物Al(OH)(C7H4O3)(H2O)2.其络合作用强烈,稳定性较高,难以从水中去除.pH值6时前期主要生成中等聚合铝(如原位Al13),其与水杨酸形成的络合物可以参与到铝离子的生长过程,最终生成表面崎岖形态松散的珊瑚礁状絮体,强化了水杨酸的去除.pH值7时,主要生成不定形氢氧化铝,通过絮体表面吸附小分子有机物.  相似文献   
93.
为了确定疏散软件中符合中国人的疏散基本参数,采用现场测量的方法对在校男大学生的肩宽及各种情况下的疏散速度进行统计,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校男大学生平均肩宽为46.5 cm,正常状态下水平行走速度为1.37m/s,上楼速度为0.66m/s,下楼速度为1.36m/s,上坡速度为1.34m/s,下坡速度为1.59 m/s;在无障碍的情况下,紧急状态的疏散速度要比正常状态下的速度快得多,测量得到肩宽和疏散速度的数据,为疏散软件的改进及进一步研究人员疏散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针对印染废水高比例循环利用过程中物质的积累问题,通过5 m~3·d~(-1)的中试试验系统,分析探讨了具有潜在毒性的难去除污染物锑在循环过程中的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处理单元出水的锑浓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且在循环过程中总去除率约为40%.基于物料平衡原理,建立了关于二沉出水锑浓度的富集模型.通过对比发现,利用该模型所得到的模拟曲线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了该模型对于预测循环系统中的锑富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
徐瑶瑶  王锐  金鑫  石烜  王岩  金鹏康 《环境科学》2021,42(6):2937-2945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分布研究较多,但是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时ARGs丰度变化特性研究尚存不足.为此,本研究构建了印染废水循环利用系统,采用16S rDNA技术分析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表征ARGs丰度变化趋势.循环初期,活性污泥中共检出9大类52种ARGs,其中β-内酰胺类(β-lactam)抗性基因的相对丰度最高.循环过程中,芳烃类污染物浓度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升高,β-内酰胺类抗性基因丰度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第100 d,上升61.85%).与此同时,与ARGs相关的Firmicutes、Actin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的丰度显著下降(降幅分别为84.66%、64.38%和85.15%).超过21种ARGs受到芳烃类污染物富集的显著影响,其中,6种ARGs与芳烃类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极显著正相关,6种极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ARGs的丰度变化受微生物群落和芳烃类污染物的影响,在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本研究揭示了印染废水循环利用过程中芳烃类污染物的富集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对ARGs的影响,对印染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降低抗生素抗性基因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6.
李正山  金鹏 《四川环境》1995,14(3):29-34
根据冶金,煤炭及无机化工工业类废渣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M^n+ e-H2O系和M^n+e-F^-H2O系热力学平衡图,对废渣中硅,铝,铁及钙镁等主要矿物的溶出热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7.
引入分形维数的混凝动力学方程数值求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鹏康  井敏娜  王晓昌 《环境科学》2008,29(8):2149-2153
运用Smoluchowskj基本原理,建立了引入絮凝体分形维数的混凝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在絮凝过程中考虑了不同时刻形成的絮凝体中引入的初始颗粒数目和空隙率,并以此来推求不同时刻形成的絮凝体所对应的分形维数.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建立的混凝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初始颗粒的结构特征和碰撞效率是影响絮凝体粒径分布的主要因素.初始颗粒的分形维数和碰撞效率越大,絮凝体粒径分布越宽泛,大尺寸的颗粒所占的份额越多.同时计算结果表明,絮凝体的分形维数有随其粒径增大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原因是絮凝体的成长粒径与絮凝体中所包含的初始颗粒增长速度不成比例.以腐殖酸为混凝对象,采用硫酸铝作为混凝剂进行混凝实验,并以其初始絮凝条件作为数值计算初始条件,研究表明数值计算分析结果和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8.
为提高消防救援服在高温环境中的穿着热舒适性能,探究消防救援服内衬热阻的理论公式推导和数值计算,推导得出粒径、导热系数、填充角度和热阻之间的关系,用Matlab作出三维模型图,表示热阻和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当粒径越小,填充角度越小和导热系数越小时,热阻值越大;当填充颗粒的粒径一定时,等热阻线呈现抛物线趋势,且随着...  相似文献   
99.
以污水厂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强效去除为目的,本研究构建了电凝聚臭氧化耦合(E-HOC)体系,明确了该体系对污水厂二级出水及布洛芬的处理特性,探明了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pH5条件下,E-HOC工艺对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优,相较于臭氧氧化、电絮凝工艺、预臭氧化-电絮凝工艺、电絮凝串联臭氧工艺以及化...  相似文献   
100.
城市污水管网中水质变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管网中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管道的循环流动研究了水质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在水力流动6 h的条件下,因管道沉积和管内微生物作用,城市污水中的TCOD(总有机物)去除率为10.79%,其中,沉积和生物降解作用对TCOD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68.85%和31.15%。而管道中的氮类污染物的去除率为11.15%,管道沉积与生物降解作用各占约50%,其中生物降解引起的氮类污染物的变化主要是水中有机氮转化为NH3-N(NH3-N由35.51 mg/L升至38.38mg/L),以及反硝化作用造成的NO3-N转变(NO3-N由2.36 mg/L降至0.84 mg/L)。总磷的变化相对较小,与管道内相对稳定的缺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