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13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讨论了芬兰林业部门的温室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的6一及使用的林产品数量正趋于增加,从而真情以了从大气中净碳沉积的作用这个累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由森林工业及其运输中的化石燃料释放、废弃物管理中的甲烷释放所补偿。林业部门的废弃物在废料处理场中部分地转化为甲烷,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废弃物管理在缓和林业部门温室作用方面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2.
水是西北地区生态系统重建的根本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我国以植树造林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97年全国已累计造林4627万hm2,其中“三北地区”3024万hm2。但也存在着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平均造林成活率仅25%,保存率仅13%。经分析,西北地区少雨干旱,缺土壤水是“年年造林不见林”的主要原因。分析表明,水是西北地区生态系统重建的根本,而跨流域调水、加强水资源管理、雨水资源化、发展节水农业、普及节水意识等,是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3.
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影响生态状况判断的六个理论,分别为: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熵与混沌理论、耗散结构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这些理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结晶,而且也是区域生态状况判断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生态状况作出的准确判断,认为中国的生态状况总体上处于治理与破坏的相持阶段,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得到有效遏制、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但传统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调整目标尚未完成,退化生态系统还未得到根本恢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需很长时间。这些基于理论分析的判断对于对中国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高效农业技术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粮食产量增长,但同时也带来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传统农业文化逐渐消失等负面效应。哈尼梯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具有生态价值、农业生产价值和景观价值等多重价值,保护哈尼梯田农业系统意义重大。通过有机生产提高稻谷价格的方式,推动农民继续种植水稻,可以达到保护哈尼梯田农业系统的目的。然而,从非有机到有机生产有一个转换期,这期间稻谷无法以有机产品的价格出售,所以,政府须给予一定的价格补偿才可保证农民利益和生产的持续性。论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获取哈尼梯田地区农户有机转换期种植投入产出状况和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状况,以及现代规模生产方式下的投入产出状况,通过分析对比和核算,得到结果如下:1哈尼梯田地区有机转换期水稻种植直接投入高于现代水稻种植方式,总投入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比最大,而单产低于现代水稻种植方式;2哈尼梯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偏向于在城市生活和务工,外出务工收入明显高于常规农业收入,使农业机会成本较高;3有机转换期的稻谷价格补偿至少2.84元/kg才可保证有机转换期农民收入稳定,从而达到保护哈尼梯田景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中国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资源管理模式对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经过了供给管理、需求管理、资源化管理、资产化管理等几个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分析比较这些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优缺点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资源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认为中国应该采用资源化管理与资产化管理相结合的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部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6.
27.
西藏生物质能开发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生物质能是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这两大难题的理性选择。而由于生物质能蕴藏于生物质中,生物质又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息息相关,因此,各地发展生物质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不可一刀切。论文分析了西藏发展生物质能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基础,认为西藏生物质能资源总量大而单位面积的生物净初级生产量不高,自然环境脆弱且生物质能利用与环境关系紧张。在前人关于西藏的太阳能、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研究基础上,从生物质能转化过程的角度,提出了可利用生产量的概念及生物质能可持续利用的模式,继而估算出了西藏的生物质能资源总量2400×104tce/a。最后,在肯定西藏生物质能开发的可行性的同时,提出了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28.
1985~1992年,印度奥里萨邦营造了10万hm2的乡村人工林,这是一项旨在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及减轻对天然林压力的援助工程.本文目的在于研究这项工程的经济收益和环境效应.为此,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既包括农户所使用的不同来源的生物量资料,也包括用于建立植被现状及相对于用户的空间分布关系的遥感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29.
欧亚大陆苔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甲烷交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0.
本文在分析香蕉作为一各出口物的重要性及与其生产有关的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综述哥斯达黎加的香蕉生产。本文采用系统分析方法鉴定了与香蕉生产有关的主要环境问题。依据对EARTH学院306hm^3香蕉园的管理经验,提出了一些生态学管理措施,希望这些经验有助于产生一种更为稳妥的开发哥斯达黎加自然资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