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1.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根据物质的组分及来源对天然有机絮凝剂进行了分类,并对三大类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性能,应用,结构及研究发展概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厌氧法能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氯代有机物,通过GC-MS测试漂白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组分的变化证实了厌氧过程中还原脱氯机制,而废水厌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和pH值对厌氧过程中氯代有机物脱氯的影响,则证实厌氧过程中还存在亲核取代和碱性水解非生物脱氯机制。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原位合成零价金属纳米颗粒在材料合成和环境应用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本研究利用Pseudomonas putida(P.putida)合成Pd(0)纳米颗粒(NPs),通过FESEM、TEM、XPS等对合成的纳米颗粒进行形貌、价态表征,并对其电化学性能及微生物抑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P.putida在胞外及细胞周质空间可原位合成粒径约10 nm的Pd(0)NPs.CV实验表明,相比P.putida,含Pd(0)NPs的P.putida有更高的氧化还原电流;随着初始反应Pd(Ⅱ)浓度增加至0.07和0.1 mmol·L~(-1),恒电位实验中的乳酸氧化电流分别升至(10.6±5.2)和(22.5±9.7)nA,分别为P.putida((5.7±2.8)nA)的1.85和3.95倍;TTC-ETS和INT-ETS分别提升至89.02和209.09μg·mg~(-1)·h~(-1),分别是P.putida的1.64和1.34倍.以上结果证明了Pd(0)NPs对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的正面影响.抑菌圈实验和激光共聚焦图像表明,低量Pd(0)NPs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过多Pd(Ⅱ)和Pd(0)NPs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毒性.  相似文献   
14.
环境样品中DNA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是废水处理中的常用方法,研究废水处理工艺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对于优化废水处理工艺的性能、提高其处理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性的有效方法.由于大多数分子生物学方法都是以提取研究对象的基因组DNA为前提,因此建立一种高效的环境样品DNA的提取方法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的主要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从活性污泥中提取DNA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絮凝和生化一体化反应器处理纸浆漂白废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絮凝、厌氧酸化、生物接触氧化一体化反应器处理造纸制浆含氯漂白废水研究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5h 时,COD总去除率达83.9% ,毒性去除率92% . GC-MS、超滤实验结果表明:原废水污染物是以氯代酚为主的氯代有机物,其中毒性物质主要来源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低分子物质. 絮凝单元去除的主要是大分子氯代有机物,厌氧单元通过还原脱氯及酸性水解,氯代有机物得到了基本的去除. 好氧单元对COD有较高的去除率,低分子量的酸性组分和烷烃类明显增加,表明污染物得到了进一步的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16.
高效内循环反应器的污泥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效内循环好氧反应器处理废纸脱墨废水,结果表明,在高紊流、高剪切条件下生物活性污泥的粒径减小,使废水、生物污泥、空气充分接触,大大提高了传质速率和污泥的比好氧呼吸速率(SOUR),反应器的容积负荷和COD处理效率可分别达35kg/(m3d)和80%.  相似文献   
17.
降解五氯酚的微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微生物种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好氧的条件下培养出颗粒污泥并用含五氯酚(PCP)的废水对颗粒污泥进行驯化,研究了培养过程中颗粒污泥的MLSS、SVI、粒径以及对COD和PCP处理能力的变化.颗粒污泥培养成熟后, PC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3%和86.1%.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颗粒污泥的结构,颗粒污泥内细菌种群丰富,大多数为短杆菌和球菌.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培养出的微好氧颗粒污泥以及用PCP驯化后的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对比,用PCP驯化后的微生物种群发生了较明显的动态变化,新增了某些菌群,如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um)和硫酸盐还原菌等.图6表2参20  相似文献   
18.
将厌氧颗粒污泥和4种氯酚的高效降解菌种固定化后,通过批处理实验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在有限供氧、完全厌氧及好氧条件下在初始浓度为28和87μmol·L-1五氯苯酚(PCP)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完全厌氧过程尽管能有效降解低初始浓度PCP,但在高初始浓度下由于厌氧微生物本身缺乏吸收、同化其代谢产物单氯酚(MCP)和二氯酚(DCP)的能力,而导致了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阻碍了其完全降解;在有限供氧条件下,通过厌氧颗粒中的厌氧菌群与好氧或兼性菌的协同作用,借助于好氧或兼性菌消除五氯苯酚厌氧过程中产生的抑制性的低氯酚等中间产物,从而使其较完全降解;与完全厌氧过程相比,混合固定化颗粒污泥在有限供氧系统具有较低的残留TOC值.厌氧好氧微生物菌群通过固定化在微环境中有效的结合在有限供氧条件下能完全彻底降解高氯代芳香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降解五氯酚(PCP)的微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氧条件及剧毒性的五氯酚存在下,研究了活性污泥的颗粒化机理.在污泥培养过程中对污泥性质、外观进行观察,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微生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颗粒化初始阶段诱导核的存在对絮体起着凝集作用,该阶段的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在形成阶段,二价金属阳离子含量以及ECPs中PN/PS比值增加,丝状菌形成三维框架结构;而在颗粒污泥形成后的增长阶段,SVI值下降至较低的水平,形成表面光滑的完整颗粒,颗粒内杆菌、球菌占优势,含水率的明显下降表明质子跨膜迁移引起的细胞脱水作用变得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印染工业园生化尾水中生物难降解的有机氮难题,采用O3-SBBR(臭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联合工艺进行深度处理.开展了影响因素实验、降解动力学和淬灭实验,测定了自由基种类、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和脱氮功能基因.结果表明,适宜的臭氧氧化条件:pH为8.0~8.5、ρ(O3)为35.0 mg·L-1左右、 O3投加量(以O3/H2O计,下同)约为100.0 mg·L-1和反应时间为90.0~120.0 min.臭氧氧化生化尾水的有机氮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最大速率常数k值为0.010 35 min-1[实验条件:pH为8.0、 O3投加量为150.0 mg·L-1和ρ(O3)为35.0 mg·L-1].臭氧氧化显著提高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脱氮性能,脱氮效率从19.8%(SBBR)提高到32.9%(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