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4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489篇
安全科学   680篇
废物处理   67篇
环保管理   328篇
综合类   1612篇
基础理论   360篇
污染及防治   264篇
评价与监测   116篇
社会与环境   97篇
灾害及防治   19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采用模拟废水再次启动因长期停止进水而生物活性被抑制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生物反应器,探讨反应器再启动特征及其处理含铊酸性废水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再启动效果很好,从硫酸盐去除率和碱度等指标可认为反应器在第47天完成了再启动过程。启动后的反应器对硫酸盐去除效果好,平均去除率达到94.76%;抗p H冲击性能强,反应过程可产生大量碱度,同时消耗较少的COD,可有效适应酸性废水中COD和碱度匮乏的特征;反应器对废水中铊的去除效果较好,最高去除率达到99.11%,平均去除率达到94.2%。再启动时间短及其对酸性废水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表明该反应器及其已培育菌群能较好地转场并应用于含铊酸性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452.
航空维修差错是导致航空事故的重要诱因,预防维修差错对于保障航空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有效识别与缓解维修差错风险,根据民航维修差错咨询通告(AC-121-007),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SHEL模型从人、硬件、软件和环境四方面确定航空维修差错风险指标体系及权重排序。结果表明,沟通与协调、心理/生理素质、安全文化、知识与技能等是维修差错的关键风险指标。鉴于以上差错指标风险程度,有针对性提出维修差错防控措施,从而降低维修差错风险。  相似文献   
453.
正近几年,职业病已经成为伤害我们劳动人民的罪魁祸首。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其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程度也有所不同。根据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介绍,如果员工在做好劳动保护的同时,能科学合理安排饮食,正确利用饮食获得良好的营养素,也可有效地预防、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危害。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可常吃些猪血,猪血中的血浆蛋白经胃酸的分解能产生一种可润肠解毒的物质,有利于体内尘毒的排出。  相似文献   
454.
分析了巢湖流域和太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中苄氯菊酯和高效氰戊菊酯,并结合毒性单元法(Toxic Unit,TU)和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评价了两种拟除虫菊酯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两大流域沉积物中均广泛检测出两类污染物.总体而言,巢湖流域苄氯菊酯含量较高,而太湖流域高效氰戊菊酯含量较高.同时,两种污染物在巢湖流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但太湖流域二者之间没有相关关系.3种风险评价方法(TU法、沉积物SSD法、水体SSD法)均揭示苄氯菊酯对巢湖流域水生环境影响较大,而高效氰戊菊酯对两个流域影响均较大.因此,需要加强对流域高效氰戊菊酯污染的关注.其中,TU法预测的风险最小,沉积物SSD法预测的风险最大,主要原因在于TU法采用的毒性数据为LC50,而SSD法则选用了NOEC/LOEC,同时沉积物SSD法是出于保护大部分底栖生物为目的的方法.各种方法对于评价沉积物毒害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均存在不足,尽管沉积物SSD法最为合理,但由于其毒性数据较少,最终预测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底栖生物毒性的研究和数据积累.  相似文献   
455.
秦巴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测度及精准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秦巴山区2006—2015年的旅游扶贫效率,并结合Malmquist指数评价其效率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旅游扶贫效率不足且区域差异大,2011—2015年旅游扶贫效率明显下降,片区规划中的重点城市旅游扶贫效率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区域旅游扶贫生产率指数变动主要是受技术进步指数波动的影响,因此秦巴山片区旅游业的技术进步是提高该地区旅游扶贫生产率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提升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应根据潜力型、朝阳型、黄金型和夕阳型四种效率形态分布类型采取不同的旅游扶贫策略,同时应对投入目标值进行优化分析,采取精准旅游扶贫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56.
通过分离、初筛和复筛从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高效耐盐的石油降解菌株YJ-8,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RNA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其石油烃的降解率为64%。耐盐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可在NaCl浓度为50 g/L的培养基中生长。为进一步增强该菌株耐受高浓度NaCl和降解石油烃的能力,采用低能N~+注入技术对其进行诱变,最终获得1株遗传性能稳定的突变株。该突变株在原油发酵液中可将表面张力降至27.5 mN/m,石油烃的降解效率为74%,可耐受80 g/L浓度的NaCl。作为一株耐盐的石油烃高效降解菌,该菌在石油污染的盐渍化土壤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7.
本研究尝试采用我国已有的季风气候区底栖动物观测值(O)/期望值(E)比值模型,在无足够数量参照样点的情况下,建立淮河流域O/E指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淮河流域典型水体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完整性现状.于2014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分别调查了淮河流域20和25个典型水体的底栖动物和水质指标.O/E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监测点位在PC(Probabilities of Capture)0和PC≥0.5条件下,夏季和秋季的物种期望丰富度分别约为25和9.所有25个点位中,仅1个点位为健康,其余为一般或较差;模型控制自然梯度后O/E0和O/E50值均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565和0.229).环境胁迫因子(TN、EC、CODCr和p H)和土地覆盖数据(水体比例、湿地比例、裸地比例、森林比例和草地比例)对秋季O/E50和O/E50-null的解释量高于夏季,TN是能够解释淮河流域典型水体夏季O/E指数变异最多的环境因子,p H和CODCr是能够解释秋季O/E指数变异最多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在缺少有效参照点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在淮河流域应用已经构建的季风气候区底栖动物O/E指数模型进行健康评价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8.
偶氮染料酸性橙Ⅱ、吩嗪染料中性红和三苯甲烷染料碱性艳蓝BO是3种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工业染料。通过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产处理这3种染料,对其脱色效果、反应动力学、降解效果及降解路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当放电电压10 k V、频率50 Hz、载气(空气)流速0.8 m~3/h、液体流速60 m L/min、染料溶液体积500 m L、浓度200 mg/L,放电处理60 min时,滑动弧等离子体对染料溶液的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酸性橙II、中性红和碱性艳蓝BO的脱色率分别为84.1%、72.7%与89.7%。3种染料的脱色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中碱性艳蓝在前30 min的脱色速率最快,可达0.0631 min~(-1),远大于酸性橙II和中性红,而后30 min的反应速率均明显放慢,低于酸性橙II和中性红的同期脱色速率。滑动弧等离子体对3种染料的降解效果(COD去除率)不高,经过60 min的处理降解率分别仅为27.4%、37.3%和28.2%。最后,通过降解过程中的UV-Vis色谱变化对3种染料的降解路径作了初步推测,即等离子体先破坏染料的发色体系与共轭体系,随后发生开环反应,最后再降解为小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459.
水下爆破工程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但由于水下爆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人们对水下爆破的危害及控制难以预测.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水下爆破冲击波危害及安全控制措施,为水下爆破作业中的安全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60.
上海市大气中PM10浓度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2002年-2009年的PM10实测数据和同步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上海市PM10污染分析研究。对2002年-2009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到了上海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每日小时变化规律以及上海市不同地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分布特征,并对这种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详尽地分析。研究表明上海市空气环境质量在逐年好转,其标志是累计超标污染天数每年减少5天;在一年当中,污染天数最多的是冬季,其次是春季,最少的是夏季;在空气环境质量逐年好转的大趋势下,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