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改性活性炭对水溶液中双酚-A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HNO3、NaOH及高温N2对商用炭WV A1100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并利用BET、XPS、pH.及Boehm方法对活性炭进行物化表征.结果表明,HNO3改性明显降低了W20的比表面积,增加了其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数量,使等电点(pHpae)由4.95降至1.50;高温N2和NaOH改性处理后炭表面化学性质变化与HNO3氧化基本相反,pHp.升至近中性,其中高温N2处理降低了43.81%的表面积.另外,活性炭对双酚-A(BPA)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吸附体系中溶解氧的存在不会促使BPA在W20表面发生酚氧自由基氧化耦合,并且原炭W20、高温N2和NaOH改性处理后炭对BPA的吸附等温线结果满足Langmiur模型,而HNO3改性炭的吸附行为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中高温N2改性炭表现出最好的吸附BPA能力,饱和吸附量值达到了526.32mg/g,是能力最差炭(HNO3改性)的3倍,结合表征结果分析得出,在吸附体系中炭表面的憎水性和静电荷密度,是控制分子态BPA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即吸附主要遵循π-π理论.  相似文献   
162.
马军 《世界环境》2011,(2):22-23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接近两位数的水平。而如此高速的工业化过程,给中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2009年以来,一系列的重金属毒害事件以及接二连三的企业泄漏、爆炸事件提示我们,工业企业依然是最为重要的污染源头,控制企业的点源排放依然是极为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3.
羟基氧化铁催化臭氧氧化对滤后水THMs生成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鲁金凤  张涛  马军  陈忠林  江进 《环境科学》2006,27(5):935-940
实验比较了滤后水经过单独臭氧氧化和羟基氧化铁催化臭氧氧化后的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考察了不同的溴离子含量、pH值、碱度、O3/TOC比例、氧化反应时间、催化剂投量时,2种氧化条件下滤后水THMFP的变化规律.发现羟基氧化铁催化氧化后,滤后水的THMFP比单独臭氧氧化后的降低了30.5%.溴离子浓度较高时THMs以溴代产物为主,羟基氧化铁催化氧化后溴代的THMFP是单独臭氧氧化后的45%~65.5%.在滤后水pH值为6.33~9.43、O3/TOC比值为0.65~2.05、氧化时间为2~20min的条件下,羟基氧化铁催化氧化都表现出明显降低THMFP的优势.碱度升高使2种氧化后的THMFP都降低,且使其差值减小.催化剂存在降低THMFP的最佳投量.催化氧化降低滤后水THMFP的原因是比单独臭氧氧化提高了对TOC的去除率,催化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进一步氧化降低了水中有机物卤代活性位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4.
天然有机物在氧化铝表面的吸附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瑾  马军  刘嵩  江进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1-117
考察了天然有机物(NOM)的2种分离组份(憎水部分HyO,亲水部分HyI)和一种商用腐殖酸(CHA)在氧化铝表面的吸附-解吸行为规律,从芳香性、分子量、极性的角度探讨了NOM自身特性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溶液性质(pH值、离子强度、二价阳离子Ca2 ),进一步论证了NOM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芳香性高、弱极性的有机物吸附性能较强;降低溶液的pH值,有助于增加吸附剂的吸附容量;离子强度和Ca2 对吸附行为的影响,与NOM自身和内部组分的性质有关.NOM吸附于金属氧化物表面的机理,可以归结为配位体交换、静电作用、憎水作用、阳离子架桥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原子力显微成像技术,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证实了憎水作用和阳离子架桥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5.
水合氧化铁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硝基苯   总被引:14,自引:13,他引:14  
以实验室制备的水合氧化铁(IHO)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难氧化有机物--硝基苯的效能,通过研究叔丁醇对催化反应的影响以及氧化物催化性能之间的对比,间接推断了催化反应的机理.探讨了催化剂投量、水质因素和催化剂重复使用对催化氧化硝基苯的影响.发现IHO对臭氧氧化水中的痕量硝基苯有明显的催化活性,在本实验条件下,以蒸馏水为本底,反应20min时催化氧化硝基苯的去除率比单独臭氧氧化高出44.8%.这种催化作用遵循羟基自由基的途径,氧化物羟基含量多对催化反应有利.本实验条件下催化剂投量最佳为100mg/L,水溶液的pH值接近氧化物零电荷pH值(pHzpc)时催化作用最明显,水中重碳酸根浓度为2.38mmol/L时催化作用受到显著抑制.催化剂重复使用了5次,其催化活性基本没有变化,没有发现铁离子溶出.  相似文献   
166.
树脂负载草酸铁光助类芬顿降解水中孔雀石绿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张瑛洁  马军  陈雷  赵吉  吴培瑛 《环境科学》2009,30(12):3609-3613
为了强化多相类芬顿反应的速率,在可见光下采用以草酸盐为配体的三价铁草酸络合物(Fe~(3+)C_2O_4/R)为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降解水中孔雀石绿.结果表明,与Fe~(3+)/R相比催化剂Fe~(3+)C_2O_4/R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能强化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 过氧化氢的初始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与过氧化氢浓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pH值3~9的范围内,催化剂Fe~(3+)C_2O_4/R都能有效地对MG进行降解,最佳pH值为6.随着催化剂投量的增加,MG的去除效率明显提高.随着MG初始浓度的增加,MG的去除也由吸附为主转化为以氧化为主,但总体影响不大.催化剂重复使用后仍然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说明铁在树脂表面负载比较牢固,催化剂具有反复使用的能力.反应中的氧化活性物种是羟基自由基和高价态铁同时共存.  相似文献   
167.
文章以松花江水为原水,研究其滤后水的深度处理,包括臭氧氧化、超声波处理及超声波催化臭氧氧化工艺。研究重点为有毒有害有机物(POPs)在深度处理前后的变化。采用GC-MS进行了定性与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催化臭氧氧化对有毒有害类物质有非常明显的去除效果。超声处理、臭氧氧化、超声波催化臭氧氧化10min后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去除率高达62.8%、88.0%、90.6%;其中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去除可分别达到17.88%、5.77%和94.93%。可见超声波催化臭氧氧化对有毒有害及内分泌干扰类物质去除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8.
多相催化-臭氧氧化法处理模拟有机磷农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通过臭氧氧化法来降解模拟废水中的有机磷农药,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并试验研究了在废水中加入2种自制的催化剂对降解结果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有机磷农药的量。结果表明,只用臭氧处理的情况下1周后有机磷的去除率为78.03%;在催化剂A存在下,去除率可达93.85%;在催化剂B存在下,去除率可达为88.35%。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法对此类污水具有较好的降解作用,尤其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处理效果更好,在室温和中性介质中均属于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169.
臭氧预氧化对芘在天然有机物中分配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疏水性有机物——芘为代表,考察了臭氧预氧化处理对高稳定性有机污染物在天然有机物(NOM)中分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芘在不同性质NOM中分配系数(Koc)的大小与NOM中芳香结构和疏水基团含量有关,芘在液相、吸附相NOM中的分配行为受NOM自身特性、吸附性能及吸附剂表面有机碳覆盖率(foc)大小的影响.臭氧预氧化能够破坏NOM中的芳香结构和疏水结构,削弱NOM与芘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芘的Koc,臭氧预氧化对吸附相NOM疏水结构的破坏是造成芘在吸附相NOM中分配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0.
马军  王建忠  支浩  敖庆波 《环境工程》2012,(Z2):246-248,257
指出了过滤除尘在超高温除尘方面的优势。总结了近期在超高温烟气过滤过程中的过滤机理研究进展,列举了从300~900℃温度范围内应用的各种滤材,描述了各类滤材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