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80篇
安全科学   144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09篇
综合类   615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8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针对低温低浊高色水源水质特征,对近年低温絮凝剂、低温强化混凝技术、低温膜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论述.通过对低温混凝剂的絮凝机理与效果、各技术低温保持水质达标的应对策略的深入剖析,预测低温低浊高色水处理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开发低温专用的高效低耗、质优价廉、无毒无二次污染的载体絮凝水处理剂,探索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工程造价条件下对低温期及平常期水处理均有效的工艺,是低温低浊高色水源水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2.
对基于大气环境的稀释测试法在现场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若干影响细颗粒物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诸如停留时间、稀释比、采样时间等因素,期望能够对该法测试系统的后续改进或重新设计提供实际问题导向,同时也能够对该领域现场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非常有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93.
三种微生物对铀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酵母菌(真菌)、枯草芽孢杆菌(细菌)、小球藻(藻类)对水体中铀(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对铀都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酵母菌,小球藻,枯草芽孢杆菌对铀的最佳吸附率分别为97.19%、97.13%、98.03%;且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341.2、356.5、512.5mgU/g(DW).3种微生物对铀的吸附过程和机理有所不同,酵母菌和小球藻符合Langmuir模型,枯草芽孢杆菌更适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至12h,酵母菌表面逐渐出现铀和磷的片状结晶及含铀沉积物堆积,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与铀(50mgU/L)作用后细胞出现明显变形,菌体表面未出现铀的结晶物.  相似文献   
94.
利用2013年贵阳市10个国控监测站点PM2.5和PM10全年(2013年1月1日00时-2013年12月31日23时)实时同步质量浓度监测资料,取24小时滑动平均,研究PM2.5和PM10质量浓度比值(PM2.5/PM10)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及二者质量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3年贵阳市PM2.5/PM10的年均值为0.64,春、夏、秋和冬季的平均值分别为0.64、0.49、0.66和0.77.PM2.5/PM10四季有较大差异,冬季比值最高,夏季最低,春、秋两季相当;由于所代表的功能区及环境位置特点不同,各监测点同时刻的PM2.5和PM10浓度值有较大差异,但PM2.5/PM10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差异;对PM2.5和PM10浓度值进行回归分析,当PM10浓度增大时,PM2.5整体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95.
新型TCAS吸附树脂对水中Cd2+的吸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一种由超分子受体化合物磺化硫杂杯芳烃(TCAS)与树脂结合的产物——新型TCAS吸附树脂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去除性能,并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CAS吸附树脂对Cd2+的饱和吸附量为14.45 mg/g。当温度为20℃,0.5 g TCAS吸附树脂对10 mL浓度为5 mg/L的Cd2+溶液吸附60 min时, Cd2+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pH值是影响TCAS吸附树脂吸附效果的重要因素,在pH=5~9时,Cd2+的去除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大。在试验范围内,TCAS吸附树脂对Cd2+吸附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在TCAS吸附树脂上的Cd2+可洗脱回收,TCAS吸附树脂也可再生利用。 TCAS吸附树脂对重金属Cd2+的吸附机理主要归因于TCAS对Cd2+的络合作用。  相似文献   
96.
基于贵州省湄潭县2009年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湄潭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经计算,2009年,湄潭县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衡值分别为1.358 3、0.656 1 hm2/人,因此湄潭县生态赤字为0.702 2hm2/人.化石能源用地和草地产生生态赤字较大,分别为0.342 6、0.326 2 hm2/人;建筑用地、耕地和水域产生生态赤字较小,分别为0.096 0、0.048 8、0.022 5 hm2/人;林地产生生态盈余为0.223 4 hm2/人.湄潭县湄江镇、黄家坝镇和永兴镇的生态足迹均衡值较高,鱼泉镇、天城乡、抄乐乡和茅坪镇的生态足迹均衡值较低,其余乡镇的生态足迹均衡值中等.湄潭县茅坪镇、高台镇、抄乐乡和新南乡的生态承载力均衡值较高,黄家坝镇、湄江镇、天城乡、洗马乡和兴隆镇北部的生态承载力均衡值较低,其余乡镇的生态承载力均衡值中等.  相似文献   
97.
植物对潜流人工湿地净化微污染水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4种湿地植物为实验对象,在野外构建中试潜流人工湿地,研究了不同植物及植物连根收割对湿地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植物明显提升了湿地的去污效果;其中美人蕉湿地的TP和NH4+-N去除率最高,达到55.6%和78%;空心菜湿地的TN去除率最高,达到80.5%;芦竹湿地的COD去除率最高,为26.6%;植物连根收割后,湿地运行效果下降;其中TN去除率降至空白水平之下,而其他污染指标下降至略高于空白的水平。  相似文献   
98.
外源微生物对土壤中烟嘧磺隆的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索外源微生物N80(Serratia marcecens)对烟嘧磺隆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可行性,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了温度、土壤pH值、接菌量、农药初始质量比等因素对N80降解烟嘧磺隆效果的影响.同时以小白菜、甜菜、菠菜为供试作物,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法处理污染土壤,液相色谱仪(UVD)测定土壤中烟嘧磺降残留量.结果表明:1)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外源微生物菌株N80可以促进土壤中烟嘧磺隆的降解,第30d时,最高降解率可达79.7%;2)N80降解污染土壤中烟嘧磺隆的最适宜条件为25℃,pH=7.0,接种量108 cfu/g,初始质量比10mg/kg.研究表明,向污染土壤中接种一定量的外源微生物菌株N80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烟嘧磺隆的残留量,减轻烟嘧磺隆对敏感作物的药害,达到了预期的生物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9.
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是芦蒿连作障碍主要病害.对芦蒿不同种植年限发病和未发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产毒素(镰刀菌酸)能力、致病力等开展研究.对采集的11份土壤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不发病土壤,发病率≥40%的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增加;不发病和发病率≤25%的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发病率为85%和40%的土壤尖孢镰刀菌高产毒素(镰刀菌酸产量>500μg L-1)的菌株比例显著(P<0.05)高于发病率为11%和不发病土壤.致病力测定显示发病率为85%和40%土壤中高致病力菌株比例显著(P<0.05)高于发病率为11%的土壤和不发病土壤,不致病菌株比例显著(P<0.05)低于发病率为11%的土壤和不发病土壤.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与连作年限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发病土壤中,发病率、尖孢镰刀菌高产毒素菌株比例和高致病力菌株(病情指数>2)比例与连作年限显著(P<0.05)相关;未发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高产毒素菌株比例和高致病力菌株比例与连作年限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随着连作芦蒿发病率的增加,土壤中尖孢镰刀菌菌株数量、高产毒素菌株比例、致病菌株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未发病连作土壤尖孢镰刀菌菌株数量、高产毒素菌株比例、致病菌株比例均没有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连作芦蒿枯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0.
萨迪莫拉矿床是在里海盆地地区对钾盐进行有计划的勘探工作而于1963年发现的。在1963—1972年间,在Satimla盐丘构造区打了486口勘探井,其中有74口构造井,深度达1000—1200米。盐体中的勘探井加深25—30米。 根据地质勘探工作结果,可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