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安全科学   147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300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01.
随着景区内索道使用量的增长,索道的安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索道运维中,借以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运行中的客运索道,给出一整套的人工智能+索道的新机制。利用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建立隐患预警机制;利用传感器和模糊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利用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做出安全评价。人工智能和索道的结合将会极大提高索道运行的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602.
有色金属工业对于能源及资源的消耗量极为巨大,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等,如果不能够有效控制污染并加以回收循环利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因此,有色金属工业,必须要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03.
604.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研究进展及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事故风险源风险因子释放、风险因子转运、受体暴露与受损3个方面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防范对策.结果表明,我国应重点加强事故风险源的识别和监控,在事故应急响应系统、应急处理技术、医学应急技术和措施、应急技术规范等方面结合实际开展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本文提出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体系构建框架,为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事故和作出应急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05.
事故致因理论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系统安全科学的基本原理-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在事故致因理论上的主要观点,对他们的见解进行了评价,并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06.
电絮凝法处理油田污水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应用电絮凝浮选法对油田3类主要污水进行处理研究证实:炼油厂含油污染水含油量去除率达96%,SS去除率达97%;钻井污水浊度去除率达96.8%,COD去除率达97.5%;采油污水浊度去除率达96.1%,含油量去除率达100%。以上各项指标均远低于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电絮凝浮洗法不但处理油田污水效果显著,而且设备简单,耐冲击性、操作简单、不需投加化学药剂、增设投药设备和易实现管理现代化等优点,为油田污水处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07.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的建设和运行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有研究多关注于三峡库区中某一段消落带或某一支流消落带的土壤环境变化,而缺乏对全库区消落带进行研究。以全库区尺度(8个断面)的不同海拔消落带土壤(155~165和165~175 m)为研究对象,以断面未淹没区(175~185 m)土壤为对比,对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SOM、总氮-TN、总磷-TP、总钾-TK)及生态化学计量(C/N、C/P和N/P)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消落带SOM、TN、TP和TK的含量均低于未淹没区,而C/N、C/P和P/K的值均高于未淹没区;(2)消落带165~175 m的SOM和TN分别为21.27和1.14 g·kg-1,均显著低于155~165 m海拔和对照组相对应的土壤养分含量,而T/N和N/P分别为11.07和2.68,与对照组的土壤化学计量比有显著的差异性,且SOM变异性最小为6%、TP变异性最高为24%;(3)三峡库区全域内,上游(涪陵区)和中游(忠县、万州区、云阳县、奉节县)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下游(巫山县和秭归县)地区,且SO...  相似文献   
608.
聚乳酸(PLA)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反硝化固体碳源。为探究不同分子量PLA反硝化脱氮路径及机制,以不同分子量PLA为固体碳源研究了PLA的静态释碳性能和反硝化脱氮效果,考察了反硝化出水溶解性有机质(DOM)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PLA释碳稳定,在清水和脱氮反应器中出水COD均能稳定在20 mg·L-1;PLA分子量越低,脱氮效果越好,5 000 g·mol-1分子量PLA的NO3--N去除率和反硝化速率达到100%和1.29 mg·L-1·h-1。PLA脱氮路径有2条:一是反硝化功能菌群利用水解微生物分解PLA释放的小分子碳源作为电子供体进行异养反硝化作用;一是微生物利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等有机物进行反硝化脱氮。该研究结果可为PLA固体碳源在反硝化脱氮工艺中的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9.
大气汞的自然来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大气汞在全球汞循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大气汞的研究是近15年来汞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热点,其中大气汞的来源又是大气汞循环演化过程研究的关键。大气汞的来源分为人为源和自然源。与人为汞源不同,大气汞的自然来源影响因素较多,对其认识的复杂性更强,进行准确的认识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大气汞自然来源的研究工作,对大气汞的各种自然来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希望能对以后的工作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10.
在前置库中构建固定化微生物-水生生物强化系统处理太湖入湖河道污水,以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在驯化期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30 mg/kg,驯化期后每月投加1次(20 mg/kg),强化微生物的活性.监测期间(5-11月)库水进水ρ(TN)为0.54~1.59 mg/L,ρ(TP)为0.079~0.172 mg/L,ρ(CODMn)为5.41~13.40mg/L,前置库水力停留时间约为9 d,TN,TP和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0%,42.2%和50.8%.固定化微生物区域微生物数量高于水生植物根际区1~2个数量级,反硝化菌数量达到109,水生植物根区微生物数量也高于示范区自然水体2~3个数量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水生生物强化系统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效果明显,但其在前置库中的长效运行,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