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88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94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准确描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并合理划分土壤污染风险区,是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的重要前提。以广东省某工业化区域为研究区,基于随机森林(RF)和模糊c均值(FCM),采集577个采样点的土壤重金属数据和12个环境协变量数据,分析了土壤重金属(Cr、Pb、Cu和Zn)浓度,构建了土壤重金属浓度预测模型,开展了数据驱动的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分类管控策略。结果表明:Cr、Pb、Cu和Zn的实测浓度分别为4.00~885.60,9.39~2588.11,2.20~475.00,11.05~8162.42 mg/kg。除Pb外,Cr、Cu和Zn的平均值是当地土壤背景值的1.10~1.29倍。4种重金属变异系数均在86%~319%,属中上强度的变异水平,土壤重金属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当RF节点变量数(mtry)值为5,决策数个数(ntree)值为800时展现了较好的预测性能,预测性能R2的最大值分别达到0.78(Cr)、0.79(Pb)、0.85(Cu)和0.76(Zn),RMSE的最小值分别达到21.57(...  相似文献   
162.
在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工艺中原有的进水F M比 (即fi)概念的基础上 ,首次引入了出水F M比 (即fe)、进出水F M比减少量 (即 -Δf)和复合半饱和常数Kfs等概念 ,由此建立了F M比 (包括fi、fe 和 -Δf)与曝气池主要运行参数及性能指标之间的相关定性定量关系 ,以及fe 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定量关系 .采用真实的污水厂的数据 ,对相关关系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并用灵敏度分析证明了fe 较优地反映了曝气池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63.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及未来碳减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三大支撑带"之一,其碳减排目标实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3年长江经济带(含9省2市)的能源消耗与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得出各地历年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多元水平的具体数值及变化率,结合运用弹性计算和矩阵分类法,发现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存在空间与结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及增长率、人均碳排放及增长率、能源强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强度下降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把长江经济带分为东中西三段区域,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及能源强度下降率梯度下降,碳排放增长率、人均碳排放增长率、能源强度梯度上升。(2)工业化开始越早、重工业化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转变越快、越充分地区,经济低碳化水平越高;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多元化速度有利于碳减排。(3)长江经济带各地实现碳减排措施应有不同,东段地区应着重降低人均碳排放,中西段地区应着重于降低能源强度。(4)未来碳减排应兼顾公平与效率,各地区碳减排目标分配应结合各地支付能力、碳汇能力、生产效率、能源结构等因素来安排。  相似文献   
164.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大型蚤(Daphniamagna)的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兰  孙红文 《环境化学》1998,17(5):428-433
本研究选用大型蚤作为实验生牧,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其急性性作用和慢性毒性作用,同时还研究了环境因素对DBP24h-EC50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5.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水溶液中的光降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模拟日光灯和长波紫外灯(UVA-365nm)2种光源,对水溶液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s)的光降解动力学、降解过程中NPEO同系物成分的变化、以及氧化剂过氧化氢的加入对光降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采用LC-MS对光降解的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实验周期内NPEOs在模拟日光和长波紫外光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光降解,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6.20×10-3 μmol/(L·h)和1.18×10-2 μmol/(L·h).在模拟日光下,在NPEOs降解过程中观察到短链的NPEO1,3分布比例的增加,而在长波紫外光下的降解过程中并没有发现NPEO成分分布的变化.过氧化氢的加入对NPEOs的光降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模拟日光下,0.01 mmol/L和1.00 mmol/L H2O2的加入使NPEOs的96h降解率由20.9%分别提高至44.4%和91.5%.通过LC-MS分析,初步认为壬基酚三乙氧基乙酸的烷基氧化产物(CA3~9PEC3)是溶液中NPEOs光降解的主要产物,并据此推断了可能的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166.
紫外光和活性炭对有机物臭氧化的协同催化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城市二级出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为处理的目标物质,通过静态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催化条件下臭氧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协同催化反应器对水体在254 nm处紫外吸光度(E254)的去除率达87.40%,对CODCr的去除率可达59.79%,对臭氧的利用率可达到91.4%,因此,254 nm紫外光和活性炭对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臭氧化过程具有协同催化作用,并大大提高了系统对臭氧的利用率;受OH-影响,碱性条件下O3/UV/C工艺对CODCr和E254的去除效果好于中性和酸性条件;不同自由基捕捉剂对臭氧化过程的影响证明,在紫外光和活性炭的协同催化作用下,臭氧分解出以羟基自由基为主的多种氧化性自由基,因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是多种自由基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7.
杀虫剂类POPs废物的环境无害化处置及其污染场地的治理是我国履行POPs公约的国家行动计划(NIP)的重要内容。我国POPs废物产生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历史上的企业,企业经过了很大的变革,因而产生的POPs废物及其污染场地不同于现有工业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需要根据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特点建立新的责任制度,确立治理责任,落实治理资金。从我国杀虫剂类POPs废物和污染场地的现状调研出发,分析国内外相关法律规定中责任分担制度及原则,提出建立我国杀虫剂类POPs废物及其污染场地治理的"共同责任制度",为POPs废物的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8.
数值模拟方法在二维沉淀池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简要介绍了数值方法在沉淀池悬浮物浓度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并尝试通过数值模拟过程建立起沉淀池沉降效率与几何尺寸间的关系 ,将其作为约束条件之一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沉淀池优化设计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阐明了这种基于数值计算的优化设计模型的可行性和优势  相似文献   
169.
厦门市饮用水源流域农业环境污染控制系统的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之系统地研究了厦门市饮用水源流域的区域性农业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对人、畜和土壤-作物等三个子系统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建立一个满足一定环境约束的、以取得最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系统优化模型,从而由大量数据的调查运算,寻取最优农业环境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70.
固定化藻类的生理特征和对染料的脱色能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海藻酸钙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了固定,比较了固定化藻和悬浮态藻的生长和生理特征,优化了固定条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藻的形态及其在固定化载体中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并对其降解染料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固定化提高了藻的生长和合成代谢活性.选择藻珠粒径为2.5mm,藻初始密度为200×104cell/mL,通入含2%CO2的空气为最佳条件.没通CO2气体的藻在载体中的分裂生长受到限制,藻细胞个体增大,藻在载体中分布不均;通入CO2气体的藻生长和代谢均大大提高,且个体大小恢复正常,藻在载体中分布均匀,对固定化藻降解染料的初步研究表明,固定化藻比悬浮态藻对染料有更佳的降解脱色能力,而通入CO2气体更有利于提高对染料的脱色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