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49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1127篇
安全科学   380篇
废物处理   900篇
环保管理   1511篇
综合类   3389篇
基础理论   3554篇
污染及防治   2261篇
评价与监测   1232篇
社会与环境   1104篇
灾害及防治   18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49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635篇
  2017年   1551篇
  2016年   1351篇
  2015年   380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348篇
  2012年   802篇
  2011年   1639篇
  2010年   935篇
  2009年   841篇
  2008年   1111篇
  2007年   1398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1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In angiosperms, archesporial cells in the anther primordium undergo meiosis to form haploid pollen, the sole occupants of anther sacs. Anther sacs are held together by a matrix of parenchyma cells, the connective tissue. Cells of the connective tissue are not known to differentiate. We repor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arenchyma cells in the connective tissue of two Gordonia species into pollen-like structures (described as pseudopollen), which migrate into the anther sacs before dehiscence. Pollen and pseudopollen were distinguishable by morphology and staining. Pollen were tricolpate to spherical while pseudopollen were less rigid and transparent with a ribbed surface. Both types were different in size, shape, staining and surface architecture.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pseudopollen to pollen was 1:3. During ontogeny in the connective tissue, neither cell division nor tetrad formation was observed and hence pseudopollen were presumed to be diploid. Only normal pollen germinated on a germination medium. Fixed preparations in time seemed to indicate that pseudopollen migrate from the connective tissue into the anther sac.  相似文献   
62.
63.
水务行业特许经营在今后一定时间内是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能够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短缺的问题;实现基础设施行业投资结构多元化,促进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引入先进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水业投资的模式及其适用条件,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讨论了BOT模式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64.
区域环境风险研究进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围绕国内外在区域环境风险领域的研究进展、趋势与不足进行分析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及阈值研究,并进行动态调控的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65.
环境物质拟除虫菊酯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除虫菊酯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成杀虫剂,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同时其毒理学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对动物的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和生理生化毒性三个方面,对拟除虫菊酯的毒理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生化-砂滤-光催化氧化处理苎麻脱胶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苎麻脱胶废水的水质特点 ,选择了水解酸化 -接触氧化 -砂滤 -光催化氧化处理工艺 ,结果表明 ,出水水质达到了GB8978 1996二级排放标准 ,大部分指标达到了一级排放标准。该工艺具有针对性强、占地面积少、运行稳定、处理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7.
我国红树林净化污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红树林具有净化污水的潜能,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污染生态学为理论依据进行红树林净化污水的研究.国内红树林净化污水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污水排放对红树林的影响,包括重金属污水、含油废水、生活污水等不同类型污水排放对红树林生长、生理生态、红树林沉积物、林区藻类等的影响;二是研究红树林净化污水的效能,包括红树林累积、吸收和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净化效果的研究.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红树林净化污水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红树林净化污水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ABR工艺预处理木薯酒糟废水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薯酒糟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含量大、pH呈酸性、可生化性能较差 ,通常直接采用固液分离—厌氧 (UASB)—好氧曝气生化法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而采用ABR工艺进行厌氧水解酸化预处理木薯酒糟废水迄今为止未见报道。经绵阳市酒厂废水治理工程证明 ,强化ABR预处理工序是保证后续处理措施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69.
瓦里关山大气CO2及其δ13C本底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 1991— 2 0 0 1年期间实测资料 ,分析了瓦里关全球基准站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特征 ,并探讨了与源汇过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 ,瓦里关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变化主要反映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自然生态系统源汇的周期性季节特征 ,而海洋的作用相对较弱 ;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浓度范围与所处纬度带平均状况基本吻合 ,年平均值以及年际间涨落与全球水平的一致性反映出化石燃料燃烧等人为排放对大气圈的全球性影响 ;瓦里关站提供的主要温室气体本底观测资料 ,既能体现亚洲内陆地域特点又具有全球代表性 ,配合以其它相关资料 ,还可进一步揭示中国内陆高原大气CO2 及其δ13 C本底特征的成因 .  相似文献   
70.
切割钢渣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如何有效处理和利用这些废渣具有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废物资源化的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河北邢台钢铁厂中切割钢渣为过硫酸盐(PS)活化剂,活化过硫酸盐(PS)去除水相中偶氮染料酸性红73(AR73),实验表明,25 mg·L~(-1) AR73在15 min内,其降解率为99.9%,TOC矿化率达58.6%.同时考察了钢渣投入量、PS浓度、初始pH值等影响因素对AR73降解效率的影响:随着PS浓度、钢渣投入量的增加,AR73的降解速率也逐渐增加;在pH为3~9时,AR73均可被有效去除,酸性条件更有利于AR73的去除.活性自由基猝灭实验表明,酸性红73的降解是通过自由基和非自由基两种机制实现的,且钢渣可多次回收重复利用.钢渣活化PS技术,还可有效去除蒽醌类染料(活性蓝19),其去除率为99.9%,矿化率可达92.0%;同时该技术对某印染废水(COD_(Cr)=5625 mg·L~(-1))的去除率达49.9%.本文所构建的切割钢渣活化过硫酸盐(PS)技术可应用于偶氮印染废水的处理,实现"以废治废"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