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51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342篇
基础理论   130篇
污染及防治   189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 毫秒
221.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the techniqu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elenium at ppt level and the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dissolved selenium in the environmental samples. By combining th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a fluorescent detector (FLD), this technique permits the determination of selenium at 0.001 μg/L for Se(IV) and 0.005 μg/L for Se(VI) and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of selenium for a sample volume of 20 ml. In the speciation procedure, Se(IV) is firstly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selectivity of 2, 4 - diaminonaphthalene (DAN), the Se (VI) and the total element concentration are determined after reduced to Se(IV) by boiling in 4 mol/L HCl and by digesting in HNO3-HClO4 mixture, respectively. Discussions are give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nium speciation in waters and soil water extract and solution pH, EH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TOC).  相似文献   
222.
泥沙灾害与泥沙灾害链的分类分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泥沙灾害是泥沙在其侵蚀、输移和沉积运动发生变异时产生的特殊灾害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通常的气象灾害、水灾害、生物灾害和地质灾害.泥沙灾害有着自身的分类系统和分级规则.泥沙灾害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从而获得不同的分类结果.泥沙灾害链是泥沙灾害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基于泥沙灾害特征及泥沙圈与其他圈层相互关系的考虑,从强度和破坏程度两个方面提出了泥沙灾害系统的分类方法,获得了较为完备的泥沙灾害分类.在泥沙灾害分类分级的基础上,还研究了泥沙灾害链的分类分级.泥沙灾害链的分类可以从受灾体和致灾体两个角度采用单指标和分级分类两种方法进行划分,但采用分级分类法更能体现出泥沙灾害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23.
试论荒漠生态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监测目的、监测对象、监测指标和监测数据的获取四个方面,论述了进行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从干旱荒漠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在我国开展荒漠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监测指标,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24.
管超  孙志伟  安民  段舜山 《生态环境》2011,20(4):640-645
为了探讨环境激素类物质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海洋赤潮藻的生态毒性效应,实验以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为测试对象,设置了7个NP质量浓度处理(0、0.1、0.2、0.3、0.4、0.5和0.6 mg·L-1),实验周期为96 h,测定了各处理组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光合色素质量浓度、丙二醛(MDA)摩尔分数以及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等指标。结果表明,NP对于球形棕囊藻的96 h EC50为0.42 mg·L-1;而且,随着NP质量浓度的增加,球形棕囊藻的生长速率、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光合色素质量浓度以及Fv/Fm等指标的下降幅度更加显著;随着NP质量浓度的增加,球形棕囊藻的MDA摩尔分数明显上升;NP低质量浓度(0.1 mg·L-1)暴露能够使球形棕囊藻的类胡萝卜素质量浓度、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和Fv/Fm等指标高于对照组,说明球形棕囊藻在NP暴露下能够产生毒物刺激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225.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极为重要。生殖系统是人和动物繁衍后代的重要系统,常见环境污染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正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秀丽隐杆线虫具有身体透明、品系丰富和遗传背景清楚等优点,为生殖毒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已对多种环境污染物的生殖毒性进行了评价。本文重点叙述了重金属、纳米材料、有机物等化学污染,辐射、磁场等物理污染,以及病毒等生物污染对秀丽线虫生殖系统的影响,并归纳讨论了环境污染物造成生殖功能障碍的几种主要机制,如氧化应激、DNA损伤、内质网应激以及神经损伤等,但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与其自身的物化性质紧密相关。环境污染物诱导的生殖毒性中不同响应机制之间的关联性、不同发育阶段的敏感性差异、污染物的传代效应以及有效的缓解方式的筛选等都有待进一步的开展。  相似文献   
226.
耐高温防腐涂料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分子量适中的环氧树脂对反应性有机硅低聚物进行共聚改性,充分利用有机硅树脂的耐高温性和环氧树脂的防腐性及高附着力。以此共聚物为成膜物,再采用合适的固化剂,添加适当的颜填料配成涂料。结果表明,在与适当的底漆配合使用下,该涂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及防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227.
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是全国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按照库区、影响区、上游区三个圈层的地域结构,对污染排放数据进行了统计,对污染构成的变化、污染产业的经济贡献和污染负荷比重、污染排放强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污染影响的地域结构变化趋势,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28.
本文报道灭幼脲Ⅲ号杀虫剂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试验结果.经在南北两地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灭幼脲Ⅲ号属非持久性农药,在作物和土壤中都较快地消失,在大白菜上的半衰期为3.8—14.0d,在土壤中为8.8—27.0d.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稀释2500倍,每亩每次按常规用药10g或加倍药量20g(有效成分)施药,喷施2或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三周时,灭幼脲Ⅲ号杀虫剂在大白菜的最大残留量为2.67ppm,在土壤中为13.81ppm.建议该农药在大白菜上的最高允许残留量(MRL)为3ppm,安全间隔期为21d.  相似文献   
229.
贾金平  周移  彭安 《环境科学》1989,10(4):40-44
本文对从高硫原油很容易制取的一种新的廉价萃取剂——石油亚砜(PSO)所合成的树脂,即PSO萃淋树脂处理低浓度甲基汞废水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范围内(pH5—8)树脂对甲基汞的吸附能力很强,吸附率≥99%(废水浓度为10—20ppb);随着流速的增加,吸附率下降幅度很小;树脂易再生, 十倍树脂体积的再生剂(4mol HCl),洗脱率可达97.9%,再生五个周期后,净化率未见明显变化;Mg~(2+)、Fe~(2+)(Fe~(3+)、Ag+、cu~(2+)、Hg~(2+)、PA(黄腐酸)及Cl~-的干扰实验表咀除Hg~(2+)、Ag+外,其他离子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30.
Wang  Xiaobing  Jin  An  Zhu  Meng  Feng  Chen  He  Hao  Huang  Zhigang  Li  Kaifeng  Wang  L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3,30(13):36098-36111

The wide use of polyacrylamide (PAM)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 generates a large amount of polymer-bearing wastewater featuring high viscosity and difficult viscosity reduction, making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increasingly difficult.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ducing the viscosity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polyacrylamide by using the plasma generated by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catalyst γ-Al2O3 is carried out. The law of plasma reducing the viscosity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polyacrylamide is studied under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amounts of γ-Al2O3 catalyst, discharge voltages,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polyacrylamide-containing wastewater. The mechanism of viscosity reduction of polyacrylamide is studied through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meter,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talytic viscosity reduction is the best when the discharge voltage is 18 kV and the discharge time is 15 min.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input of the γ-Al2O3 catalyst, the viscosity of the PAM solu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When the amount of γ-Al2O3 is 375 mg, the shear rate changes from 0.5 1/sec to 28 1/sec, and the viscosity of the solution containing polyacrylamide changes from 434.5 mPa·s to 40.2 mPa·s. The viscosity reduction rate of the PAM solution is 90.7%. After the catalytic viscosity reduction, the functional groups of polyacrylamide do not change much.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he catalyst has not changed, which is still Al, C, and 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