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441篇
基础理论   110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81.
结合激光雷达分析2014年春季南京地区一次大气污染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包青  贺军亮  查勇  程峰  李倩楠 《环境科学》2015,36(4):1187-1194
利用环境监测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数值模拟结果,结合激光雷达数据反演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分析了2014年5月26日至6月1日南京地区一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本次污染过程受到外源性沙尘和烟尘输入以及本地污染排放叠加影响.气象因素对污染物的生消起到了重要作用,低压、逆温等因素阻碍污染物扩散,最终强降雨的出现使本次污染过程终结.整个污染过程中大气边界层高度偏低且变化不大,大气形势稳定,污染物扩散困难.激光雷达可以有效探测气溶胶的垂直分层结构,能直观准确地反映出污染物的分布聚集情况以及时空变化,对大气污染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2.
18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河谷是我国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异质性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以其较好的光热等条件成为整个川西地区人口和城镇分布集中的核心地带,但是由于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和随之而来的人地矛盾,加之干旱河谷脆弱的生态系统,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探讨了干旱河谷气候成因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指出人类活动是叠加于自然因素作用之上的,不是起主导作用,大气环流、局地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造就了当今干旱河谷气候形成,是干旱河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气候特征具有:(1)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下降迅速,≥10℃的积温大,持续时间较长,地温稳定,在冬、夏季均能对地温起调节作用,但在部分地段有极值出现,对作物和林木生长造成不利影响;(2)降水较充沛,干湿季明显,但由于蒸发量大,表现为全年水分亏损,从作物和林木生长而言,雨季的水分亏损更为严重;(3)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等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4.
麦秸与奶牛场废水高固体混合厌氧发酵产甲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麦秸和奶牛场废水为原料,设计麦秸与奶牛场废水质量比1∶4(T1)、1∶3(T2)和1∶2(T3)以及对照(麦秸与水质量比1∶4(T4))4个处理,研究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甲烷含量、发酵前后麦秸理化特性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奶牛场废水与麦秸在中温、高固体条件下,厌氧发酵可以正常进行,且产气期延长2周以上,对甲烷含量的影响不大;厌氧发酵初始TS浓度对系统产气的影响较大,麦秸产气量随T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T1的产气效果最好,麦秸TS产气量为0.41 L.g-1,较T4提高了17.14%,平均甲烷含量为48.78%;厌氧发酵后,麦秸半纤维素含量大幅降低,纤维素含量少许降低,降低幅度均为T1>T2>T4>T3,木质素含量稍有增加,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FTIR和XRD的结果表明,厌氧发酵后,麦秸纤维素结晶区的相对含量增加,混合发酵可以促进厌氧微生物对麦秸纤维素结晶区的破坏.将麦秸与奶牛场废水(质量比)1∶4混合发酵产沼气是可行的,且促进了厌氧微生物对麦秸有机物的分解破坏,提高了麦秸产气量.  相似文献   
185.
目的 获得尾部结构的疲劳寿命和检查周期,满足民用直升机适航验证要求,保证飞机的飞行安全,开展复合材料尾部结构疲劳及缺陷容限试验技术研究。方法 介绍了尾部结构疲劳及缺陷容限试验专用试验台、气动冲击设备、柔性自动特征扫描成像无损检测系统等的设计及研制,采用研制的成套试验装置,实现尾部结构试验件连接约束和载荷边界的全面真实模拟、复杂载荷谱的精确控制、冲击损伤缺陷预制及缺陷自动识别与检测。结果 经试验验证,载荷误差小于2%,冲击能量误差小于2%,缺陷检测误差小于1 mm,各项指标都满足项目研究目标和技术指标要求。结论 研究成果在民用直升机研制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可为后续其他直升机尾部结构疲劳及缺陷容限疲劳试验提供良好的借鉴,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6.
成都市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惠  杨芸  田红  龙朝晖 《四川环境》2005,24(2):104-107
本文在对成都市危险废物产生及污染控制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危险废物管理经验,提出了成都市危险废物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7.
“泛珠三角”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实现区域整合发展,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不但有利于增强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参与世界分工。基于前期设计的区域间地缘经济关系测度和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数量测度、类型判别、评价和分析,以期达到指导云南省发展策略的制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8.
The ability of simultaneous biological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removal was investigated in a lab-scale continuous-flow two-sludge system. Alternating anaerobic and anoxic conditions were combined with contact oxidation stage for treating raw municipal wastewater. Long-term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contradiction of competing for the organic substrate between denitrifying bacteria and PAOs (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 in traditional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removal system has been resolved. The system can adapt to low influent COD/TN ratio (C/N). Furthermore the SRT (sludge retention time) of nitrifying sludge and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sludge can be controlled at optimal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 TP, TN, and NH4-N was 81.78%, 92.51%, 75.75%, and 84.47% respectively.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appropriate influent C/N should be controlled at the range of 3.8-6, while the optimal C/N to the system ranged between 4-5, and the BFR (bypass sludge flow rate) should be controlled at 0.35 around.  相似文献   
189.
采用臭氧氧化法对模拟废水中难生物降解的呋吗唑酮 (FTD)进行降解实验研究 ,藉助UV VIS ,IR ,1 H NMR谱图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研究表明 ,pH值显著影响臭氧氧化的反应机理 :酸性条件下 ,臭氧以自身氧化为主 ,可迅速破坏FTD分子的共轭结构 ,但氧化不彻底 ;只有在强碱性条件下且保持臭氧氧化始终以·OH自由基反应为主时 ,方能高效地对FTD分子及中间体进行取代、开环、破坏和氧化 ,生成二氧化碳、水、无机氮及少量残余甲醛、草酸和低级脂肪酸 ,持续反应可完全矿化 .  相似文献   
1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