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6篇
  免费   513篇
  国内免费   1470篇
安全科学   573篇
废物处理   162篇
环保管理   459篇
综合类   3188篇
基础理论   673篇
污染及防治   714篇
评价与监测   312篇
社会与环境   278篇
灾害及防治   22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227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415篇
  2012年   426篇
  2011年   473篇
  2010年   406篇
  2009年   404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利用CAMx(区域空气质量模型)中的PSAT(颗粒物源示踪技术),分析了重污染天气下分区域、分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对京津冀地区PM2.5的贡献,设计了分行业排放的环境影响效率系数(EESCR)计算方法,并对“电能替代”(以电力行业产能替代民用能源消耗)情景方案下的排放进行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在重污染天气背景下,电力行业排放对京津冀地区ρ(PM2.5)的贡献率较低,各地均低于10%,并且区域排放的贡献次序为京津冀以外地区>京津冀其他城市>当地,这与电力行业高架源排放的特征有关,而工业和民用行业对区域排放的贡献次序相反. PM2.5主要组分和前体物的分行业EESCR计算结果表明,电力行业ESSCR值均在y=1/2x趋势线之下,远低于其他行业,因此优先控制其他行业排放才是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关键.电能替代的情景模拟结果表明,电能替代是有效降低京津冀地区ρ(PM2.5)的可行方式. 研究显示,充分利用电力行业高架源排放的特点和便于集中处理的行业优势,尽力降低因产能增长带来的排放增量,实施电能替代可成为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42.
关军  蒋立红  张智慧 《环境科学研究》2016,29(11):1718-1724
研究建筑业物化能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建筑业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较为准确地研究建筑业物化能的影响因素,在构建部门拆分的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完全分解方法构建了完全结构分解模型.该模型将建筑业物化能影响因素分为列昂惕夫效应、强度效应和终端需求规模效应.采用该模型对2005—2010年建筑业物化能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部门拆分的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产业部门划分粗略和统计数据不可靠等因素导致的误差,提高结果可靠性.②2005—2010年建筑业物化能(以标准煤计,下同)增长了6.755×108 t,终端需求规模效应显著拉动了建筑业物化能的增长,其贡献率高达188%;列昂惕夫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物化能增长,其贡献率为42%;强度效应则较为显著地发挥了削减物化能的作用,贡献率为-130%.③相比传统模型,完全结构分解模型消除了分解残差(-7.399×108 t),从而提高了分析可靠性.从提高工程建设规划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和建筑维护,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造和智慧建造,促进建材生产过程节能减排和发展高性能建材等方面提出了控制建筑业物化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943.
余洋  杨军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7):2305-2313
2007年南京冬季雾外场综合试验期间,雾、霾交替持续的最长时间达100 h以上。利用大气气溶胶粒子和雾滴数浓度尺度谱分布、能见度、相对湿度等同步观测资料,从Mie散射理论出发,研究了雾、霾不同阶段大气消光特征,重点分析了大气气溶胶粒子和雾滴在雾、霾持续和转化过程中的消光作用。结果表明,雾、霾过程不同阶段平均能见度的大小关系为:雾<湿霾<霾~轻雾。平均而言,雾阶段雾滴和气溶胶粒子的消光作用相当,其中,雾滴消光波动幅度大于气溶胶粒子消光,能见度的变化趋势主要由雾滴的消光决定。湿霾、霾和轻雾阶段的消光主要由气溶胶粒子造成。湿霾阶段的低能见度是由于大量积聚模态的气溶胶粒子在较高相对湿度环境中吸湿增长所致。霾阶段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达到最大,核模态粒子占总数浓度的80%左右,是导致该阶段能见度较低的主要原因。轻雾阶段气溶胶粒子的消光系数最小,但雾滴可提供10%~15%的消光贡献,导致能见度与霾阶段相当。  相似文献   
944.
王学华  刘峰  赵军  李蕾  王浩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0):3736-3744
采用"UASB-缺氧好氧-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进行中试处理研究.结果发现,UASB反应器不仅可以解决印染废水可生化性低、色度高的问题,还对废水中的碳、氮、硫具有协同去除作用,优化条件下UASB可将废水B/C从0.18~0.26提高至0.4以上,对色度、COD、TN、SO_4~(2-)、S~(2-)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0%、36.4%、38.5%、77.5%、60.1%.同时,为了探究碳、氮、硫协同去除机理,对优化条件下的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UASB反应器内存在硫酸盐还原、厌氧氨化、同步脱硫反硝化和硝化反硝化4种作用,从而造成了碳、氮、硫的同步去除.菌种鉴定未发现产甲烷菌,说明产甲烷菌受到了抑制,UASB反应器很好地停留在了水解酸化阶段.进一步结合小试研究得出,硫酸盐还原是促使硝化反硝化、脱硫反硝化产生的原因,同时也促进了有机物去除.总体而言,硫酸盐还原促进了碳、氮、硫的协同去除.  相似文献   
945.
文章重点介绍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运行、管理及应用,提出了标准化、智能化、实用性、统一性、可升级和可扩展性相结合的系统建设原则,从加强运营维护、完善监管机制、加强质量管理、严格绩效考核、科学审核数据五方面探讨了系统运行管理模式,强调自动监测数据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应用.文章最后对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推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发展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6.
利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指数对经过15d生物改性前后腐殖酸的组分和结构进行表征,并比较了生物改性前后3种腐殖酸对17β-雌二醇(E2)的结合作用;而且研究了结合后的腐殖酸介导微生物降解E2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元素分析后,生物改性前的腐殖酸OLHA、OLFA、OSHA和生物改性后的腐殖酸BLHA、BLFA、BSHA的(N+O)/C值分别为0.801、1.214、0.820和0.629、1.080、0.797;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生物改性前后的SUVA_(254)指数分别为0.146、0.023、0.073和0.179、0.036、0.011;生物改性前后荧光指数(FI)分别为:0.723、3.385、2.757和0.681、3.017、1.702.上述3种表征手段分析得出腐殖酸的极性是一致的,即改性后的腐殖酸要比改性前的腐殖酸极性小.此外,在30h内5mgC/L的腐殖酸生物改性前后对3mg/L的E2的结合效率分别为31.37%、4.96%、25.86%和37.78%、6.03%、29.92%,明显发现改性后的腐殖酸对E2的结合作用增强;5 mgC/L的腐殖酸生物改性前后对3mg/L的E2的30h内的生物降解效率分别为46.28%、15.96%、38.76%和51.11%、17.30%、44.33%,而且同等浓度下的腐殖酸对E2的结合作用越大其介导微生物降解E2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47.
磁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磁分离技术具有分离速率快、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占地少、投资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随着超导高梯度磁分离技术以及磁分离器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其在水处理领域极具潜能.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和总结了目前主要磁分离技术(例如,磁场直接应用、磁絮凝-磁分离、磁吸附-磁分离、磁催化-磁分离及磁分离耦合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近年来磁分离技术在国内水处理行业中的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推广现状,分析了磁分离技术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的优势和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限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虽然磁分离技术目前已经成为水处理领域一项广泛应用的分离技术,但在机理研究、特异性磁种制备、磁体技术与磁分离器设计、磁分离工艺优化及实际的工程应用推广上仍存在一定的滞后,需要进一步的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48.
Polyurethane foam(PUF)passive samplers were deployed and tree bark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15 sites across western China in 2013,and the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OCP)concentrations in th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and its degradation products(collectively called DDTs),hexachlorocyclohexanes(HCHs),and hexachlorobenzene(HCB)were the dominant OCPs in the PUF samples and tree bark samples.The mean DDTs,HCHs and HCB concentrations were 33,22 and 18 ng/sample in the PUF samples,and 428,74,and 43 ng/(g lipid weight(lw))in the tree bark,respectively.The OCP concentrations in the air,calculated using PUF–air and tree-bark–air partitioning models,were of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Both sample types showed that relatively fresh inputs of DDT and HCHs to the environment have occurred in western China.Meanwhile,PUF passive sampl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use of tree bark samples as passive samplers.The OCP compositions in the PUF and tree bark samples were different.Only the relatively stable OCPs(such as HCB,β-HCH and p,p′-dichlorodiphenyldichloro-ethylene(DDE))were consistent in the PUF and tree bark samples.  相似文献   
949.
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研究了2007年秋季黄海、东海海域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7.25~766.00μg/L,平均浓度为(97.37±86.35)μg/L,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近岸POC的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垂直分布呈现除底层外随着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海水中POC浓度与浊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绿素a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POC主要来自于陆源输入。对不同海区POC的垂直分布和周日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区由于水深较浅,POC的垂直分布比较均匀,POC周日分布除了受到生物周日活动的影响外还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长江口附近海区悬浮颗粒物浓度大小是POC浓度和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垂直分布上表现出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东海陆架区POC的垂直分布和周日变化均受到生物活动和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受黑潮影响的海域POC的浓度都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50.
建立了基于组合权重法的长江口生态评价系统,并对2008年长江口生态监控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监测区域已经没有健康海域,5月份健康状况要稍好于8月份.该评价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客观、准确,能为生态监控区的监视、监管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