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4篇 |
免费 | 160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4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15篇 |
综合类 | 343篇 |
基础理论 | 55篇 |
污染及防治 | 31篇 |
评价与监测 | 34篇 |
社会与环境 | 19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探究沈阳市郊区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于2017年8月24日—9月2日采用2,4-二硝基苯肼固相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沈阳市郊区醛酮类化合物进行观测分析,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部分有毒有害醛酮类化合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并利用比值法对醛酮类化合物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醛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日均值范围为23.16~38.38μg/m3;质量浓度最高的4种醛酮类化合物依次是丙酮、甲醛、正丁醛和乙醛,其质量浓度日均值的平均值分别为8.71、5.90、5.48和2.95μg/m3.对·OH消耗速率(LOH)贡献较大的醛酮类化合物物种是正丁醛、甲醛和乙醛,臭氧生成潜势贡献(OFP)较大的醛酮类化合物物种是甲醛、正丁醛和乙醛,在研究区影响醛酮类化合物光化学反应活性的物种主要是甲醛、乙醛和正丁醛.研究区观测期间,环境空气中甲醛和乙醛的致癌性风险值分别为1.18×10-5和5.91×10-6,对暴露人群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乙醛的非致癌风险值为... 相似文献
112.
在山东省范围内采集农田表层土壤样品91个,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SPs)的含量和组成,分析了其分布特征,比较了大田土壤和大棚土壤中该类农药含量的差异,并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总含量(∑7SPs)范围在0.01-88.51 μg·kg-1之间,均值为5.65 μg·kg-1.与国内其他地区农田土壤相比,山东省农田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山东省各地区的拟除虫菊酯含量存在差异,但组成相近,均是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比例较高.部分地区大棚土壤中的含量高于大田土壤.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农田土壤个别采样点中甲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具有生态风险,三分之一的采样点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其余采样点不存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3.
针对长北项目工艺变更管理的情况,阐述了长北项目工艺变更管理在程序控制、技术支持和审核保证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目前长北项目工艺变更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并通过实例讲解工艺变更管理在长北项目的应用,对于提高合作项目工艺变更管理水平,提升HSE业绩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4.
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组成中肋骨条藻优势种群的海洋微藻为研究对象,以我国近海水体中存在的3种丰度较高的多溴联苯醚同系物为代表,包括2,4,4'-三溴联苯醚(BDE-28)、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和2,2',4,4',5-五溴联苯醚(BDE-99),研究了硝酸盐浓度(0、128、512μmol·L-1)和磷酸盐浓度(0、8、32μmol·L-1)对中肋骨条藻优势种群生化成分和富集3种多溴联苯醚的影响,分析了中肋骨条藻优势种群对多溴联苯醚的富集量与生化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单位藻细胞的富集量呈现降低趋势,硝酸盐浓度为0μmol·L-1时,3种多溴联苯醚同系物每106cells的富集量为3.93-5.01 ng,而硝酸盐浓度为512μmol·L-1时,每106cells富集量为3.53-3.94 ng,降低了10%-23%;不同硝酸盐浓度下单位体积藻液富集量差异较小,随硝酸盐浓度的升高,BDE-99和47富集量分别从0.180和0.179 ng·mL^-1降低到0.167和0.150 ng·mL^-1,BDE-28没有出现明显差异。与硝酸盐相似,多溴联苯醚单位藻细胞富集量也随着磷酸盐浓度的升高而呈现出降低的趋势,每106cells的富集量从磷为0μmol·L-1的3.04-3.28 ng降低到32μmol·L-1时的2.27-2.73 ng;不同磷酸盐浓度下单位体积藻液的富集量差异不显著,其中BDE-99富集量范围在0.188-0.190 ng·mL^-1,随磷酸盐浓度的升高,BDE-47和28富集量略有降低,从0.20 ng·mL^-1降低到约0.16 ng·mL^-1。中肋骨条藻优势种群单位细胞对多溴联苯醚富集随着营养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原因是营养盐浓度影响了其细胞生化成分,其中脂类含量与富集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对3种同系物富集量的比较发现,随多溴联苯醚同系物的Kow降低,富集量总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5.
深部大跨度硐室在高应力下常出现明显的围岩变形破坏,严重的会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甚至引发事故。以新庄煤矿机头硐室受围压破坏变形为工程背景,分析机头硐室巷变形破坏的地质因素,提出采用顶部卸压法进行硐室维护的方案,并模拟卸压前后围岩应力及变形的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顶部卸压后,硐室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围岩应力下降和向深部转移;硐室顶底板围岩铅垂应力及两帮水平应力均减小,顶板围岩铅垂应力平均减少61.5%,底板浅部0-2 m区间内围岩铅垂应力接近0,水平应力平均减小75.4%。从模拟结果看,顶部卸压实施后有利于机头硐室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16.
高速公路交通救援资源派遣方法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指挥调度中心救援效率,将适合高速公路交通救援资源派遣的匈牙利法、直接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分别从基于资源派遣方法的数学特征、高速公路交通救援点配置情况和交通事故救援实施3个方面对各方法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并结合指挥调度中心现有资源派遣实际,制定出交通救援资源派遣规则。以南京市周边高速公路网为例,根据适用条件选用合适的交通救援资源派遣方法和派遣规则,进行救援资源的派遣决策,为指挥调度中心高效地派遣交通救援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117.
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分区及其气象干旱时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5年逐月降水格点数据,首先通过系统聚类法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进行降水分区,然后以标准化降水指数为指标,结合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各亚区气象干旱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上,可将长江中下游流域分为6个降水亚区,即:大巴山地农业区(Ⅰ)、湘鄂贵渝山地农业区(Ⅱ)、鄂中东平原农业区(Ⅲ)、湘赣平原丘陵农业区(Ⅳ)、鄱阳湖平原农业区(Ⅴ)和长江三角洲平原农业区(Ⅵ)。(2)不同降水亚区干湿事件交替过程存在差异,Ⅵ区与其它亚区差异较大,Ⅱ区、Ⅳ区和Ⅴ区的干湿事件具有相似的时间演变模式;除Ⅵ区外,2000年后其它降水亚区干旱发生频率增加明显。(3)不同降水亚区气象干旱的第一主周期存在差异,北部(Ⅰ区、Ⅲ区、Ⅵ区)和南部(Ⅱ区、Ⅳ区、Ⅴ区)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但各气候亚区大都显示出3.5年左右的显著周期。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流域各亚区气象干旱驱动因素的解释、干旱监测计划的制定、水资源的管理和旱灾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8.
长江上游未来50年水土流失变化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长江上游未来50年水土流失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相对稳定的地貌、地质因素、可能突然发生的地震因素,具有波动特性变化的气象因素和具有双重性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分析结果认为,长江上游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6.4万km^2,经过治理后,2050年长江上游可减少土壤侵蚀量8.06亿t,河流年均输沙量减少为3.04亿-4.56亿t。 相似文献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