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4篇 |
免费 | 160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4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15篇 |
综合类 | 343篇 |
基础理论 | 55篇 |
污染及防治 | 31篇 |
评价与监测 | 34篇 |
社会与环境 | 19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42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71.
从长期施用农家肥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SQ2,经形态学和16S rRNA同源性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实验研究了菌株SQ2对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特性,通过改变碳氮比、pH、接种量、碳源、温度和转速考察了菌株异养硝化条件,并探究了菌株耐高氨氮特性.结果表明,在28℃、180 r·min~(-1)好氧条件下,菌株SQ2对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去除率分别达到100%、99.6%和96.9%,异养硝化体系中氮源降解速率、COD去除速率及菌株生长量均要高于好氧反硝化体系.菌株SQ2异养硝化最适条件为:碳氮比为12,pH为7~9,接种量为5%,碳源为琥珀酸钠,温度为28℃,转速为180~220 r·min~(-1).菌株SQ2具有良好的耐高氨氮特性,对实际高氨氮猪场废水脱氮效果良好,在高氨氮污水等生物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2.
在2016年7月~2017年5月期间,运用静态箱法对胶州湾潮滩湿地系统的CHBr3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对影响CHBr3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潮滩湿地是CHBr3的排放源,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释放CHBr3的通量均值分别为10.92nmol/(m2×d)和8.96nmol/(m2×d),说明互花米草湿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CHBr3的排放.不同潮滩湿地之间CHBr3的排放通量有明显区别.互花米草湿地在夏秋季节较高的CHBr3通量可能主要是受温度和植被生物量的影响,光滩在冬春季节较高的CHBr3通量可能与冻融循环过程有关.胶州湾潮滩湿地环境因素变化比较复杂,CHBr3的排放通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温度对CHBr3排放通量的影响显著,而植被生长状况、水盐条件和营养元素等对CHBr3排放通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73.
研究了5种不同结构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率,对比发现具有Gemini双子结构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比普通的单链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率高,且烷烃链越长去除效果越好。以去除效率最高的16-6-16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6-6-16用量、藻液浓度、pH及离子强度等对除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16-6-16用量的增加,藻细胞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在较高的藻密度(A683nm=0.402)下,仅需5 mg/L的16-6-16即可破坏藻细胞的完整性,导致其死亡,当16-6-16的用量达到20 mg/L时,24 h后的藻细胞及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达90%;固定16-6-16的投加量为20 mg/L,随着藻浓度增大,16-6-16的除藻效率提高;当铜绿微囊藻的光密度值在A683nm=0.402时,除藻效率最高;16-6-16除藻的最适宜pH为7~9;随着溶液离子强度增加,除藻效率降低。最后根据透反射生物显微镜观察灭藻前后藻细胞微观结构的变化及藻液Zeta电位的测试,初步探讨了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灭杀铜绿微囊藻的机理。 相似文献
474.
475.
本论文用静态实验法研究了重金属镍(Ni2+)离子在海泡石上的吸附行为和机理,考察了平衡时间、pH值、离子强度、腐殖酸、背景电解质阴、阳离子等水化学条件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Ni(Ⅱ)在海泡石上的吸附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达到平衡.Ni(Ⅱ)在海泡石上的吸附受体系pH值和离子强度影响很大,在酸性条件下,主要吸附机理是外层络合和离子交换,而在碱性条件下,主要的吸附机理是内层络合.背景电解质阴、阳离子对Ni(Ⅱ)在海泡石上的吸附有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在低pH值下,腐殖酸在海泡石上吸附后形成了新的表面络合物而增强Ni(Ⅱ)的吸附,而在高pH值的条件下,腐殖酸存在于吸附体系时,Ni(Ⅱ)的吸附量明显小于Ni(Ⅱ)/海泡石吸附体系.本为的研究结果为环境中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核素的危害评估和有效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476.
477.
阿魏酸和香豆素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藻液D680、叶绿素a、电导率(EC)值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阿魏酸和香豆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阿魏酸和香豆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产生"低促高抑"作用,浓度高于100 mg.L-1的阿魏酸和香豆素对铜绿微囊藻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200 mg.L-1的阿魏酸和香豆素第6 d的平均抑藻率分别为80.3%和58.0%.在高浓度阿魏酸和香豆素抑制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迅速降低、EC值和O.2-含量明显增大,说明化感物质可能通过破坏细胞膜、增加O.2-含量、降低叶绿素a含量等作用抑制藻细胞的生长.此外,种子发芽实验结果表明,阿魏酸较香豆素毒性小. 相似文献
478.
采用3种不同工艺处理南方某水库水,研究了各工艺中超滤单元运行情况和膜污染原因。对于水库原水直接超滤的工艺A,跨膜压差随运行时间的延长持续增长;对于投加混凝剂后的絮凝出水和沉淀出水再进行超滤的工艺B和工艺C,跨膜压差随运行时间的延长增长不显著。对比3种工艺进水/出水基本水质,浊度与无机金属类物质不是导致膜污染的主要因素。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水库原水与絮凝和沉淀出水相比,有较高浓度的富里酸和腐殖酸类有机物。ATR-FTIR分析表明含C-OH基团的腐殖酸类有机物会在直接过滤水库原水的超滤膜表面累积,是造成超滤膜不可逆污染的主要物质。对于该水库原水,投加混凝剂后不经沉淀的短流程工艺可有效减缓上述有机物造成的膜污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79.
为了高效处理地下水中的As(Ⅲ),设计了一种流通式电芬顿处理系统,考察了电流密度、pH、曝气速率、流速、电解质浓度以及共存离子等关键因素对As(Ⅲ)去除率的影响。此外,对电芬顿体系中As(III)的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系统在连续运行下的处理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电流密度为7.6 mA·cm−2、pH为6、流速为20 mL·min−1、曝气速率为80 mL·min−1、电解质浓度为100 mg·L−1),地下水中As(Ⅲ)的去除率接近100%,该系统可以在近中性的pH范围内发挥作用;在连续运行条件下,该系统能够保持良好的处理稳定性;在电芬顿反应体系中,·OH和HO2·能够共同促进As(III)的去除。水体中生成的As(Ⅴ)、Ni、Fe等能够在流通式系统中被过滤器有效地拦截,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发生,污染水体得到净化。以上结果可为流通式电芬顿系统处理含As(Ⅲ)的地下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