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16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
组合法在塔里木盆地石油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塔里木盆地石油产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数与产量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采用通常的数学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分析,鉴于此,本文利用灰关联度对塔里木盆地石油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中选择关联度较大的因素作为影响元,利用GM(1,1)和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组合预测模型,对塔里木盆地石油产量发展趋势进行短期预测,运用翁氏旋回预测模型在短期预测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石油产量进行中长期预测,其预测结果对决策者制定勘探战略、优化勘探项目、确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对油气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了解土壤磷素积累特征对调控磷肥使用、降低农田磷素的环境风险和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小流域为对象,分析了18年来(1986~2004)综合治理条件下流域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溶性磷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截至到2004年,流域磷素积累由塬面逐步向塬坡和沟道扩展。2004年,农田土壤全磷(752 mg·kg-1)和Olsen-P(20.2 mg·kg-1)较1986年分别提高了45%和3.5倍,相当于每年全磷提高13 mg P·kg-1,Oslen-P每年提高1.0 mg·kg-1,流域50%的农田土壤Olsen-P含量超过15 mg kg-1。与1993年大规模建立果园时相比,果园土壤全磷每年提高20~30 mg P·kg-1,Olsen-P每年提高3~4 mg·kg-1,2004年已有70%的果园土壤Olsen-P含量超过15 mg kg-1。20~60cm土层的果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也逐渐提高。但林草地的全磷没有显著变化,Olsen-P依然低于5.0 mg kg-1。1986年以来,无机磷肥的持续投入是流域土壤磷素积累的主导因素。流域土壤Olsen-P与全磷存在显著地(p<0.001)线性相关关系;水溶性磷与Olsen-P含量呈显著地(p<0.001)指数函数关系。土壤磷素大量积累已成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区当前十分迫切的农田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3.
中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颁布实施并于1996年修订且于2000年进行了修改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已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及评价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修订. 针对1996年以来国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新进展,研究了美国、欧盟、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家、地区和组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就主要污染物控制项目、浓度限值、达标的统计要求及标准实施要求等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结果表明,PM10,SO2,NO2,CO和Pb等仍是绝大多数国家共同控制的污染物,发达国家增加了PM2.5项目,并有增加苯、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趋势. 中国未规定污染物达标的统计要求,更没有具体的环境质量标准实施要求,相对放宽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建议未来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工作中应综合考虑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4.
随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持续使用与排放,世界各地的地表水、海水、地下水、污水厂进出水中均已频繁检测到该类药物,这对生态系统中各种非靶标生物造成了一定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两种典型的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Diclofenac)和醋氨酚(Acetaminophen)对中国特有物种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显示,醋氨酚的毒性较弱,当浓度达到48.4 mg·L-1(NOEC)时,稀有鮈鲫的孵化率、死亡率、异常率、全长和干重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而双氯酚酸的毒性则较强,当浓度达17.8 mg·L-1(LC10)时,即可导致稀有鮈鲫孵化率下降,当浓度达到10.2 mg·L-1(LOEC)时,即可造成幼鱼外观和行为的显著异常,表明双氯芬酸对稀有鮈鲫的孵化和生长均产生了一定的致毒效应.同时,根据稀有鮈鲫和几种常用模式生物之间的孵化率、孵化后存活率、体长和双氯芬酸敏感性的比较结果,可认为稀有鮈鲫适用于污染物对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效应的评估.  相似文献   
75.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差距过大、城乡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城乡动态均衡的发展过程。聚落镶嵌、交通可达、发展均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表象。基于空间视角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分析、可达性分析和耦合协调分析等方法揭示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要素格局特征,并结合回归模型探究其形成机制。结论如下:(1)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结构优化的进程,可以从城乡聚落连通性、城乡交通便捷性和城乡发展均衡性等方面研判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2)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各要素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综合水平指标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可划分为协调融合型、协调关联型和欠协调分割型三种地域类型。(3)经济发展水平、城乡规模、产业关联是影响该区域城乡空间融合的关键动力因素,而传统农业和工业的推动作用不显著。镇域和村域尺度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后续工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6.
对河北省南部地区28座典型变电站场地土壤中16种优先控制的PAHs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变电站场地土壤中PAHs总量为223.48~1681.17μg/kg,平均值为443.94mg/kg.变电站整体PAHs处于轻微污染水平.利用特征组分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分析了污染源类型及贡献率,结果表明,变电站土壤中PAHs主要是石油及其衍生产物污染源,其中生物质和煤炭燃烧等化石燃料燃烧占42.1%,石油及其衍生产物污染源(变压器油、柴油和汽油等混合源)占57.9%.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变电站土壤中PAHs致癌风险较高,非致癌风险相对较低,被测变电站中有潜在致癌风险站点占比为11%,经口摄入和皮肤接触是致癌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变电站场地内PAHs的生态风险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7.
黄河口典型潮沟土壤碳氮分布特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黄河三角洲盐沼土壤碳氮含量在潮沟水系中的时空分布特征,选取黄河口一条典型的潮沟系统,采集一、二、三级潮沟表层土壤,探寻土壤有机碳、总氮与土壤容重、盐度、pH等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在时空尺度上表现出极大的异质性特征。时间尺度上,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空间尺度上,一级潮沟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平均值(2.9 g·kg-1、0.36 g·kg-1)大于二级(1.4 g·kg-1、0.18 g·kg-1)、三级(1.6 g·kg-1、0.21 g·kg-1)潮沟。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总氮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1)。盐沼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受土壤水盐条件的影响,而潮沟水系的树状结构对水盐条件的影响是导致土壤碳氮含量时空差异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8.
对城市雨水地下回灌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城市扩张带来雨水径量增大,排出时间缩短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后果,对城区雨水回灌地区的效益进行了讨论,分析城区雨水径流水质污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严重,主要受到地面条件,屋面材料,气温,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等影响,根据对雨水水质的研究结果,分析了雨水回灌地下的条件及必要的雨水处理措施,对雨水回灌技术作了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9.
以北京昌平区某地大气PM_(2.5)和重金属污染状况为研究对象,应用射线法与XRF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技术,对PM_(2.5)浓度和其重金属组分浓度进行同步监测,以重金属元素为污染物示踪因子进行污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该区域PM_(2.5)平均质量浓度达92μg/m~3,Ca、Fe、K元素含量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该区域PM_(2.5)元素影响因素主要为工业和生活燃料燃烧、冶金工业废气、扬尘3类,贡献比分别为52.42%、26.82%、13.10%。  相似文献   
80.
淹水厌氧条件下腐殖酸对红壤中铁异化还原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观测淹水厌氧条件下分别添加及共同添加葡萄糖和不同制备来源的腐殖酸,对红壤中铁的异化还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单独培养条件下,Fe(Ⅱ)浓度培养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添加葡萄糖促进了铁的异化还原,培养至12 d其Fe(Ⅱ)浓度为培养前的25倍.腐殖酸不能作为电子供体促进铁的异化还原,单独添加时红壤中Fe(Ⅱ)浓度没有发生变化,而同时添加葡萄糖情况下,培养前期促进而后期减弱铁的异化还原,其Fe(Ⅱ)浓度增幅仅为单独添加葡萄糖处理的35%.腐殖酸的浓度对红壤中铁的异化还原作用有影响,浓度为2.00 g/kg时培养前期促进而后期减弱铁的异化还原,低浓度时(0.20和0.02 g/kg)影响很小.不同制备来源的腐殖酸对红壤中铁异化还原过程的影响不同.培养前期,从山西大同风化煤(HAs)、河南巩县褐煤(HAh)和云南昆明滇池底泥(HAk)中提取的腐殖酸都促进了红壤中铁的异化还原;培养后期,HAk依然发挥促进作用,其Fe(Ⅱ)浓度始终高于G处理,而添加HAs和HAh的处理培养至7 d Fe(Ⅱ)仅为单独添加葡萄糖处理的14%和25%,减弱了铁的异化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