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0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718篇
安全科学   458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195篇
综合类   1922篇
基础理论   276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198篇
灾害及防治   9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31.
总量控制区域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方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区域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平权函数"和"平权排污量"保证初始排污权分配的现实性和公平性;通过引入"有效环境容量"保证初始排污权分配与环境质量目标相一致作为简化实例,本方法应用于某区域SO2排污权的初始分配,该区域包括3个子控制区、12种行业类型.分配结果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32.
潘多拉菌LX-1菌株对二氯甲烷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能以二氯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好氧降解菌LX-1(Pandoraea pnomenusa LX-1).单因素试验表明,适宜菌株LX-1生长的pH和环境温度分别为7.0和35℃,培养基里添加1%的NaCl有助于LX-1的生长及对DCM的降解,二氯甲烷的最大耐受浓度达到了1500mg·L-1.菌株LX-1降解1mg二氯甲烷能产生0.8083mg Cl-和0.3838mg CO2,脱氯率和矿化率分别达到了96.8%和74.15%.培养液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降解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pH呈下降趋势,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推测菌株在代谢二氯甲烷的过程中产生了水溶性小分子酸类(如甲酸)等结构较为简单的有机物,它们最终将被矿化为CO2、H2O和细胞生物量.  相似文献   
533.
构建湿地中试系统基质剖面微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对稳定运行的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中试系统基质进行分层采样,测定微生物数量,生物量氮,酶活性,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以及呼吸作用等各项指标.结果表明,上行流和下行流池0~10cm的基质层中好氧微生物数量高出30~55cm的层面1~2个数量级;反硝化细菌除下行流池0~10cm的层面外其他基质层数量都达到107个/g干土以上.0~20cm的基质层中脲酶活性明显高于30~55cm的层面;而0~10cm的层面中脱氢酶活性明显高出10~55cm的层面2~5倍.硝化反硝化作用广泛存在于基质中,硝化作用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0~10cm的基质硝化作用强度要比40~55cm层面的高出20%;反硝化作用的空间差别很小,其作用率最低也达到85.5%.  相似文献   
5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和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称千烟洲站)的历代科研工作者从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到农业科技攻关示范,再到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一步一个台阶,不仅为红壤丘陵区的生态恢复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论文以千烟洲站的发展为主线,对南方山区生态环境观测成果与发展进行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535.
复合养殖系统中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人工湿地和养殖塘构建了复合养殖系统,通过设置不同塘间水质差异,调查了斑点叉尾鮰鱼鱼种培育段和成鱼养殖段不同梯度下的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并探讨了种类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养殖阶段的循环塘中,轮虫的种类丰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浮游甲壳动物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成鱼养殖阶段对照塘中轮虫的种类丰度高于循环塘P1、P2;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丰度则低于P1、P2;高养殖密度塘P3中,3种形态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均低于对照塘.15种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以及种类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种类丰度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水体的营养状态,水体的物理特征对种类丰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36.
大气CO2中放射性碳同位素(14C)的水平可以反映化石源CO2的影响程度,这对于评估我国目前化石源CO2的排放状况和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概述大气14CO2采样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大气14CO2观测的起源和主要的源汇过程,重点论述了大气14CO2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阐述了化石源CO2浓度的估算方法及14CO2在国内外化石源CO2示踪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大气14CO2观测在我国化石源CO2示踪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正确地开展大气14CO2的观测研究,深刻地理解特定区域大气14CO2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化石源CO2的分布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7.
实验采用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与好氧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对糖蜜发酵废水进行处理.重点考察了组合工艺对发酵废水的处理效能,包括甲烷的产生效率、污染物(COD、NH4+-N和TN)的去除效能.实验结果表明:控温条件下[(35±1)℃]、进水COD约为2250mg/L、pH在为6.0左右时,EGSB对发酵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75.6%,甲烷的容积产气速率为0.48m3/(m3·d).MBR在溶解氧(DO)为1~2mg/L左右时,采用曝气-搅拌交替运行方式处理EGSB出水,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并且在曝气3h-搅拌1h交替运行条件下,NH4+-N、TN去除率分别为85.13%、58.57%,而最终COD去除率达到85%.  相似文献   
538.
为了解不同流域水陆过渡带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对闽江上游、太湖西部和洪泽湖西部这3个研究区土壤及沉积物氮磷的总量和有效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方式对区域环境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西部研究区土壤氮磷总量均高于其他两个流域,洪泽湖西部研究区沉积物氮磷含量均高于土壤.研究区有效态氮磷的分布趋势整体与总氮总磷分布趋势一致,太湖西部与洪泽湖西部的有效态氮磷占比高于闽江上游流域,沉积物有效态氮磷占比高于土壤.土壤及沉积物理化性质如pH值、有机质及铁铝氧化物对氮磷元素及其有效态的影响较大,但不同流域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不同流域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方式明显影响了滨岸带氮磷的分布,人类活动方式对氮磷形态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39.
人口增长胁迫下的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人口和耕地、草地、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数量增减和相互转化。该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人-地关系平衡模型,对1970~1995年和未来50年全球人口增长胁迫下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球25年来,在人口增长了546%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并没有大幅度增减。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是以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为标志的农业技术进步使土地生产率提高了639%,从而抵消了人口增长胁迫耕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森林面积相应减少的压力。②未来50年当中,人口将增加74%,达到100×10,人均耕地、草场和森林面积将分别减少到低于013hm、034hm和037hm,在此情况下,由于将耕地面积扩大74%不大可能,现有全球土地利用(覆盖)格局能否保持稳定的关键是依靠农业技术进步使耕地生产率提高74%以上。③由于在原有维持土地覆盖变化相对稳定的机制中,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在未来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假定现有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现有耕地生产率水平不变,到2050年,耕地仍能养活比届时地球上预测生存人口还  相似文献   
540.
以地下水循环井技术(GCWs)修复含水层低渗透性透镜体内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含水层内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演化过程,构建了评估循环井修复低渗透性透镜体二级污染源修复效率的评价方法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污染物平均浓度、污染物修复的时间累积效率系数和界限流线的几何特征及其上渗流入渗角度,分别用以评价瞬时修复效率、时间累积修复效率和渗流模式对污染物修复效果的影响.同时,利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不同工况下循环井驱动的低渗透性污染源的反向扩散过程,并利用所构建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随注水口高程降低或抽水口高程升高,循环井的修复效率总体呈递减趋势,其中,注水口略高于或抽水口略低于透镜体时修复效率较高;(2)循环井注水/抽水的质量通量越大、透镜体的长宽比系数越大、透镜体距离循环井越近,其修复效率越高;(3)界限流线位于以透镜体中心为原点的二、三象限时,循环井的修复效率较好;其上渗流入渗方向垂直于透镜体的上水平界面时,修复效率较高;随界限流线与透镜体的上界面法线夹角增大,修复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