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9篇 |
免费 | 417篇 |
国内免费 | 83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8篇 |
废物处理 | 53篇 |
环保管理 | 195篇 |
综合类 | 1970篇 |
基础理论 | 276篇 |
污染及防治 | 191篇 |
评价与监测 | 131篇 |
社会与环境 | 198篇 |
灾害及防治 | 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226篇 |
2021年 | 198篇 |
2020年 | 228篇 |
2019年 | 164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199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149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165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208篇 |
2010年 | 172篇 |
2009年 | 185篇 |
2008年 | 167篇 |
2007年 | 149篇 |
2006年 | 172篇 |
2005年 | 150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论文基于粮食系统视角,从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系统的作用、保障粮食安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适应性策略出发,揭示粮食安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系统梳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粮食系统不确定性增加,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加剧;2)粮食需求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粮食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3)多尺度有机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需在微观上“藏粮于技”实现提质增效,在中观上“藏粮于地”注重生态建设,在宏观上坚持市场为主导完善粮食政策体系。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研究呈现从单一学科、单一维度、单一手段向依靠多学科开展多尺度、多要素、系统综合集成研究保障粮食安全转变,从高碳粮食系统向低碳高效粮食系统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22.
为了解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北京大气污染物和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贡献的影响,采用浓度特征对比、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011年2月1日-3月1日期间的PM10、气态污染物、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等在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的燃放会在短时间内加重PM10颗粒物污染,集中燃放期(含除夕、春节、正月初五、元宵节)ρ(PM10)和φ(SO2)(分别为232μg/m3和40.2×10-9)是非集中燃放期(63μg/m3和16.0×10-9)的3.7和2.5倍,燃放烟花爆竹对ρ(PM10)和φ(SO2)的小时贡献率分别达到56.8%和35.6%;但对φ(CO)、φ(NO)、φ(NO2)无显著影响.而观测期间由其他因素导致的污染期ρ(PM10)和各气态污染物小时体积分数有所增加,分别是非集中燃放期的3.0~8.3倍.燃放烟花爆竹对PM2.5中ρ(Mg2+)、ρ(K+)、ρ(Cl-)的影响最大,分别为非集中燃放期的65.0、31.6、6.9倍,贡献率分别为88.6%、87.2%、65.8%. ρ(Mg2+)、ρ(K+)与ρ(Cl-)在集中燃放期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R>0.9).污染期ρ(SO42-)、ρ(NO3-)、ρ(NH4+)明显升高,分别为非集中燃放期的3.8、16.4、8.3倍,同时高于集中燃放期(分别为2.7、2.5、2.1倍).集中燃放期PM2.5中主要以NH4HSO4、NH4NO3、KNO3、KCl、NH4Cl、MgCl2等形式存在.集中燃放期硫氧化物转化率(SOR)高于非集中燃放期和污染期,而氮氧化物转化率(NOR)则是污染期最高.研究显示,燃放烟花爆竹对ρ(PM10)及PM2.5中ρ(Mg2+)、ρ(K+)、ρ(Cl-)影响最大,污染期各离子浓度均有大幅升高,NOR在污染期的高值是导致ρ(NO3-)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3.
为研究种植不同作物及有无树篱的坡耕地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是否有差异,以湖北秭归张家冲水土保持站试验田坡耕地有无树篱及3种典型作物(茶树、柑橘、花生)搭配共计6种样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通过16S rDNA测序法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及有无树篱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5);花生样地含有最多种类的土壤微生物(p0.05),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无树篱样地土壤微生物门和目的数目高于有树篱样地;研究样地中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类在门的水平上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总数的23.22%、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6.59%、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4.81%、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9.38%,在属的水平上有DA101属11.34%、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8.77%、出芽菌属(Gemmata)6.19%、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5.05%;土壤微生物分布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细菌丰度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42),说明土壤pH值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924.
地下水漏斗区农户冬小麦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河北衡水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耕地休养生息,推行土地休耕制度,以提高地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华北地下水漏斗区作为土地休耕的三个试点之一,主要目标是退耕高耗水的冬小麦,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减少地下水用量,修复地下水环境。农户作为农村最主要的生产与经营主体,如何给予农户合理的补偿,使其有效地实施冬小麦休耕政策成为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关键因素。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机会成本法与Logistic模型对意愿与补偿标准进行分析,探讨了河北衡水地下水漏斗区农户冬小麦休耕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性,以便为我国科学合理地制定地下水漏斗区耕地轮作休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的文化程度、家庭农业劳动力总数、抚养比、农户对地下水漏斗区冬小麦休耕态度、农户对政府实行政策的信任度与农户休耕意愿呈显著的正向影响;2)务农工日、耕地质量、人均耕地面积与农户休耕意愿呈显著的负向影响;3)只考虑冬小麦对地下水影响,不考虑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建议河北衡水地区休耕农户补偿标准为518元/亩(7 770元/hm2)。最后论文提出了因地制宜地制定地下水漏斗区冬小麦休耕的补偿政策,发展绿色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并做好休耕政策宣传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5.
采用建筑废砖为填料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以常规碎石床湿地为对照,研究了建筑废砖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生活污水经废砖湿地系统处理后,出水比较稳定。废砖湿地系统对TP、TN和NH+4-N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常规碎石床湿地系统,其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1%、66%和78%。废砖湿地系统与常规碎石床湿地对COD的去除率均较高,去除率可达90%左右。废砖湿地系统出水水质可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一级B及以上限值。 相似文献
926.
论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运用1954—2014年各省木材产量数据对中国木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及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分析。研究表明:1) Gompertz模型显示木材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显示木材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转移趋势和显著的区域聚集特征,尤其在2000年以后,南方集体林区逐渐形成了木材生产“热点”;3)根据重心模型显示的移动轨迹,可以将木材产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经济驱动时期、经济驱动与生态驱动相持时期、生态驱动时期,木材产业的时空格局演变是这两种驱动力量相对均衡的结果。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重视森林资源培育、适时放开采伐限额、由行政监督向购买社会服务转变等促进木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27.
928.
929.
论现代战争与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大量有关海湾战争等现代战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来源、种类以及污染程度等资料,分析了现代战争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巨大破坏作用,论述了如何正确处理战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