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9篇 |
免费 | 10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3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87篇 |
综合类 | 262篇 |
基础理论 | 87篇 |
污染及防治 | 118篇 |
评价与监测 | 35篇 |
社会与环境 | 42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Diazinon [O,O-diethyl O-2-isopropyl-6-methyl(pyrimidine-4-yl) phosphorothioate] and imidacloprid [1-(1-[6-chloro-3-pyridinyl]methyl)-N-nitro-2-imidazolidinimine] are applied to lawns for insect control simultaneously with nitrogenous fertilizers such as urea, but their potential effect on urease activity and nitrogen availability in turfgrass management has not been evaluated. Urease activity in enzyme assays, washed cell assays, and soil slurries was examined as a function of insecticide concentration. Intact cores from field site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insecticide application on urease activity in creeping bentgrass (Agrostis palustris Huds.) and bluegrass (Poa pratensis L.) sod. Bacterial urease from Bacillus pasteurii and plant urease from jack bean [Canavalia ensiformis (L.) DC.] were unaffected by the insecticides. Both insecticides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Proteus vulgaris, a urease-producing bacterium, but only diazin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urease activity in washed cells; neither insecticide inhibited urease activity in sonicated cells. Neither diazinon nor imidacloprid inhibited urease activity in Woolper soil (fine, mixed, mesic Typic Argiudoll) slurries, but diazinon slightly inhibited urease activity in Maury soil (fine, mixed, semiactive, mesic Typic Paleudalf) slurries. Imidacloprid had no effect on urease activity in creeping bentgrass or bluegrass sod at up to 10 times the commercial application rate. Diazinon briefly, but significantly, reduced urease activity in bluegrass sod. Co-application of imidacloprid and urea appears to be benign with respect to urease activity in soil and sod. Diazinon, in contrast, appears to have a significant, short-term,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microbial urease-producing community, but that effect depends on soil type. 相似文献
72.
74.
低COD/N—NH4比废水的同时硝化反硝化生物处理策略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从生化反应计量学出发,提出了对低COD/N-NH4比废水可以通过控制营养配比,调控溶解氧浓度和控制生物硝化及生物反硝化,经过NO^-2途径进行同时硝化反硝化的生物处理策略。对香港低COD/N-NH4比的垃圾渗漏水用时硝化反硝化处理的成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5.
静脉血中蛋白质-环氧苯乙烯(SO)加合物的分析测定是将蛋白质中半胱氨酸残留经分解后,用Raney Ni催化反应生成两种加合物:α-苯己醇,β-苯已醇,再用五氟苯氯衍生,GC/MS测定,用同样的方法测SD大鼠血的蛋白质加合物,结果表明动物血中蛋白质加的与实验的苯乙烯或SO剂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SO与半胱氨酸的反应α位强于β位,在人群实验中,对一个石棉厂职业接触苯乙烯工人静脉血中的蛋白质加合物进行测 相似文献
76.
研究微界面动力学响应机理能更好地了解动力学扩散模式的内在机制.通过竞争吸附实验,采用微界面作用模式识别多元重金属离子铅、铜和镉在泥沙颗粒上的扩散模式,探究多元重金属离子的液相浓度和吸附速率变化规律,剖析多元竞争体系下的微界面动力学响应机理.结果显示,10 min前,多元竞争体系下离子的液相浓度和吸附速率变化较大,为快速吸附阶段,与扩散速率较大的膜扩散过程对应.10 min后,离子的液相浓度波动变化,吸附速率变化呈“N型”、“倒N型”、“W型”和“倒W型”特征,吸附解吸交替进行,不同竞争体系离子的液相浓度和吸附速率变化不同,进入孔隙的时间存在差异,此阶段为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并存,不同竞争体系的离子的颗粒内扩散时间不一致.60 min后, 离子的液相浓度较稳定和吸附速率较小,微界面作用趋于稳定,为扩散速率较小的颗粒内扩散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多元竞争体系的微观界面动力学响应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7.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及中长期预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计算了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在此基础上,预测了2010—2030年农业面源污染情况.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物总排放量为1057×104 t,其中,COD排放量为825.9×104 t,总氮为187.2×104 t,总磷为21.6×104 t,氨氮为22.4×104 t.如果不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2020年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有加剧的趋势.在高排放情景下,2030年农业面源污染中COD排放量可能上升到1466.5×104 t,面源污染需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排放区,但未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空间分布可能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78.
利用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自组装的大气CO2在线观测系统,于2009年在青海瓦里关、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和黑龙江龙凤山4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大气本底站对大气CO2进行了在线观测.初步分析结果表明,4站全年大气CO2体积分数最低值出现在7~8月,夏季临安、龙凤山和上甸子站CO2平均体积分数日变化趋势较接近,每日最低值出现在16:00~18:00(北京时间);临安站CO2月平均值较高,月均值振幅为10.52×10-6;龙凤山站月均值振幅在4站中最高,达到28.19×10-6,主要是由8月较低的CO2体积分数(平均值373.51×10-6)引起,同时该站夏季小时平均值的日变化振幅也最高(50.27×10-6);夏季瓦里关、临安、上甸子和龙凤山站非本底值分别占有效观测数据的50.1%、54.1%、44.6%和56.0%,对夏季0:00、6:00、12:00、18:00(世界时)370多条3日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站夏季来自污染方向的气团分别占总数的53.4%、45.4%、68.6%和85.0%,可能贡献大量非本底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79.
徐飞;贾沁琦;郭娜;胡嘉豪;方双喜 《生态环境学报》2025,(3):380-390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森林类型,在缓解温室效应、维持碳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林地凋落物层可能是影响二氧化碳(CO2)和氧化亚氮(N2O)在土壤与大气之间交换的重要因素。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林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清除凋落物(S)和保留凋落物(SL)处理对土壤CO2和N2O通量的影响及调控因素。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毛竹林土壤为CO2的源,夏季排放最强;S处理的毛竹林土壤由夏秋季的N2O排放源转变为冬春季的N2O吸收汇;而SL处理的土壤则始终表现为N2O的排放源。凋落物显著影响毛竹林地土壤CO2和N2O通量。S处理下的CO2年均排放通量(779.27 mg·m-2·h-1)高于SL处理(520.07 mg·m-2·h-1),凋落物对土壤CO2通量的平均抑制贡献率为33.26%;相反,S处理下的N2O年均排放通量(2.95μg·m-2·h-1)则低于SL处理(16.42μg·m-2·h-1)。土壤温度是决定竹林土壤CO2通量的重要因素,其次为土壤有机碳;清除凋落物处理下的土壤温度是影响N2O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保留凋落物处理下全氮则是改变N2O通量的关键因子。总体而言,毛竹林地以竹叶为主的凋落物层会抑制土壤CO2的排放,促进N2O的排放。该研究为深入理解竹林土壤地气交换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在评估林地温室气体收支时考虑凋落物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对广钢轧钢厂厂房环境及结构不同区段、不同部位的温度情况,对结构损坏现状及混凝土的强度和碳化民政部进行了检测鉴定,并对其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