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Simulating changes in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caused by land use changes in large cities under multiple scenario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相似文献   
22.
利用广州市2015—2021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集,统计了臭氧和PM2.5的时间分布特征及两者同时出现高值(“双高”过程)的气象成因,并进一步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研究了高浓度臭氧和PM2.5(浓度大于年第85分位数)对应的客观天气型.结果表明,2015—2021年,广州市臭氧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PM2.5浓度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臭氧逐渐取代PM2.5成为首要污染物.“双高”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且秋季占比超过50%.当温度为20~30℃,湿度为30%~50%时,“双高”日出现的概率达到30%以上.基于天气分型方法,本研究发现在所有“双高”污染过程中,主要天气分型依次为:高压底后部型、变性高压脊型、副高+台风外围型、冷锋前部型;秋季发生“双高”污染时,天气分型依次为:副高+台风外围型和副高+弱冷高压脊型.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我国粤港澳大湾区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夜间臭氧浓度呈增长趋势.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白天臭氧的生成过程,而对夜间臭氧浓度不降反升现象的认识明显不足.本研究利用2014—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的污染物观测数据,统计了夜间臭氧出现增加(NOE:nocturnal ozone enhancement,定义为夜间20:00—6:00臭氧相邻时刻增加量大于5×10-9 (Part per billion,下同))的频率、出现时间、峰值浓度,结合ERA5再分析数据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NOE事件的潜在成因及垂直和水平输送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广州暖季(4—11月)夜间出现NOE事件的年平均天数为(59±11) d,主要发生于23:00—3:00.NOE事件造成的夜间峰值浓度可达到(33±10)×10-9,明显高于不出现夜间臭氧增加(NNOE:non-enhanced nocturnal ozone,定义为夜间20:00—6:00臭氧相邻时刻增加量均小于1×10-9)时的浓度((16±12)×10  相似文献   
24.
25.
水环境中阴离子的快速便捷检测对评估流域水环境污染、提出相关流域治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以镧系金属离子Eu3+作为配位金属离子,采用水热法与2,6-吡啶二羧酸合成镧系配合物,对水环境中9种常见阴离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制备的配合物吡啶二羧酸铕[Eu(DPA)3]在水中具有良好分散性,280 nm激发...  相似文献   
26.
针对目前多种光纤感测技术应用于管道渗漏监测中的不足,利用蒸发式湿度测量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FBG技术的管道渗漏监测方法,并设计了试验对其可行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湿度约为80%RH的环境中能测出1.84℃的渗漏稳定温差,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此外,风速、水温两个因素会对稳定温差产生影响,渗漏量这一因素不影响稳定温差,仅影响温差响应的等待时长,该方法在风速较大、水温较低的环境因素下具有更加良好的渗漏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27.
通过浸渍法将Ce和Fe负载在ZSM-5载体上,制备了1.40%Fe/ZSM-5(数字为金属组分的质量分数,下同)、0.25%Ce/ZSM-5、0.25%Ce-1.40%Fe/ZSM-5和0.50%Ce-1.40%Fe/ZSM-5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NO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双金属改性的0.25%Ce-1.40%Fe/ZSM-5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窗口范围最广,在350~450 ℃范围内NO转化率超过98%。Ce和Fe以无定型氧化物的形态良好分散在ZSM-5载体表面,没有改变ZSM-5分子筛的微孔结构。0.25%Ce-1.40%Fe/ZSM-5催化剂的有效还原峰面积更大,孤立Fe3+和Ce4+物种含量更多,氧化还原性能显著,催化剂表面具有丰富的中等强度酸性位且酸量较大,有利于 NH3-SCR 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28.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i-(2-ehtylhexyl)phthalate,DEHP)在单独染毒和与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联合染毒条件下对小鼠气道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未处理对照组(生理盐水组)、DEHP染毒组、OVA染毒组、DEHP+ OVA联合染毒组(DEHP+ OVA),每组雄性Balb/c小鼠6只.用OVA致敏加激发的方式制作小鼠哮喘模型.DEHP染毒组每天给予10 mg·kg-1 DEHP灌胃,连续54 d.OVA染毒组、DEHP+ OVA染毒组小鼠均在第54~60 d(共计1周)进行1% OVA雾化(30 min·d-1),每日1次,诱发哮喘.第60 d进行以下操作:肺功能测试,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样品收集和肺组织中的Interleukin-17A(IL-17A)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与DEHP染毒组相比,DEHP与OVA联合染毒组小鼠BALF的IL-17A显著增加(p<0.05),肺功能降低(p<0.05),气道重塑,肺部细胞浸润明显.提示DEHP对小鼠哮喘模型佐剂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涉及IL-17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29.
基于观测模型的成都市臭氧污染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9年4—8月,在成都市城区开展了O3、NOx、VOCs及气象参数的连续在线观测,基于观测数据OBM模拟的方式,对O3超标日的敏感性及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成都市城区O3超标日对应的绝大部分前体物的浓度均有所上升,基于VOCs的组分变化分析推断工业源排放在超标日可能存在较大幅度的增加.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值结果表明,成都市城区O3超标日对人为源VOCs(AVOCs)敏感性最强,其次为天然源(BVOCs)和CO,而对NOx为负敏感性,控制AVOCs对站点超标日的O3浓度下降最为有利;逐月变化来看,O3对AVOCs和NOx的敏感性逐月差异较小,对BVOCs的敏感性在6—7月最强,对CO的敏感性在4—5月最强.观测点位处于典型的VOCs控制区,以O3浓度为等值线的EKMA曲线显示4—5月脊线比例约为13,6—7月及8月的脊线比例约为8.建议在开展O3防控时,VOCs的减排比例应远大于NOx,且春季的减排比例应大于夏季.典型O3污染日的日最大O3小时生成速率为10×10-9~18×10-9· h-1,上午存在O3输入,下午O3本地生成占主导,其余时段O3输出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30.
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破除现有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体制障碍,本文从京津冀地区大气重污染防治的现实意义出发,对比分析了属地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与联防联控体系的优越性,探讨了京津冀地区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的必要性。通过梳理大气重污染预警区域联防联控的发展历程及该地区联防联控的成功实践案例,从工作机制、联动机制、协同机制三方面提出了京津冀地区的联防联控体系构建框架以及具体实施举措,重点包括创新区域空气改善总体规划、统一加强大气污染源管控、建立落实政府环境绩效考核、建立区域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