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4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7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3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84篇 |
综合类 | 675篇 |
基础理论 | 501篇 |
污染及防治 | 110篇 |
评价与监测 | 20篇 |
社会与环境 | 49篇 |
灾害及防治 | 110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91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67篇 |
2003年 | 236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132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7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51.
水动力条件对湖泊水体磷素质量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环形水槽为研究手段,利用其可控的流速及可模拟的无限长,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湖泊水体水动力难以真实模拟的难题,模拟研究了不同流速对湖泊(太湖)水体中磷素质量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水体流速的变化,湖泊水体中TP质量浓度的变化呈现3个阶段,即下降期、上升期和突增期。从物理化学和泥沙起动理论两方面,结合水流对悬浮物和沉积物的作用,分析了各阶段产生的原因。文章认为下降期的产生是因为在低流速下,一部分磷被悬浮物的絮凝沉淀带走所引起;上升期的产生则是因为流速上升扰动沉积物,使其达到少量动状态所引起;突增期的产生则是因为流速导致了沉积物普遍动而产生的。在研究范围内,溶解性磷质量浓度与水体流速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在低流速下,溶解性磷是TP的主要组成成分,其质量浓度的相对比例可高达87%。结合太湖的有关研究,文章认为这是水华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65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监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些敏感性指标: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CO2通量和qCO2、轻组有机质和颗粒态有机质、溶解态有机碳(DOC)。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土壤有机碳相比,微生物量碳库的周转率更大,周转时间更短,在土壤总有机碳变化可检测之前,土壤微生物部分的变化可能被检测到,是土壤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轻组和颗粒态有机质是自然土壤肥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土地管理方式影响最明显的部分,对于准确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CO2,通量和qCO2,可以综合反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利用土壤有机碳的效率及土壤中碳的代谢作用等,也是土壤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DOC通量比全球植物和大气间碳交换量小1-2个数量级,所以生物圈碳平衡的很小变化会导致DOC的巨大变化,DOC浓度和通量是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53.
阿特拉津对不同肥力土壤磷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恒温培养法,研究除草剂阿特拉津对4种长期定位施肥处理下的土壤的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阿特拉津质量分数不同和处理时间长短不同的情况下,阿特拉津对土壤磷酸酶的活性既有激活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在试验过程中,4种不同肥力的土壤其磷酸酶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续而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消长趋势。不同阿特拉津质量分数对磷酸酶的影响没有规律,同一质量分数处理既有激活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在4种不同肥力的土壤中,磷酸酶活性最高的是以氮、磷、钾无机肥配合有机肥施用的土壤。 相似文献
654.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土壤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介质多界面体系。现有的研究表明,DOM作为环境中重要的天然配位体和吸着载体,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将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与生物成分联系在一起,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改变金属与外源性化合物的环境行为,促进温室气体的排放,调节土壤养分流失,指示土壤质量,并对成土过程、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土壤科学、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系统地评述了DOM的组成特点及其环境效应,同时介绍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及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5.
牡蛎和贻贝中二噁英及多氯联苯同类物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首次测定了大连湾牡蛎和贻贝等海洋生物体内痕量的二噁英和多氯联苯,并比较了二噁英及多氯联苯的同类物在牡蛎和贻贝中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所采集的牡蛎和贻贝样品中均含有二噁英和多氯联苯,且多氯联苯的含量明显高于二噁英,反映出环境中多氯联苯背景值大于二噁英的背景值。其中,牡蛎和贻贝中二噁英总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47.8pg/g和216pg/g(以干物质计),毒性当量平均值分别为O.89pg/g和0.87pg/g;12种有毒性的共平面多氯联苯的总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585.5pg/g和818.6pg/g,总毒性当量平均值分别为0.47pg/g和1.18pg/g。牡蛎和贻贝样品中的二噁英及多氯联苯的同类物含量分布基本类似,表明二者摄取的二噁英及多氯联苯可能有相似的来源。可以把牡蛎和贻贝作为生物标志物,以监测海洋环境中二噁英和多氯联苯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656.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09,自引:9,他引:109
论述了肥料的过量使用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合理施用化肥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认为过量施用化肥引起土壤酸化和板结、重金属污染、硝酸盐污染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淋溶污染地下水,致使作物品质下降,硝酸盐含量超标,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此外,认为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氮肥上,氨挥发和NOx、CH4及CO2的释放,不仅能引起温室效应,而且还能够引起臭氧层的破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合理施肥;结合国家的调控政策,在粮食产量与环境保护、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657.
658.
对聚亚磺酰氨基酰胺(PSAA)作为新型抗氧化反渗透膜材料的可能性,以及聚合条件和成膜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59.
可见光下氮掺杂二氧化钛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和条件下以碳酸铵为氮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氮掺杂二氧化钛粉末,以XRD、UV-Vis漫反射吸收光谱以及BET等手段对掺杂二氧化钛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等温线的计算以及可见光催化活性的测定,考察了氮掺杂二氧化钛对巯基苯并噻唑的降解动力学。结果显示,实验范围内所制备的样品均为锐钛矿相,样品粒径随N/Ti配比的增加而增大;氮的掺杂产生更多的孔结构和多样孔型,增大了光催化剂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且氮的掺杂增强了二氧化钛在可见光区的光吸收。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积分动力学模型对表观速率常数、吸附平衡常数及反应速率常数的分析,表明氦的掺杂有效地改善了二氧化钛的可见光活性,其中吸附能力的增大对表观速率常数的提高有更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660.
为了了解贵州高原水库蓝藻群落组成特征和微囊藻毒素分布,于2009年10月对贵州高原2座水库——万峰湖和百花湖采样调查。结果表明:万峰湖以蓝藻为主要优势藻,蓝藻中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sp.)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丰度在13.05×104~55.80×104 cells.L-1之间,蓝藻的丰度值占到了总量的82.55%,6个采样点中有3个(大坝、野鸭滩和革布)检出了微囊藻毒素MC-RR,且有1个点(革布)质量浓度超标,另外3个点(坝艾、坝达章和九里堡)未检出;百花湖以蓝藻、绿藻和硅藻共同构成优势藻,蓝藻中的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是主要优势藻,浮游植物丰度在6.16×104~65.00×104 cells.L-1之间,蓝藻的丰度值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为33.25%,3个采样点(大坝、岩脚寨和码头)均未检出微囊藻毒素。形成2个高原水库蓝藻群落结构和微囊藻毒素分布差异的原因可能是:2个水库中氮、磷营养盐水平不同引起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不同,进而导致了微囊藻毒素的分布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