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35篇 |
综合类 | 55篇 |
基础理论 | 16篇 |
评价与监测 | 4篇 |
社会与环境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是近年各类政策、法规、标准的要求,从固废资源属性入手,全面分析和评价固废资源属性特征,有利于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是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目前固废资源属性特征评价体系缺失、资源属性数据缺乏等问题,以有色金属工业固废为例建立了一套资源属性评价体系。从有色金属工业固废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属性,以及使其成为固废的环境、经济、技术、社会等6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14项指标,并以锡尾矿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除能量维度外,对锡尾矿开展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潜力较大,其最具潜力的利用途径是回收有价金属,其次是作为陶瓷制品的原料,评价也指出未来在锡尾矿作为建材利用的技术方面仍需要加强研发和应用推广。评价结果以定量为主结合定性描述,为锡尾矿资源化利用方向提供了具体参照和指导,也为探索固废资源属性全面评价、完善固废资源属性数据库提供理论和方法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2.
以昆明小鼠为受试动物,随机分为6组,包括1个阴性对照组、3个氯氰菊酯染毒组、1个维生素E组和1个高剂量氯氰菊酯加维生素E组,染毒组按10,20,40mg/kg 3个剂量水平,维生素E的剂量为100mg/kg,灌胃染毒小鼠7d.以脑组织匀浆测定活性氧(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脑组织细胞测定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随着氯氰菊酯染毒剂量的升高,脑组织的ROS、MDA含量和DPC系数逐渐上升,GSH含量逐渐降低,各指标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染毒剂量320mg/kg时,ROS含量(841.3±100.34)、GSH含量[(12.54±1.316)nmol/L]和DPC系数(0.054±0.004)有显著差异(P<0.05);染毒剂量340mg/kg时,GSH含量[(10.51±1.545)nmol/L]有显著差异(P<0.05),ROS含量(1014.3±81.67)、MDA含量[(2.849±0.218)μmol/L]和DPC系数(0.079±0.005)有极显著差异(P<0.01).高剂量染毒加维生素E组与高剂量染毒组相比较,脑组织的ROS、MDA含量和DPC系数均有下降,GSH含量上升.脑组织的ROS(719.5±74.56)、GSH[(16.52±1.985)nmol/L]和DPC系数(0.055±0.005)有显著差异(P<0.05),MDA含量[(1.662±0.265)μmol/L]有极显著差异(P<0.01).较高剂量(320mg/kg)的氯氰菊酯能造成小鼠脑组织的氧化损伤,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3.
105.
106.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运用在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中,构建了建设美丽中国愿景下的省域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取目标渐进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省域绿色发展绩效综合指数。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对2009—2019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9—2019年贵州省绿色发展绩效综合指数呈逐年递增,从Ⅰ级(低)向Ⅲ级(一般)转化的趋势;DPSIR模型中压力层的社会压力、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指标对贵州省绿色发展影响最大;目前贵州省绿色发展处于一般水平(Ⅲ级),下一阶段应重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施生态环境整治、推进减污降碳、加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从而提高贵州省绿色发展水平,最终实现“美丽贵州”。
相似文献107.
通过对液化天然气危害的分析及小型天然气液化站储罐区高倍数泡沫系统设计实例的分析,正确理解《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并对其规定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8.
苯酚在氯离子体系中的电化学氧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用Ti/RuO2-IrO2三元电极作阳极电解处理人工合成苯酚废水时Cl-初始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电解时间范围内苯酚在阳极上的电化学氧化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废水中Cl-的初始浓度越大,苯酚完全被电化学氧化所需的时间也越短,其表观速度常数越大,电解中间体的生成和降解速率也越大。采用HPLC、GC/MS等方法鉴定出苯酚在Cl-体系下降解的中间产物主要有4-氯苯酚,1-氯苯酚,2,4-二氯苯酚,2,6二氯苯酚,2,4,6-三氯苯酚、各种短链脂肪酸及氯代醇等;最终产物是CO2、CHCl2和CHCl3。依此推导出了苯酚在Cl-体系下电化学降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9.
2013年冬季海口市一次气溶胶粒子污染事件特征及成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海口市在2013年12月份发生了一次气溶胶粒子污染事件.本文利用相关资料对此进行诊断,发现海口市PM2.5在12月9日超过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在11日达到该污染时段的最高值(日平均为87.96μg·m-3),同时与能见度有一定的负向关系.分析表明,前期(7—9日上午),污染物主要以本地排放为主,而后期(9日中午到11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输送作用有密切关系,后向轨迹分析也表明后期海口市大气污染物可能来自珠三角地区.分析发现,气象背景场为这次气溶胶污染事件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500 h Pa高度场冷空气活动偏北,925 h Pa高度场的暖中心控制,形势稳定,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近地层更加稳定,低层风速偏小不利于近地面附近的污染物向外输送,水平风垂直切变偏弱有利于污染物在近地层堆积,其变化趋势与PM2.5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0.
根据连续2天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实例,2011年4月26日AOD的高值区位于成都市区附近,27日迁移至德阳中部;27日绵阳城区及其附近的AOD次高值区是由当地累积、扩散而成;高值区的迁移与大气流场和地形特征密切相关。气溶胶颗粒物不属于四川盆地之外输入;较之以往更详细地展示了当地AOD的空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