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30篇
  免费   24492篇
  国内免费   2755篇
安全科学   1699篇
废物处理   1278篇
环保管理   5561篇
综合类   32048篇
基础理论   8439篇
环境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1278篇
评价与监测   3224篇
社会与环境   1635篇
灾害及防治   403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947篇
  2019年   2144篇
  2018年   2432篇
  2017年   2514篇
  2016年   2557篇
  2015年   2762篇
  2014年   3617篇
  2013年   5122篇
  2012年   3812篇
  2011年   3549篇
  2010年   3226篇
  2009年   3207篇
  2008年   2980篇
  2007年   3091篇
  2006年   2404篇
  2005年   1841篇
  2004年   1743篇
  2003年   1498篇
  2002年   1325篇
  2001年   1552篇
  2000年   1354篇
  1999年   1041篇
  1998年   780篇
  1997年   719篇
  1996年   796篇
  1995年   749篇
  1994年   573篇
  1993年   488篇
  1992年   555篇
  1991年   499篇
  1990年   480篇
  1989年   439篇
  1988年   362篇
  1987年   258篇
  1986年   233篇
  1985年   226篇
  1984年   263篇
  1983年   234篇
  1982年   287篇
  1981年   208篇
  1980年   148篇
  1979年   167篇
  1978年   147篇
  1977年   123篇
  1976年   111篇
  1974年   9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天然水体腐殖质对双酚A光降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压汞灯模拟太阳光光源,研究了双酚A(BPA)在水体腐殖质中的光降解过程,探讨了不同来源的腐殖质、腐殖质浓度、BPA初始浓度、溶解氧等因素对BPA光解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PA在纯水体系中直接光解很慢,但在腐殖质溶液中光解迅速,符合拟一级动力学反应.改变BPA初始浓度对BPA光解速率的影响不明显,增大溶解氧浓度会抑制BPA光解.通过活性氧分子探针鉴定了腐殖质吸收光辐射产生的羟基与单线态氧.利用GC-MS鉴定了双酚A在Nordic湖富里酸(NOFA)中的光敏化降解产物,推测出BPA敏化降解的可能历程为能量转移导致的直接光解、羟基加成和羟基氧化.  相似文献   
72.
小流域大气氮干湿沉降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焕晓  庞树江  王晓燕  樊彦波 《环境科学》2018,39(12):5365-5374
大气氮沉降是陆源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向水生生态系统传输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流域,大量氮素通过大气沉降的形式输入到水体中,能够对地表水体的营养结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等造成严重的负面生态效应.本文以密云水库石匣小流域为例,采集并分析了研究区大气氮沉降(颗粒态干沉降与湿沉降)样品,探讨了该流域大气氮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而明确了大气氮沉降对流域氮输入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石匣流域大气氮总沉降(颗粒态干沉降与湿沉降之和)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对湿沉降而言,总氮、氨氮在夏季沉降通量最大,溶解性有机氮沉降通量在春季最大,而硝态氮季节变化并不明显;对颗粒态干沉降而言,总氮和氨氮的沉降通量在冬季最高;硝态氮在不同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其沉降趋势与总氮基本一致;溶解性有机氮在秋季出现最高值.(2)该流域氮沉降通量为43. 14 kg·hm-2,其中湿沉降通量占39. 85%,颗粒态干沉降通量占60. 15%.(3)降雨和风速条件是影响大气氮沉降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雨量和雨强与氮湿沉降浓度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对颗粒态干沉降而言,监测期内平均风速是影响颗粒态氨氮干沉降通量的重要因子.(4)大气氮沉降占该流域总的氮素输入量的15. 09%,是仅次于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的重要污染源.本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氮素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3.
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棕壤有机碳在0~60 cm土层的含量和储量特征以及土壤固碳速率.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氮磷肥有机肥配施(M2NP)、氮肥有机肥配施(M2N)、单施有机肥(M2)、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和不施肥处理(CK).结果表明:经过31年长期不同施肥,各处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的剖面分布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规律.本试验条件下M2NP、M2N、M2、NP、N、CK处理的耕层有机碳富集系数分别为0.465、0.455、0.407、0.482、0.393、0.471,表明耕层土壤对有机碳的保持强度最强.在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M2NP、M2N > M2、NP > N > CK,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与试验前相比,CK处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显著降低.各处理碳库管理指数(CPMI)表现为M2NP > M2N > M2 > N > NP > CK.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固碳速率可知,与试验前相比,CK处理表现为碳的净释放,固碳速率达-401.4 kg·hm-2·a-1;固碳速率最高的为M2NP,M2N,分别达到489 kg·hm-2·a-1、440.2 kg·hm-2·a-1.综合结果表明,化肥、有机肥配施所产生交互效应更有利于棕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及固碳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4.
固定燃烧源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固定燃烧源颗粒物排放特征,研制开发了稀释烟道采样系统,该系统能模拟高温烟气排放到大气中的冷却、稀释、凝结等物理化学过程,捕集燃烧源排放的一次颗粒物.详细阐述了采样系统的结构并对系统进行了检验.整个采样系统稳定度高,测量结果可靠,操作简便.采样系统小型化设计,适合于现场应用.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典型燃烧源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75.
选取7种卤代酚类化合物, 在对鲤科金鱼进行48h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 同时主要研究受试化合物对金鱼肝脏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 并对急性毒性进行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分析.结果表明, 半致死浓度的对数值与化合物分子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最低空轨道能(Elumo)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实验浓度下, 7种化合物对金鱼肝脏3种抗氧化酶活性有显着影响, 随着浓度的升高基本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趋势, 因此金鱼肝脏中SOD、CAT和GSHPX的活性作为水生生物在水环境中受到污染胁迫的大分子水平的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76.
依据LY1 2CZ材料的EXCO溶液浸泡加速腐蚀试验数据、飞机LY 12CZ构件在机场环境下的真实腐蚀损伤数据以及腐蚀损伤等效原则和当量关系原理,获得了该材料在2种环境下腐蚀的当量因子均值(α) =0.023 6,构建了LY12CZ材料于EXCO溶液中浸泡腐蚀的神经网络腐蚀深度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所建的神经网...  相似文献   
77.
高活性絮凝剂产生菌群的构建、培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筛选到的絮凝剂产生菌中构建出能比单一菌群产生更高絮凝活性的复合菌群———复合菌群1(BAFRT4+CYGS1).为降低复合菌群1的培养成本,尝试用啤酒废水替代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碳源和能源并获得成功.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复合菌群1所产MBF的絮凝活性达96.8%.复合菌群1所产MBF对靛蓝印染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最大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79.2%和87.6%.  相似文献   
78.
以小兴安岭落叶林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皆伐地、火烧地和落叶松湿地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结果表明:(1)3种湿地类型土壤SOC含量表现为对照地显著高于皆伐地和火烧地(p0.05),在0~10 cm土层中皆伐地与对照地相比降低了58.38%,火烧地与对照地相比降低了61.96%.皆伐地与火烧地在不同土层的土壤中SO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DOC含量对照地显著高于皆伐地和火烧地(p0.05).在0~10cm土层中火烧地DOC含量是皆伐地的1.99倍,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干扰方式对土壤MBC含量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0~10 cm的土层土壤,对照地分别比皆伐地和火烧地高23.13%和95.79%(p0.05).在不同的土层中皆伐地MBC含量均大于火烧地,与SOC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2)与对照地相比,皆伐地与火烧地0~10 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45.59%和36.76%,脲酶活性显著降低了18.22%和55.69%(p0.05),蛋白酶活性降低了19.65%和17.34%,淀粉酶活性降低了6.29%和10.69%.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皆伐和火烧造成森林湿地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79.
秦清  张艳萍 《环境工程学报》2014,8(7):2859-2864
采用经乙酸钠驯化培养具有一定聚羟基烷酸酯(PHA)储存能力的活性污泥,考察乙酸、丙酸和丁酸3种短链脂肪酸,以及乙酸、丁酸分别与丙酸按1∶1、1∶2、2∶1比例组合成的6种混合酸作为碳源时对活性污泥中PHA的储存和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3种短链脂肪酸中,以丁酸为碳源得到活性污泥PHA储存量最高,为40.53 mg/g;在混合酸中,乙酸与丙酸按1∶2组合时,系统PHA储存量最高,为773.4 mg/g。混合酸相对于单一的脂肪酸碳源更有利于活性污泥储存PHA。在混合酸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丙酸比例的增加,乙酸与丙酸混合比丁酸与丙酸混合更有利于微生物的PHA储存。  相似文献   
80.
The effects of biofilm growth on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through a sandblasted glass parallel plate fracture was investigated. The fracture was inoculated using soil microorganisms. Glucose, oxygen and other nutrients were supplied to support growth. The biomass initially formed discrete clusters attached to the glass surfaces, but over time formed a continuous biofilm. From dye tracer tests conducted during biofilm growth, it was observed that channels and low-permeability zones dominated transport.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fracture showed a sigmoidal decrease with time.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as reduced by a factor of 0.033, from 18 to 0.6 cm/s, corresponding to a 72% decrease in the hydraulic aperture, from 500 to 140 microm. In contrast, the mass balance aperture, determined from fluoride tracer tests,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indicating that the impact of biomass growth on effective fracture porosity was much less than the effect on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alyses of pre-biofilm tracer tests revealed that both Taylor dispersion and macrodispersion were influencing transport. During biofilm growth, only macrodispersion was dominant. The macrodispersion coefficient alpha(macro) was found to increase logarithmically with hydraulic conductivity re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