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安全科学   122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480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91.
文章选用累托石微孔材料(提纯天然累托石,氯氧化锆为锆源柱撑改性的累托石)为吸附剂,研究了净化酸性黑废水的机理、条件及效果。结果表明柱撑累托石的脱色率明显高于提纯累托石,提纯累托石以离子交换吸附为主,伴随物理吸附,而锆基柱撑累托石是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不存在阳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692.
pH、ORP监控在亚硝酸型生物脱氮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亚硝酸型生物脱氮因为其节约能源和碳源备受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实现及维持的控制途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pH、ORP作为亚硝酸型硝化过程控制参数的理论基础,并阐述了亚硝酸型生物脱氮过程中pH、ORP过程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93.
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的城市植被叶面降尘粒径和重金属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邱媛  管东生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2):2080-2087
以广东惠州和广州海珠区为例,用粒径分析仪和ICP-AES测定了城市不同功能区植被叶面降尘的粒径和重金属特征.结果表明,两地降尘粒径为对称分布,粒径均小于1 mm,60%粒径小于100μm.居住区、清洁区降尘颗粒小于商业交通区、工业区.降尘重金属,尤其Cd、Pb污染严重,惠州和广州降尘含量分别为Cd:6.8~12.8 mg·kg-1,8.8~13.0mg·kg-1;Pb:434~512mg·kg-1,584~1182 mg·kg-1.不同功能区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污染水平递减顺序为:工业区、商业交通区、居住区、清洁对照区.降尘中重金属元素富集因子为18~746,反映其主要源于工业污染、交通排放、建筑物腐蚀剥落等人为源.叶面降尘与路尘以及叶面降尘之间大部分重金属显著相关,表明降尘和路尘重金属均来自外源输入.  相似文献   
694.
武江 (乐昌段)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江乐昌段由上游矿山废水排泄沟、中游霜降河和下游武江段3段水道底泥中Pb、Zn、Cu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b的质量比为2.54×103 mg/kg、1.33×103 mg/kg和30.7 mg/kg,Zn的质量比为1.01×103 mg/kg、2.48×103 mg/kg和156 mg/kg,Cu的质量比为42.9 mg/kg、68.8 mg/kg和69.4 mg/kg.3段支水道底泥污染负荷指数(IPL值)分别是14.0、10.6和1.46,整个区域IPL值为6.19,达到极强度污染程度.Pb、Zn总体污染程度比Cu严重,对武江乐昌段及其下游地区存在潜在生态风险.指出,霜降河和废水排泄沟段底泥不能农用,需特别谨慎地疏浚、转运和处置,而武江段底泥则可农用.  相似文献   
695.
调查了深圳市10条主要河流农药类环境激素的污染现状。结果表明,深圳市各河流均受到农药类环境激素的污染,共有15种农药类环境激素被检出,质量浓度为未检出-4.8μg/L。并推荐深圳市河流中优先控制的农药类环境激素为:六六六、α-氯丹、硫丹I、环氧七氯、六氯苯、氟乐灵、联苯菊酯、二硫代农药。  相似文献   
696.
为了探讨2009年入秋至2010年春,西南百年一遇大旱后城市降雨径流中重金属污染特性,对昆明市交通干道路面及路旁一处混凝土屋面的3次降雨径流进行了监测,研究了城区降雨径流中Cu、Zn、Cd、Pb、Fe、Mn、Cr的变化过程,分析了不同重金属之间、重金属与悬浮物(SS)之间的相关性。3次降雨径流中重金属质量浓度随降雨呈不同程度下降。大旱后的首次降雨径流重金属污染最严重,次日的降雨径流重金属污染最轻。降雨径流中各重金属均与SS在含量上明显相关,径流中的重金属主要以吸附在SS上的不溶态存在。屋面与路面径流中的大多数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97.
为研究磁性硅球(Fe_3O_4@SiO_2)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污水处理系统中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建立了3个相同的SBR(编号依次为1号、2号和3号),在2号和3号反应器中分别投加0.5 g·L~(-1)的纳米Fe_3O_4和Fe_3O_4@SiO_2,1号反应器为不投加任何磁性材料的对照组。结果表明:Fe_3O_4@SiO_2对SBR中的污泥性能有显著的影响,3号反应器在运行20 d时,反应器内活性污泥结构完整,饱满密实,污泥粒径多集中分布在0.3~1.0 mm,颗粒化现象明显,而1号反应器无明显颗粒污泥,2号反应器虽能看到有少部分的颗粒污泥,但分布不均匀;Fe_3O_4@SiO_2对污泥胞外蛋白(PN)、胞外多糖(PS)的含量有促进作用,并能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第70天时,3号反应器内PN和PS含量分别为318.89 mg·g~(-1)和28.51 mg·g~(-1),污泥沉降指数(SVI)为35.22 mL·g~(-1),性能优于1号和2号反应器;在除污方面,2号和3号反应器对污水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率比1号反应器分别提升了10.80%、15.20%和9.40%、12.40%,3号反应器表现出最高的脱氮除磷性能;此外,在典型周期内,3号反应器对氮素及磷的去除速率明显高于1号反应器,在240 min内,1号和3号反应器对TN去除速率分别为4.56 mg·(L·h)~(-1)和5.84 mg·(L·h)~(-1),对TP去除速率分别为0.44 mg·(L·h)~(-1)和0.51 mg·(L·h)~(-1)。由此可见,经SiO2包覆后所制备的Fe_3O_4@SiO_2,提高了其在水体的分散性,增大了与污泥的接触程度,极大促进了污泥经磁聚、吸附作用富集到其表面形成颗粒污泥,并利于脱氮除磷等微生物截留和附着,提高活性污泥反应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和去除速率。以上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磁性纳米材料对SBR活性污泥脱氮除磷性能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8.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5、2010、2016年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的耦合协调度及两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耦合度的时空格局差异明显,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特征,时间上呈接近于"S"型的演变态势;(2)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的耦合协调度与其耦合度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关联性,整体上呈较为显著的"中东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上其演变态势接近于倒"U"型的成长曲线;(3)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环境演变两两系统间耦合协调状况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空间开发"的耦合协调情况相对较差,是未来亟待加强和优化的重点方向;而"经济发展-环境演变"整体上处于较高的耦合协调状态;"空间开发-环境演变"耦合协调的上升幅度较快。  相似文献   
699.
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的动态模式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景观扩张指数、间隙度指数和相关分形维数分析了该地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基本模式、空间形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主要结论:(1)城镇用地扩展基本模式呈现差异,第一阶段以边缘式和飞地式扩展为主,第二、第三阶段以边缘式扩展为主;(2)城镇用地空间形态处于演化变动中,第一阶段城镇用地扩展遵循“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城镇用地分布呈现“均一化”,第二阶段城镇用地扩展显著趋缓,增长空间相互分离,以中心城市的孤立扩展为主,第三阶段城镇用地扩展呈现“首位式”“集中化”趋势,武汉市中心性显著增强,核心-外围差别显著,局部范围的空间融合初露端倪;(3)城镇用地扩展经历了多点“开花式”均匀扩展期、散点“离心式”缓慢扩展期和集聚“首位式”快速扩展期,这种差别化的城镇用地扩展模式与空间形态演化主要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国家发展战略、城市建设方针以及土地管理政策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70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研究道路交通工程的生态影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存在交通穿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影响评价。以深圳东部某高速公路设置开口为研究对象,计算公路开口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调节气候、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净化环境、减弱噪声、农业生产直接经济价值、物种保育8个方面)损失。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污染损失、经济社会效益和工程建设费用进行了损益综合分析,以全面评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公路开口的生态系统影响。结果表明,该穿越水水源保护区的高速公路开口设置方案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效益损失比为17.51%,方案的生态环境可行性不足,应予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