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1篇
  免费   476篇
  国内免费   862篇
安全科学   380篇
废物处理   77篇
环保管理   218篇
综合类   2129篇
基础理论   358篇
污染及防治   152篇
评价与监测   151篇
社会与环境   126篇
灾害及防治   11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77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耦联水生光合作用的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生物碳泵效应不仅能够稳定碳酸盐风化碳汇,也有利于改善水环境,而过量输入氮、磷会导致水环境变差。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变化重要内容之一,对流域碳氮磷的输出具有重要影响,但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对喀斯特水体溶解无机碳、总氮和总磷输出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本研究以贵州普定沙湾喀斯特试验场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水化学、溶解无机碳汇通量、总氮通量和总磷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径流深、土壤CO2浓度、pCO2、HCO3-浓度和电导率呈现出夏秋季节高、春冬季节低的变化特征,与pH变化相反。样地间,土壤CO2浓度、pCO2、HCO3-浓度和电导率表现为草地>灌丛地>农耕地>裸土地>裸岩地,与pH变化相反。参与岩溶作用的土壤CO2是造成水化学变化的主要原因。溶解无机碳汇通量和总氮通量呈现出夏秋季节高、春冬季节低的变化特征,总磷通量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样地间,草地溶解无机碳汇通量最大,HCO3-浓度是决定溶解无机碳汇通量大小的主导因素。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总氮、总磷浓度及其通量明显低于无植被生长的类型,总氮通量灌丛地最小,总氮浓度是决定总氮通量大小的主导因素,总磷通量草地最小,而流量是决定总磷通量大小的主导因素。综上,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来达到增加岩溶碳汇和改善水环境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232.
目的针对高可靠长寿命的弹上电子部件在实际贮存环境温度起伏变化的情况,研究基于等效温度的加速因子估计方法。方法首先剖析弹上电子部件失效机理,然后基于阿伦尼斯模型,分析加速应力与实际环境温度的对应关系,求解实际环境等效温度,进而估计加速因子,最后通过某型导弹综合控制器中的时序控制电路板,验证该方法的工程适用性。结果该方法能够真实反映环境温度情况,且与传统加权平均温度计算方法相比,加速因子估计和加速试验时间预测更准确,且随着实际环境温度起伏的增大,优势更加明显。结论该方法在实际贮存环境温度起伏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高加速因子估计和加速寿命试验时间预测的准确性,为弹上电子部件加速寿命试验方案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对其他高可靠长寿命产品的加速因子估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33.
目的 揭示叠氮增塑剂与硝化棉的相互作用机理,探索叠氮类增塑剂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筛选能量性能和稳定性均较好的叠氮化合物。方法 建立硝化棉(NC)、1,3–二(叠氮乙酰氧基)–2–甲基–2–硝基丙烷(DAMNP)、1,3–双(叠氮乙酰氧基)–2–乙基–2–硝基丙烷(ENPEA)和1,8–二叠氮基–3,6–氧杂辛烷(AZTEGDN)纯物质模型以及NC/DAMNP、NC/ENPEA、NC/AZTEGDN共混物体系的微观分子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方法,对叠氮增塑剂/硝化棉的微观性质进行预测。分析共混体系的溶度参数、MSD值、结合能、径向分布函数、力学性能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等性能。结果 DAMNP、ENPEA、AZTEGDN与NC之间的溶度参数差值较小。ENPEA与NC的结合能最大,DAMNP次之,AZTEGDN最小。3种增塑剂与NC的相互作用主要为vdW相互作用。加入增塑剂分子可以改善NC的运动能力,由于AZTEGDN的分子结构体积小,改善效果明显。径向分布函数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NC与增塑剂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结论 添加叠氮增塑剂可以改善NC的运动能力、力学性能,降低N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起到了良好的增塑效果。  相似文献   
234.
235.
为探究浒苔生物炭与木醋液复配改良碱化土壤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以龟裂碱土为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生物炭施加量(0、1%、2%和4%)与不同木醋液稀释倍数(0、2%)复配对土壤pH、碱化度、全盐、容重、速效磷、有机质、盐分离子、油葵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不施加生物炭和木醋液视为对照(CK).结果表明,2%浒苔生物炭+2%木醋液(V2BC2)改良龟裂碱土的综合效果最佳;在最佳处理条件下:①浒苔生物炭与木醋液复配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体表现为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平均pH、碱化度和全盐含量显著降低,较CK分别降低12.14%、40.63%和42.75%,土壤容重显著减小,较CK减小20.78%;②浒苔生物炭与木醋液复配能显著降低土壤Na+、Cl-和SO42-含量,较CK分别降低47.17%、45.32%和33.33%,提高土壤K+和Ca2+含量,其他离子含量的差异不显著;③浒苔生物炭与木醋液复配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效性,增强土壤酶活性,与CK相比,速效磷提高2.88倍,有机质提高58.76%,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0.92、1.02和2.29倍;④油葵产量在V2BC2处理时最高,为3 546.7 kg-hm-2,较CK增产2 325.3 kg-hm-2.因此,浒苔生物炭与木醋液复配能进一步提高盐碱土改良效果及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236.
韩彬 《环境技术》2014,(2):65-67
本文以标准GB/T 29309-2012为基础,以某款开关电源为例,对HALT试验设备、工作极限与破坏极限、试验步骤及设备运行中注意点等方面展开介绍,为电子产品可靠性测试提供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37.
罗刚  周欢  解兵  韩啸 《四川环境》2014,(1):55-60
利用2010~2012年例行监测数据和2011年实地补充监测数据对苏南运河镇江段水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该区域污染源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苏南运河镇江段在2010~2012年期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氨氮、总磷、COD Cr,总氮项目超标2.706~2.998倍,显示污染类型以氮磷类和有机类为主。研究区域内污染负荷以生活污水的排放所造成的污染的贡献率最大(占56.8%),农业面源排放所造成的污染居第2位(占32.3%),表明苏南运河镇江段的治理重点在于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的控制上。在此结论基础上,提出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38.
冷链物流资源在农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别影响到生鲜食品在城乡间的有效配送,因此研究冷链物流资源向农村合理转移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云南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冷链物流现状,分析了农村冷链物流的不足和城市能提供的帮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信息、交通、运输成本、人力、收益率等因素制约了云南欠发达地区冷链物流的发展.为了促进城乡冷链物流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冷链差距,城市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科技和人力扶持,促进城市的优质资源向农村转移,以实现冷链物流整体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39.
SCR脱硝装置中整流格栅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FD模拟软件对某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装置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整流格栅间距、形式对反应器上部流场的影响。以不同高度截面的烟气速度变异系数CV和最大烟气入射角为定量评价指标,给出了满足性能要求的整流格栅设计参数范围以及最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40.
The paper presents a novel cleaner process for metal recovery from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waste sludge by assistance of ultrasound. The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recover heavy metals at low cost with high separation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produce high quality products and also achieve zero waste discharge with operation at industrial scale. With the PCB waste sludge containing (wet content) 3.14–4.85% copper and 3.71–4.23% iron, copper recovery efficiency of 95.2–97.5% and iron recovery efficiency of 97.1–98.5% were achieved, while the purity of copper sulfate produced by the process was 98.0% and the produced ferric chloride had a satisfied quality for using as a coagulant material for the plant on-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 process had been successfully scaled up to the industrial scaled applications in a heavy metal recovery plant in city of Huizhou, China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The novel cleaner heavy metal recovery process has a great prospect on the applications of resources recover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