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3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1168篇
安全科学   405篇
废物处理   127篇
环保管理   276篇
综合类   2437篇
基础理论   580篇
污染及防治   651篇
评价与监测   193篇
社会与环境   226篇
灾害及防治   17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In this work,we fabricated three kinds of Ag/Fe_2O_3 model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to study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Ag and Fe_2O_3,and how they affecte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in hydrogenation of p-nitrophenol was explored.The hydrothermal method was used to synthesize the metal oxide supported silver catalyst,with various morphologies including nanoplates(NPs),nanospheres(NSs),and nanocubes(NCs).The crystal structure,morphology and surface elements of the composite were investigated by various measurements,such as X-ray diffraction(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The catalytic activity was also evaluated by the reduction of p-nitrophenol to p-aminophenol.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the above catalysts varied with the morphology of the support.Among them,Ag/Fe_2O_3 NPs promoted the highest performance,Ag/Fe_2O_3 NSs were slightly inferior,and Ag/Fe_2O_3 NCs were the worst.At last,we ascribed the remarkable activity of Ag/Fe_2O_3 NPs to the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 between Ag and Fe_2O_3.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河流底泥中内源氮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原位洗脱技术对污染底泥中氮、磷物质和成分的作用效果,以北京市凉水河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了现场试验洗脱与对照组0~30 cm分层底泥以及实验室模拟洗脱处理前后0~10 cm底泥中pH、Eh(氧化还原电位)、容重、含水率、OM(有机质)、TN、TP和氮、磷形态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现场洗脱对0~5 cm厚度底泥的处理和模拟洗脱处理均对底泥中pH、Eh、含水率的改变以及其中TN、TP的去除效果表现显著,其中,现场试验洗脱组0~5 cm范围底泥中w(TN)、w(TP)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66.4%±17.4%、40.8%±24.4%,模拟洗脱处理对底泥中OM、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70.1%±4.8%、66.8%±2.0%、43.1%±3.1%.②原位洗脱技术对底泥中TN的去除主要通过对PON(颗粒态有机氮)的去除来实现,现场和模拟试验过程中PON对T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达55.0%和73.6%.③原位洗脱对底泥中TP的去除主要通过对Al-P(铝结合态磷)、OP(有机磷)的去除来实现,现场和模拟试验中Al-P、OP对TP去除的贡献率分别达37.0%、66.2%和31.3%、43.7%.研究显示,原位洗脱技术可有效去除城市河流底泥处理层中的氮磷物质,并以有机氮、磷物质的去除为主.   相似文献   
13.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coking dust, sintering dust and fly ash on the activity of activated carbon for various industrial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mixed activated carbon and dust was investiga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table op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king dust had 34%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and 10% denitrification efficiency; correspondingly, sintering dust and fly ash had no obvious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ctivities. For the mixture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dust, the coking dust reduced the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efficiencies by blocking the pores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its inhibiting effect on activated carbon was larger than its own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ctivity. The sintering dust also reduced the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on the activated carbon while enhancing the denitrification efficiency. Fly ash blocked the pores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reduced its reaction activity. The reaction activity of coking dust mainly came from the surface functional groups, similar to that of activated carbon. The reaction activity of sintering dust mainly came from the oxidative property of Fe2O3, which oxidized NO to NO2 and promoted the fast selectively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of NO to form N2. Sintering dust was activated by the joint ac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both had a coupling function. Sintering dust enhanced the adsorption and oxidation of NO, and activated carbon further promoted the reduction of NOx by NH3; thus, the denitrifica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by 5%-7% on the activated carbon.  相似文献   
14.
堆肥产品不仅可以作为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还可以在包气带土层防护地下水污染的过程中起到微生物载体的作用.在堆肥中接种菌剂能够加速堆肥进程,促进堆肥材料的腐熟,但是也有研究认为接种剂与堆肥土著微生物的竞争会导致菌剂无法发挥作用.为了阐明菌剂与土著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餐厨垃圾堆肥接菌组(木质纤维素混合菌剂)和对照组(未接菌)中功能微生物群落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变化.结果表明:接菌组中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菌群的相对丰度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5%和22.0%,成为优势细菌和真菌,二者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活性上也成为优势菌群.菌剂主要是由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和散囊菌纲的曲霉(Aspergillus)组成,曲霉因具有堆肥系统所需的木质纤维素分解能力而成为优势真菌,而菌剂中的芽孢杆菌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缺乏堆肥系统所需的功能而无法成为优势细菌.餐厨垃圾中易降解物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会导致酸性环境,对照组中能够适应酸性环境的芽孢杆菌目和酵母菌纲(Saccharomycetes)是优势群落,添加菌剂后,堆肥系统中土著的假单胞菌目和散囊菌纲具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代谢活性和多种有机酸转化通路,因此在与菌剂中的芽孢杆菌目和土著的芽孢杆菌及酵母菌的竞争中成为优势菌群.研究显示,外源菌剂与土著微生物之间以及各土著微生物之间都会发生竞争作用,能否成为优势菌群取决于是否适应堆肥底物新陈代谢的变化,因此只要选择好菌剂的功能和接种时机,菌剂就能够发挥原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土壤是病毒在自然界主要的分布场所,也是病毒传播的一种媒介.对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与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究了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冠状病毒均能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并能以土壤为介质进行传播,进而导致人体暴露;土壤微生物、含水量、土壤类型及温度是影响病毒在土壤中吸附与存活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的存在、含水量的降低以及温度的升高可能阻碍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黏粒含量及pH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高,而金属氧化物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病毒的吸附量与存活率较低.基于上述分析,对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与传播的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如系统开展我国土壤病毒的调查研究,加强病毒在土壤中存活、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研究显示,土壤在病毒的环境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病毒经土壤传播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病毒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需具备3个相互关联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其中传播途径是一个关键环节.从环境传播的角度,综述了包括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病毒能在多种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一定时间,进而可能通过物体表面进行环境传播,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物体材质、温度、湿度以及病毒载量等因素是影响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过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病毒的环境传播防控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严春丽  赵明  李泽坤  李金  段云松 《环境工程》2020,38(12):59-63,5
基于2016—2018年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及洱海北部湖区监测数据分析,探讨洱海北部入湖河流污染变化特征及对北部湖区的影响。结果表明:1)"北三江"监测断面总磷、COD、氨氮浓度整体稳定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标准限值内,年内污染物浓度变化表现出典型的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且受流域内产业模式等的综合影响;2)研究期间,河流首要污染物为TN,旱季次要污染物为COD,雨季为TP。雨季入湖负荷高于旱季,弥苴河污染负荷大于罗时江、永安江。"北三江"入湖TN和TP污染负荷分别占洱海允许负荷的50.1%和59.7%;3)入湖河流的磷元素输入是洱海北部湖区磷污染的重要来源。北部湖区污染物浓度对氮、磷入湖污染负荷相关性次月强于当月,响应存在延迟。筛选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控制"北三江"氮磷入湖负荷,有利于保护洱海水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设计实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河北省某县通过热解气化技术处置当地生活垃圾的工程设计实例。工程设计规模为400 t/d,采用预处理+热解气化+烧结制砖技术一体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工艺路线。本项目所用处理工艺先进,在全国尚未有大规模应用。该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县级城市、规模在100~500 t/d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难题,本项目经过热解气化+制砖工艺处理后,日产可燃气22万m3,生产标砖25万块,能够有效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为解决县城级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真菌修复砷污染土壤是一种能够有效吸附固化环境中砷的重要措施.生物炭作为目前修复重金属的热点,其多空疏松的结构、较高的离子交换量、丰富的有机碳含量等都说明了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地位.为了探究生物炭与青霉菌在修复砷污染土壤的同时对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在室内孵育条件下,运用Biolog法研究了3×3随机区组试验(3个生物炭梯度分别为0%、2%、4%,3个青霉菌梯度分别为0%、10%、20%)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类型碳源的利用能力以及多种功能性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添加青霉菌与生物炭后,土壤中有效砷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从而影响其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②砷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碳源利用丰富度随生物炭浓度梯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③高接菌量(20%)与低接菌量(10%)对砷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④2%生物炭与10%青霉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碳源利用丰度最高.⑤青霉菌对胺类及少部分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较弱(AWCD < 0.5,AWCD为Biolog微平板孔中溶液吸光值平均颜色变化率),对氨基酸类中大部分碳源以及脂类碳源的代谢能力较强(AWCD>1.0),对糖类、酚酸类的代谢能力稍弱(AWCD为0.3~1.0),青霉菌对D-半乳糖醛酸、L-天冬酰胺酸、L-丝氨酸、L-精氨酸、r-羟基丁酸这5种碳源的利用率最高(AWCD>1.2).研究显示,低浓度生物炭可增加砷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生物炭含量的继续增加会对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青霉菌添加到砷污染土壤后,会显著提升砷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功能多样性,改善砷污染土壤中微生的物群落结构;青霉菌的优势碳源大多为植物根系分泌物,可为后续青霉菌与超积累植物复合修复砷污染土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选取水环境中常见的4种微塑料介质(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一种自然介质(鹅卵石)进行野外生物膜的培养,以探究不同类型介质表面附着的生物膜的表观结构和藻类群落组成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鹅卵石与微塑料介质上的生物膜的形貌结构及藻类含量与组成特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在微塑料介质表面附着的藻类叶绿素a浓度普遍低于自然介质.实验进一步发现,不同的微塑料类型同样会对生物膜藻类含量以及功能特性存在一定影响:PET片上附着的藻类叶绿素a浓度最高(613.7μg/L),PP片上最低(492.5μg/L);然而,PP片上藻类的光合作用最大量子产量最高(0.443).以上结论说明微塑料会改变附着藻类的生长情况和初级生产力,进而可能影响生物膜在水体中的碳循环过程,对水体净化及污染治理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