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1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587篇
安全科学   108篇
废物处理   117篇
环保管理   143篇
综合类   984篇
基础理论   336篇
污染及防治   568篇
评价与监测   113篇
社会与环境   104篇
灾害及防治   6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印钞行业废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残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以HLB固相萃取柱和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的方法,同时对印钞行业废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进行了测定,检出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使用标准保留时间定性及实际水样加标定性两种定性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质量控制。结果表明,这两种定性方法所得结论完全一致,证明数据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982.
为分析降雨入流影响下水库悬浮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及沉降特征,在华东地区最大水库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的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分别对应街口、小金山和大坝这3个水质断面)布设水体沉降物自动捕获器和水质高频自动监测浮标,结合定期水样采集分析,开展了为期1 a的水体颗粒物沉降通量及其营养盐效应观测研究.结果发现,水库水体浊度、悬浮颗粒物浓度(SS)、颗粒物沉降通量与降雨量、入库流量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浊度与SS的相关性最好(R2=0.86);在降雨较多的春夏季,SS空间差异明显(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而秋冬空间差异不大;颗粒物沉降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空间上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分别为27.82、 4.34和0.26 g·(m2·d)-1],时间上春夏季>秋冬季;结合全湖60个点位四季悬浮物浓度调查估算,全库颗粒物沉降通量为2.57×106 t·a-1,其中春夏季沉降通量高于秋冬季;街口、小金山和大坝捕获沉降物中颗粒态氮含量(PN)...  相似文献   
983.
硒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及富硒土壤阈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查明Se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开展富Se土壤阈值研究,在重庆市黔江区采集表层土壤8789件,深层土壤155件,并采集玉米籽实141件和水稻籽实159件(同时分别采集对应根系土样品141件和159件),分析了土壤及农作物中的Se、有机质、S、Mn、TFe2O3、Al2O3和K2O等含量及土壤p H,利用地统计法分析了表层及深层土壤Se的分布特征,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研究Se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基于根系土各组分含量及农作物Se含量进行土壤富Se阈值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高Se土壤占全区的32.72%;表层土壤及深层土壤Se含量的分布主要受到成土母质的控制,土壤Se源稳定且表层富集现象明显.玉米和水稻的富Se率分别为75.35%、46.81%,土壤有机质和S含量均会限值Se的生物有效性.若种植作物为玉米,建议以0.3 mg·kg-1作为富Se土壤阈值;若种植作物为水稻,在土壤p H≤7.5时,建议以0.3 mg·kg-1作为富S...  相似文献   
984.
水库库尾区的水环境多变,是水库生态系统突变的重要策源地.为探究大型水库水源地水环境演变特征及其突变的促发机制,以新安江水库为例,通过库尾河口断面18个月水质浮标的高频记录及3 d一次的藻类群落结构人工鉴定数据等,分析了气象水文过程影响下的水库库尾区的水温、溶解氧、浊度及营养盐等环境指标及藻类群落结构的高频变化特征,揭示了降雨、入流及季节温度变化等关键气象水文过程对水库水质及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在27 m深的河流入库区的水体温度和溶解氧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层,相应水体藻类叶绿素a和营养盐等指标也同步发生分层,水温分层从气温达到14℃以上的3月中旬开始,至气温降至24℃后的10月中旬结束,期间较大降雨和入流多次破坏水温分层;②河道入库区水体氮、磷等营养盐变幅大,总磷浓度变幅为0. 011~0. 188 mg·L-1之间,总氮浓度变幅为0. 75~2. 76 mg·L-1之间,总磷和总氮中的溶解态占比分别为56%及88%,降雨入流对水体营养盐浓度影响巨大,3 d的累积降雨与水体氮、磷浓度显著正相关,3~6月(雨季)的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其...  相似文献   
985.
以小风和静风状态下连续点源的大气扩散模式为基础,采用与体源烟团的初始分布尺度相当的初始时间修正其扩散参数公式中的运行时间,从理论上导出了小风和静风状态下连续体源的大气扩散模式。该模式与现有的大气扩散模式体系完全相容,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小风和静风状态下连续体源引起的地面浓度的预测计算。  相似文献   
986.
建立温室气体监测量值传递与质量控制体系,对于保障温室气体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计量溯源性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气象组织于1989年组建了全球大气观测网络,欧洲、美国也分别建立了区域、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相比之下,我国温室气体监测起步较晚。因此,亟需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温室气体监测量值传递与质量控制体系,为准确核验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通过总结国际温室气体监测量值溯源与传递体系、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等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温室气体监测提出以下建议:设立满足排放量准确评估要求的数据质量目标;研制独立自主、国际等效的高准确度基准标气;加快构建量值传递与质量控制体系,并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探索研究其他温室气体监测量值溯源与传递方法。  相似文献   
987.
天津市PM10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2011年5月—2012年1月在天津市南开区设立采样点,采集大气中PM10和PM2.5样品。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阴离子、阳离子成分,分析其主要组成、季节变化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天津市PM10中离子平均浓度为71.2μg/m3,占PM10质量浓度的33.7%。PM2.5中离子平均浓度为54.8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39.6%。NH+4、SO2-4、NO-3等二次离子含量较大,且夏季含量均为最高。颗粒物总体呈酸性,PM10中∑阳离子/∑阴离子平均值为0.92,PM2.5中该比值为0.75。来源分析发现,PM10可能主要来源于海盐、工业源、二次反应及土壤和建筑尘等,PM2.5则主要来源于海盐污染源、二次反应及生物质燃烧。  相似文献   
988.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gital technology is changing nature conservation in increasingly profound ways. We describe this impact and its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concept of ‘digital conservation’, which we found to comprise five pivotal dimensions: data on nature, data on people, data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communication and experience, an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Examining digital innovation in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addressing how its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diffusion may be steered, we warn against hypes, techno-fix thinking, good news narratives and unverified assumptions. We identify a need for rigorous evaluation, mor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social exclusion, frameworks for regulation and increased multi-sector as well as multi-discipline awareness and cooperation. Along the way, digital technology may best be reconceptualised by conservationists from something that is either good or bad, to a dual-faced force in need of guidance.  相似文献   
989.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